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让我们来谈谈写作
这是一本从底层和本质,带你重新认识和学习语文,学会最重要的——阅读与写作。

这是一个Flag:我想通过这篇文字,让你理解写作,善于写作。
你是否有写作恐惧症?
无论是学习心得,工作报告还是个人简历,学术论文。
甚至小到自我介绍,朋友圈文案之类的都有点犯难。
心里总暗暗地想“能躲就躲”。
这很正常,应该不会有人生下来就喜欢埋头写作,善于写作的吧。
起码,我就不是。
但最近,我好像想写,能写了。
我从完成第一部小说后,就给自己安排了新一轮的写作任务。
攥着一股“趁热打铁”的劲儿,开始大段大段地写起来。
有新的小说,网文,工具书,还有消失的日记。
但写不出来,写的太水,还是常态。
有时也会焦虑。
我看书不算多,写作也绝非长项,仅凭着一腔热情在输入输出。
时间久了,我意识到:
热情不能是一时冲动,它需要慢慢练习、培养。
创作和码字是困难的。
信息时代你懂得,光是安静地坐在书桌前,就很不易了。
何况还要面对深不见底的发呆和极易跑偏的注意力。
好在这精神层面,勤奋一点,自律一点,打磨久了,总能克服。
但技法层面就不那么容易搞定了。
就比如:
如何修辞比喻,寓情于景,刻画人物性格与心理?
如何写好故事,写好邮件,写好报告,写好论文?
如何搭好文章框架,理顺内在逻辑,增加文采魅力?
这些要是全凭自己摸索,那可就太绕弯路了。
所以除了勤奋自律之外,高人指路是十分必要的。
说到正题了。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高人——吴军。
喜欢“罗辑思维”和“得到”的朋友应该听过他的大名。
他是硅谷投资人,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
在得到上开设有《硅谷来信》《科技史纲》等专栏课程
他还是畅销书作家,写了《浪潮之巅》《文明之光》《见识》《格局》等一批高质量的著作。
由于长期在硅谷工作,吴军老师对于前沿科技的解读是非常深刻的。我在得到上买过他的专栏,很多观点很受启发。
他的厉害之处在于,不管多么高深的科学理论,
他总能从中提炼出让普通人既听得懂,又能适用于生活的方法。
同样,他写的书也是这个特点:
观点独到,结构合理,逻辑性强,不谈废话。
说白了,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学者。
这次他新出的两本书,用他的话来说是“补齐通识教育”。
所谓“通识教育”就是数学、哲学、历史、艺术、音乐、人文等领域的教育,在中国有些人叫它“博雅教育”。有别于那些目的性强的技能类的学习,它是关于一个人的思维逻辑、道德素养、审美品位等方面的教育,是一个人真正的“底层本质”。
也许你正经历着职业天花板,甚至是人生天花板。
总觉得再怎么努力,好像也找不到突破口
学再多技能,报再多课,上再多培训班,好像也只能是现在这样。
这也许是
你的通识教育水平,只能把你推倒现在的高度。
庄子在《逍遥游》开篇就提到了“无用之用”的思想。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加强“通识教育”的理念。
如果说你学的专业技能谋生技能是“术”
那你的“通识教育”则是“本”。
“本”平时看起来用不上,但做为你的底层本质,它会影响你遇事的判断,道路的选择,认知世界理解自己的能力等方方面面。
这就是
看似无用,实则大用了。
“通识教育”科目也有不少,但总体概括下来,就是语文和数学。
有些人觉得,如果不搞科研,不从事跟数学有关的工作,只要会算个账,买个菜就够用了。其实不是,那些看似无用的应用题,什么鸡兔同笼,同时开进水管和出水管(这个问题当时真的困扰了我很久,为什么要这么浪费水!)其实是在训练一种思维方式。让你的头脑从多个角度理解数字,图形,空间,时间各方的逻辑关系。要不说很多经济学或商业的模型都是来源于数学呢。
