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男女美德标准之差异
在我几十年的人生里,在别人面前哭泣的次数非常稀少。只有极少人知道,其实我是一个爱哭的人。
我虽然爱哭,但是因为从小被教育“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流血不流泪”,我一直觉得哭是一种软弱、怯懦、不够坚强、没有勇气、缺乏男子气概的表现。
我记得我们小学时玩儿一套三国人物的卡牌,里面的武力排行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有个同学问:“刘关张,三英战吕布,这里面怎么没有刘备?”另一个听熟了评书的同学说:“刘备动不动就哭,算不得英雄。”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里唯二的英雄,因为在评书里哭了几次,便算不得英雄了。
幸好上了小学之后,我学会了如何隐藏我的泪水。例如在电影院看到感人的情节,我的眼角会有些湿,我就假装擦鼻涕,掩盖着揉一下眼睛。实在坚持不住,便躲到厕所里,擦干眼泪调试好情绪再出来。利用这样的技能,整个小学我都很顺利地度过,直到初中才遭遇到了一次“橡皮泪水危机”。
那次“橡皮泪水危机”的起因我已经记不清楚。十几年后和弄坏我橡皮的女生再次见面,两人记忆里可以确定的部分只是她不知为何丢掉、损毁、或者切割了我的一块橡皮。然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竟然哭了。我突兀的哭泣把她吓了一跳,也引起了所有同学的注意。最让我感到羞耻的不只是我当众哭泣,而且是哭泣的原因只是因为一块橡皮。
那块橡皮是我妹妹送我的礼物,但我的解释没有很多人相信。大家都觉得它一定来自我喜欢的女生,因此我才会为它哭泣。这种解释为我的行为套上了一种浪漫的色彩,让这次“橡皮泪水危机”没有给我带来过大的打击和压力。
然而在我的心里,这次事件造成的损害深刻而且长远。它令我怀疑自己的天性之中缺乏勇气。而生活的勇气对一个人来说是如此重要,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
恐惧不是,但被征服了的恐惧是值得钦佩的、使人值得为之生活的东西。 勇气,而不是聪明;甚至不是灵感,才是成长为一棵大树的种子。 在一定程度上,有勇气之处存在着生与死之间的联系。
因为容易落泪,我以为自己不是一个勇敢的人。直到最近,我才发现其中的误区。
有一个朋友很诚恳地对我说:“我觉得你比大部分人都更具有勇气。”听到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相信,然而对方并不是那种随便恭维他人的类型。难道我真的一直低估了自己?我想起女儿还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我抱着她哄她入睡。看着自己怀中可爱的女儿,我的眼睛有些湿润,我那时心中默默对自己说:“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也要护你周全。”泪水和勇气是可以同时存在之物,也许只是因为我自己的性别刻板印象,才会错误的把泪水等同于缺乏勇气?
我重读了维特根斯坦的那段话,发现我以前没有完全读懂。“恐惧不是,但被征服了的恐惧是值得钦佩的、使人值得为之生活的东西。”勇气不是毫无恐惧,而是能够征服自己的恐惧,这样的勇气才值得为之生活。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勇气是面对危险时恐惧与信心的适度,胆怯是过度恐惧,鲁莽则是缺乏恐惧:
在信心上过度的人是鲁莽的。但是,鲁莽的人也常常被看作是自夸的人和只是在装作勇敢的人。这种人希望的是在面对可怕的事物时,显得是在像一个勇敢的人那样地行动 ...... 在恐惧上过度的人是怯懦的。因为他对不该怕的事物也怕,而且是以不适当的方式 ...... 怯懦的人、鲁莽的人、和勇敢的人都是与同样的事物相联系的,不过对待这些事物的方式不同。前两种品质是过度与不及,第三种则是适度的、正确的品质。
我的泪水也并非仅仅是恐惧的泪水。在“橡皮泪水危机”中它更多代表了因为美好事物的消逝而产生的悲伤。这种悲伤是自然的天性,表露它也无可厚非。能够更深刻地体验这样的悲伤,能够感受到对美好事物的挚爱,为了保护生命中的美好而不惧怕危险,这才是真正的勇敢。这样的泪水,恰恰可以是勇气的源泉。
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错误的刻板印象呢?这是因为从小男性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能哭泣,不能显露任何恐惧的表象。在刻板的性别教育下,我假装成一个没有丝毫恐惧的人,却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在我们成长的教育中,男性教育倾向鲁莽,不允许显露出任何恐惧;女性教育倾向怯懦,大胆的行为不被鼓励。如果勇敢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美德,为什么我们要教育男女各走极端,而不是鼓励所有人去追求恐惧与信心的适度?
