哪些时刻让你感到大自然的美好?
查看话题 >几番画角催红日
镇江是江南名城,古称京口、润州。镇江临近长江入海口,江水奔涌,风景奇胜。金山寺和当时的望海楼(现已不存)都是登高望海之胜地,古代文人墨客留下很多诗文。下面是北宋四位文人的诗篇: 《望海楼》 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喜登高揽胜,因爱镇江风景奇丽,晚年定居于此。镇江又称铁瓮城,城池背倚青天,望海楼高耸入云。诗人望着奔腾的江水思绪万千,六朝兴衰如在眼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追古思今,感慨良多。日暮将晚,红日落下,所有壮思又不免陷入一片茫然之中…… 《金山寺》 王令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 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 常时户外风波恶,祗得高僧静处看。 王令(1032-1059)是北宋著名青年诗人,年仅二十八岁就去世了。他才高志远,是王安石的挚友。当时王令在润州教书谋生,闲时到金山寺游览。这天天晴气朗,江水平静。秀丽的金山屹立在江中,宛如绿宝石一般。金山寺参差巍峨,倒映水中;钟磬声声传来,水石清寒。日落之时,潮水退去,海鸟群飞,露出一片金色的沙滩。在王令笔下的金山寺,是一片开阔静谧的景象,而风高浪大的时刻,大概只有寺里的高僧经余可见。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这是王安石旅途中夜宿金山寺看到的夜景:“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漆黑的夜色中,看不到船只,偶尔传来袅袅的笛声;远处岸边的楼台都隐去不见,只能看到闪烁温暖的灯火。黄色的月亮爬上山来,照到松林,散下细碎的金光;疾风过处,江水波涛汹涌,如同雪崩一般壮观。王安石这首诗着重描写了金山壮丽的夜景,发人壮思和逸兴! 《游金山寺》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冷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魂,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这首诗写于1071年苏轼从开封前往杭州途中。1070年王安石拜相,全面推行新法。苏轼因批评新法引起当权者的不满和攻击,只好自请外放,改任杭州通判。他在途中探访了镇江金山寺。 诗人登高远望,“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发源于自己故乡的岷江(长江主要的支流),汇入长江后一直奔流到此,然后流入大海,正象宦海浮沉、离乡万里的自己。诗人虽满怀报国之志,却屡受挫折。“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峨媚是那般妩媚,却又那样遥不可及。夜里他远眺江水,江上闪烁的莹火似乎是江神给他以警示,让他不要再羁恋功名,早日回归宁静的故乡。江山险胜,但贯穿始终的却是挥之不去的一抹乡愁。 诗是最具个性化的创作。同样在镇江登高远眺,在四位伟大的北宋文人笔下却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寄托了他们各异的情怀:米芾的诗纵横壮阔,怀古论今;王令的诗宽广宁静,钟磬声悠;王安石笔下夜色昏黄、江水奔腾;苏轼满卷洋溢着浓郁的思乡之情。一千多年过去,随着江水北移,金山的南岸已逐渐与陆地连绵成一体 ,真乃沧海桑田!但这瑰丽的文学之光、绵长的历史余韵却如同那奔腾不尽的江水、悠悠不尽的钟声一样穿越千古,感人至深……(完) 收于我的豆列《细品宋诗,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