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套路碟中谍,谁是孙子谁是爷
618又快到了,每年的6月,11月,是信用卡之神收取供奉的日子,搞不清规则的人往往会被无情献祭,今天这篇文章或许会是你自保的法则和解毒的药丸。
最近,你可能会在淘宝上看见一件商品原价250,平台优惠满100减50,商家定金20抵40,10元还可以抢30元券,加上付款12期免息,你算算你每个月要付多少钱……
算了算了,不算了不算了……
从10年前最初的直接5折优惠,到现在各个平台加店铺中如傅里叶级数般复杂的优惠策略,购物节的套路越来越复杂,折扣越来越让人头秃。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what happened?这样复杂的设计到底有没有便宜了消费者?
在电商行业观察了2年多以后,我终于发现想要不被商家套路:在商人看来,同样一件东西,对于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完美的价格。 比如我的原味袜子,在收废品的眼里,只值3元钱;在一个路人眼里,值5元钱,而在欣赏我独特品味的粉丝眼里,却值10块钱。
想要赚钱,现在有几种办法:我可以把价格统一定为3元钱,童叟无欺,这样我就会卖出去3双,收获9元钱。 当然,我也可以把价格定为10元钱,这样就只有粉丝会买,我收获了10元钱。 但是最完美的定价策略是我分别以三个买家能接受的最高价格卖给他们,我就会有3+5+10=18元的收益。
但问题是,我很难分辨出每个人的心理价码,愿意出高价的人更不会主动告诉我,是吧? 于是,商家想要利润最大化,最重要的就是分辨出每个人的支付意愿,这不就是圈里圈外都在说的千人千。

所以吧,每年n度的电商购物节,其实就是电商平台给消费者智商和阶级的评分定序的一种工具,你究竟是有钱没时间的富人,还是没钱有时间愿意领券研究省钱攻略的穷人,答案逐渐浮出水面。 这里的穷富,并不只是财富多寡的分野,更准确的是消费思维模式的不同。富人往往愿意花钱节省时间,而不惜浪费时间节省金钱的更接近穷人思维。 这就是著名的「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原理」。
简单点,就是制造门槛,筛选出那些不在乎优惠的人,618、双11的狂欢就是平台和商家联合制造一个足够复杂的机制,让消费者自主选择是否愿意用费时费力的方法进行低成本购物,如果你热衷于提前半个月领券交定金,等618那天准时下单,那么你就会得到一些折扣购买到商品,平台就会给你打上一个「穷人」标签;而如果你是爱惜时间,无论有没有他妈的购物节,随时看需求直接购买商品的人,平台和商家就会理直气壮地卖给你原价。
所以从简单的5折优惠到复杂的筛选机制,是商家研究消费者的必然。
如果一直都是一目了然的五折优惠,那所有人就会减少消费,等到购物节时给出完美一击,不利于商家全年的一网打尽。 给不差钱的人平时定高价,又在购物节给那些平时嫌贵的人买入的机会,商家的目的达到了。
老乡,别跑了,你们一个都跑不了。
哼,商人。

当然啦,这种价格歧视对社会福利还是具有促进作用的。一方面,他帮助商家把产品卖给更广泛的人群,促进盈利;另一方面,对于低收入人群,也有享受相同产品的机会,不过要付出等待的耐心和研究折扣的时间,也算是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消费这场游戏,普通消费者别以为会从平台和商家那里捞到太多便宜,这背后是很多研究市场和营销,甚至数学专业的人才,反套路的黄金法则只有一个,就是战胜人性,别贪小便宜,不该买的别买。 如果你最近真的没什么事干,热衷于收集各种优惠券,已经花了时间研究了心水好物的优惠策略,或者已经交了定金,那我劝你就在618勇敢剁去双手吧,因为你已经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你已经被资本的沉没成本深深绑定了,到最后怎么也要搏一把,您说是不?
对于那些介于理性和非理性,只是想凑热闹的消费者,那我劝你好好衡量下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但即使你在购物节保持了理性的光辉,深藏功与名,你就赢得了这场战争么?
Too young.
你的账号在购物节没有购买信息,平台就已经明白不是个不在乎折扣的人了,你猜平台将来在定价的时候,会不会专门为你加上一点专属的溢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