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访谈之姚晨、罗振宇
看完姚晨这一期才发现,之前许知远在一本书的序中提到的,大概的意思是喜欢没有边界的采访,能够和采访对象自由对话,甚至把采访者逼至墙角,露出TA本来的面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十三邀是他用视频的方式在实现这种采访的愿望,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个。
对姚晨的采访充斥着他的偏见和对演员的发自内心的不尊重或者是蔑视,所以制片人李伦很委婉地说他不重视这个采访,但是许知远最开始解释说是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切入,当然这只是托辞,后来他事实上在采访中也承认了这种偏见。所以这种采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带有个人的经验主义色彩,关于非洲的那段采访,许知远似乎对姚晨的描述很满意,于威不客气地说是因为她的描述与你的生活重合了,是的,在采访的意识里高高在上的许知远通篇对姚晨的采访只有这一点算是重合上了,然后就是姚晨说的她看的黑泽明的蛤蟆油,算是第二次和爱看书的许知远有了某种程度的认知的重合。其实这也是一种采访方式,带着自己的经验与认知,去别人的人生里去求证、去共鸣,许知远自带的光芒,有时甚至让被采访者觉得瞬间矮了半截,比如姚晨对许知远对于娱乐圈的很负面的评价频繁点头,我想姚晨事后不一定真的认同,但是当时的她在许知远面前已经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了,或者说自己的独立思考像是一个小学生在老师面前的回答问题。
但是他们总结了这种现象,并且直面自己的居高临下的采访心态,也是一种勇气,在很多文字采访中,文字记者对于3、4线城市的企业家,尤其是乡镇企业家又何尝不是这种态度呢?那些在国家台或社的记者们又何尝不是以这种心态面对国内众生呢?!不然哪来的我代表亚洲记者、代表中国之说呢?这么看来,十三邀还足够坦诚、真实。
罗振宇听说很多年,但真的没有太多兴趣,第一次被推荐是俞敏洪,第二次被推荐是老公,第三次就是十三邀了。
对话栏目的制片人,那个年代,是新闻理想蓬勃的年代,要不他说每年两会的时候,策划选题,他像总理一样思考问题。他每天和很多人交流,学习、吸收最好的思想,那个期间,他又上了一次大学。他的得到,是知识付费成功的案例。
他对于自己的营销,听起来非常熟悉:他提前那么多年已经意识到媒体发展已经到了依靠个人而不是组织的时代,所以他说一定要让自己那张胖脸露出来,而不是只做幕后的工作。事实上他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他说自己和许知远做的是一样的工作,在我看来唯一的不同,他对这个时代的变化是拥抱的,许知远对于这个时代的变化是充满忧虑的,因此他对于自己企业的经营模式是“鼠目寸光”,许知远对于自己企业的经营模式是充满个人忧思的,就连单向街书店也只卖自己喜欢看的书。在这一点上,我觉得非常认同。
罗振宇对于自身的经营或者说自己的优势有着非常清晰而准确的定位,他在片中举例说,自己就是一个小丑,大厅里有很多门的出口,大家都在每个出口处排队,他不是排队的人,他是大厅里的小丑,在大厅里跳来跳去,一会儿打开一扇门,告诉大家这个门外是这样的,一会儿打开另外一扇门,告诉大家那个门外是那样的,但是每个门只打开一分钟给大家看,因为大家有这个需求。他说自己讲经济学,并不是非要成为经济学家,他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让别人突破信息茧房看到他传递的信息,这就足够了。这一点我也非常认同,目前我们的关注点都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里,兴趣之外是信息在大数据的关怀下其实很难进入到我们的视线,但是通过这么一个平台,有人告诉你那个很有趣,这就相当于给了自己突破信息茧房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