我们的性别教育不仅仅在勇气这个问题上有这个缺点。我们还设法令男性过度钝感,令女性过度敏感;把男性变得顽固,把女性变得优柔;让男性过分自大,让女性过分自卑。
为什么我们不努力让两性都符合统一且适度的美德,却发展出这样奇怪甚至可笑的性别教育?难道没人想过,美德分了男女,便不再是每个人都必需的品质。
在古代,不同的阶级一直有着不同的美德标准。古印度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古希腊有自由民与奴隶;欧洲中世纪有教士、贵族、与平民;中国魏晋时有士族与寒门,春秋时则有大夫与庶人。《礼记》中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社会的规范表现为礼与刑,但礼只适用于大夫,刑只适用于庶人。
到了现代社会,人人平等的观念打破了阶级的壁垒,美德也不再因为阶级而有所不同。在今天,因为财富或权势便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美德标准,是完全不可想象之事。现代人至少在理念上都认为美德的标准对所有人应该相同。
唯一的例外是男女之间的美德标准却依然不同。这种不同显然是古代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美德标准的遗留,但它躲在男女不同的生理特征之后,巧妙地隐藏了自己不平等也非理性的本质。
男女之间确实有着极大的不同,但一个男人和另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另一个女人之间,也同样可以有着相同程度的区别。古印度把人分成四大种姓,古希腊的哲人谈论自由人与奴隶的本质差别,都是设法从人与人的不同来为不平等找到根据。现代社会中人人平等的观念恰恰是要追求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平等,而不只是群体之内的平等。因此男女的不同,就好像种族、阶级、贫富之间的差异一样,并不能为美德标准的不同提供任何合理的基础。
有人也许会问,如果男女之间有着完全相同的美德标准,那么这个世界会不会变得非常无趣,不再有男人与女人,只有一种中性人?男女之别,也许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用到现代社会的另一个重要观念——宽容。在美德的标准这个问题上,我个人认为宽容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是对不完美的宽容。对于人类已经统一承认的美德,例如善良、勇敢、真诚,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为之努力,但我们也应该承认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做到完美。即使我在某些方面做得比他人更好,很大的可能也只是因为我幸运地拥有某些外在和内在条件,让我更容易获得这些美德。而且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本身其实是不完美的,我们自然应该像宽容自己那样,也宽容他人的缺陷。
其次是对不同意见的宽容。我们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文明,各种各样的信仰,各种各样不同的生活方式。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各不相同,受到的文化熏陶也差异巨大。在理念上我们认同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着相同的美德,但是因为各种先天与后天的差异,我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美德标准不同的意见。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只是看到事物的一面,就可以对不同的意见抱持更加宽容的态度。
最后是对不一样的宽容。不是所有品质都有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的分别,很多品质是中性的。例如有人内向,有人外向,内向有内向的好处,外向有外向的优点。在这样的品质上,我们要尊重甚至学会喜欢他人和我们的不一样。
宽容自然会导致多样性。当我们抛开男女的刻板印象,坚持对个体抱持宽容的态度,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更充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果我们把一个维系男女刻板印象的世界比喻做世界之中只有黑白二色,那么抛开了男女刻板印象的世界,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我在很多年前就成为了一个父亲。在我的女儿和儿子成长的过程中,主观意愿上我一直想要做一个好父亲。然而因为被我成长年代的两性观念所影响,我还是难免有些先入为主的刻板观念,例如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对儿子要严厉,对女儿要宠爱;儿子要自信,女儿要温柔。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刻板观念只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对他们却没有丝毫的帮助。
作为一个父亲,我认为应该抛开男女的观念,把自己的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去爱、去抚养、去教育。这样我们的子女才能获得最自由、最适合的生命成长。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去追求不分男女的相同美德。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拥有某种美德,觉得它对我们的生命有着本质上的帮助,我们自然应该无论男女,都支持自己的儿女去追求它。我们不应该被所谓的男女之别所限制,导致我们的后代欠缺了某些非常关键的美好品质。
然后,我们应该对他们像对自己一样宽容。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可以抵达美德的巅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每个人也都会犯错误,会遭遇低潮与失败。我们爱自己的儿女,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儿女,而不是因为他们的美德或者成功。我们会宽容自己的缺陷与失败,自然也应该宽容我们所爱的人。
我们的子女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文化氛围,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也会与我们完全不同。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不同意见,有些时候也许是我们落在了时代的后面,而不是他们还没有成熟长大。
我们的子女虽然有着我们的部分基因,但依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身体与心灵都与我们迥然相异,性格与思想也可能完全不同。适合我们的不一定适合他们,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不同,这些不同之处也许正是他们为这个世界添加的独特色彩。
我为了一块橡皮而没能忍住的泪水,也许正是我的独特之处。它在许多年后,让我明白了男女之别是如何愚蠢 --- 它把我们自己、我们的儿女、我们深爱的所有人都粗糙地分成黑白两类,全然不顾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闪耀着无法形容的、独特的光芒。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只属于个体的光芒,让我们自己、我们的儿女、我们深爱的所有人都可以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而不是用黑色或白色的油漆勉强涂抹,想要遮掩住每个人原本都具有的独特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