语文就更是了。
我们从小就背唐诗宋词,读鲁迅朱自清,人人都会说中国话,会写汉子。看似大家都一样,已经不需要学了,可一到要表达,要写作上就立马有高低优劣了。有些人对一份报告,一张清单过目不忘,对要做的工作也是逻辑清楚,重点明确。写点东西也是下笔有神,神采奕奕。但有些人就立马卡壳,时间都磨蹭完了,可能大纲还没想好怎么下笔。
这还是因为语文底子没打好,语言能力弱。
这本《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就是从底层和本质,带你重新认识和学习语文,学会最重要的——阅读与写作。
这本书以“大语文”为开篇,详细讲了语文的概念就是理解他人表达自己。然后过渡到阅读,从信息、思想、要素、品位、层次、速度多个角度告诉你如何阅读,如何学习阅读,如何提高阅读技巧,体现阅读成果。
就比如,书中对阅读理解是这样解读的:
“读懂作者的意思,是阅读;完成形象的重构,是理解。”
这就是说,要做好阅读理解,除了“读了”,还要有意识的“去读”
关键的一步是:把获取到的信息,投入到思维中,完成认知重构。
这就像是我们读到的都是拼图碎片,要看到全貌,重要的是“拼”这个动作。
之后是写作。
本篇分了起步、修辞、写景、写情、叙事、技巧、实践等步骤。
这一部分,我觉得是全书上半部分的精华。如果说你现在写东西还是处于懵懵懂懂,写到哪儿算哪儿的感觉,那这部分内容就是手把手教你写作了。
就拿修辞中的“比喻”来说。吴军老师概括了比喻的四个层次:
“由简喻难”
“相似直观”
“产生美感”
“创造概念”
把荷叶比成“像倒立的伞”,就远不如朱自清把荷叶比成“像亭亭舞女的裙”那般生动且具有美感。我自己平时写作,尤其是写小说,会运用大量的比喻。有些时候真的是想到哪儿就比到哪儿,仅凭单纯的想象或一时的灵感,很少去总结。看完这四个层次才明白了,那些大师们文字为什么能那么漂亮且恰到好处,其中的规律真的不能不知道。
第三篇则来到了具体场景的应用。比如如何写好日记、邮件、简历、评论、报告、论文,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免不了要写的东西。吴军老师把这些日常写作的类型分的很细,着重点出了其中的关键部分。
就拿写简历这一块儿来说。
哪些能写哪些不能写是十分重要的事。
简历就是一张A4纸,如果废话太多,写不到点子上,面试官可能在这个阶段就把你pass了。如果你明明成绩亮眼,能力突出,但写出来总觉得看着“弱”,那也许就是你写的简历犯了些“忌讳”。
吴军老师总结:
“切忌小成绩当大成就”
“切忌把别人功劳当自己”
“切忌平均用力无亮点”
“切忌使用PPT”
每一段展开来说,都可以让求职者少踩不少雷。
可以这么说,这本书光看上半部分
你遇到的其中任何一个写作场景都能用得上。
它不仅是一本提升你写作水平的书
它更是一本提升你写作认识能力的书。
有时候内容怎么写比文字写得好,更为重要。
你觉得这本书上半部分的干货就够多了?
但其实这本书的下半部分更惊艳,
具体内容,有空我下期节目再和你聊。
最后说一点。
我夸了它这么多,是不是以后就走纯商业路线了?
其实并不是。
消失的日记一直都是我个人安放情绪和思想的地方。
老朋友们都知道,它有非常浓的私人气息。从来不蹭热点,不弄一堆广告,不标题党,不猎奇,不博人眼球。只有我的心情,随笔和想法。
这次也是一样,之所以安利这本书,是因为这是我自己买来看的书,真心觉得好,所以推荐给大家,这算是它不那么私人的一面了。这段时间我也在反思:
太过于私人的东西,终究会走向虚无。
能给大家提供一些什么,才会更有价值。
感谢你看到了这里。
祝你愉快。
锦伦
2021年 5月23日 星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