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正法经》及注释
《相似正法经》及注释
相似正法经 S.2.156(相应部)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揭德林给孤独园。 当时,具寿马哈咖沙巴来到世尊之处。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坐在一边。坐在一边的具寿马哈咖沙巴对世尊如此说: “尊者,是何因何缘,以前很少学处却有很多比库确立证知?尊者,又是何因何缘,现在有很多学处却很少比库确立证知?” “咖沙巴,是这样的,有情堕落、正法隐没时,有很多学处却很少比库确立证知。咖沙巴,只要相似正法还没出现于世间,正法就不会隐没。咖沙巴,自从相似正法出现于世间,正法才隐没。 咖沙巴,犹如只要伪金还没出现于世间,金就不会隐没。咖沙巴,自从伪金出现于世间,金才隐没。同样地,咖沙巴,只要相似正法还没出现于世间,正法就不会隐没。咖沙巴,自从相似正法出现于世间,正法才隐没。 咖沙巴,并非地界能令正法隐没,并非水界能令正法隐没,并非火界能令正法隐没,并非风界能令正法隐没,而只有在这里出现了愚人,他们才使此正法隐没。咖沙巴,犹如船只因超载而沉没,咖沙巴,正法的隐没并非如此。 咖沙巴,有此五种退堕法导致正法混乱、隐没。哪五种呢?在此,咖沙巴,比库、比库尼、近事男、近事女不尊重、不顺从导师而住,不尊重、不顺从法而住,不尊重、不顺从僧而住,不尊重、不顺从学而住,不尊重、不顺从定而住。咖沙巴,乃此五种退堕法导致正法混乱、隐没。 咖沙巴,有此五种法导致正法住立、不混乱、不隐没。哪五种呢?在此,咖沙巴,比库、比库尼、近事男、近事女尊重、顺从导师而住,尊重、顺从法而住,尊重、顺从僧而住,尊重、顺从学而住,尊重、顺从定而住。咖沙巴,乃此五种法导致正法住立、不混乱、不隐没。” ———————————— 相似正法(Saddhammappatiråpaka):有两种相似正法:相似证悟正法和相似的教理正法。其中,光明、智、喜……等十种观智产生的随烦恼名为相似的证悟正法(adhigamasaddhammappatiråpakaü)。 没收录进三次结集,界论、所缘论、不净论、智事论、明箧这五论事以外的秘密律(Guëhavinayaü)、秘密维山答拉(Guëhavessantaraü)、秘密大药(Guëhamahosadhaü)、容色藏(Vaõõapiñakaü)、指鬘藏(Aïgulimàlapiñakaü)、护国吼(Raññhapàlagajjitaü)、阿腊瓦格吼(âëavakagajjitaü)、智解藏(Vedallapiñakaü)等非佛语名为相似的教理正法(pariyattisaddhammappatiråpakaü)。 正法才隐没(Atha saddhammassa antaradhànaü hoti):有证悟正法、修行正法和教理正法三种正法的隐没。最初觉悟的比库们能得达无碍解。其时过后不能再得达无碍解,则是六通。自从六通不能得达后能得三明。这个时期过后不能得达三明,则只能得达漏尽。那也不能后则是不来果,那也不能后则是一来果,那也不能后则是入流果。过了[那]时后连入流果也不能得。但直到那时他们修观只能染著这些随烦恼而住于精进,才称为证悟正法的隐没。 最初觉悟的比库们适合于完成四无碍解而修行。其时过后那不能后是六通。那也不能后是三明。那也不能后只能是阿拉汉果。但那时过后,适合于完成阿拉汉的修行也不能,还能适合于完成不来果的修行,那也不能后是一来果,那也不能后是入流果。但直到连适合于完成入流果的修行也不能,只能住立于戒清净,这才称为修行正法的隐没。 只要三藏佛语存在,就不能说[佛]教隐没。或有三种住立,论藏隐没后还剩两藏住立,仍不能说隐没。两藏隐没后,只剩律藏住立时仍然住立。即使篇章、附随隐没,只剩两部分别;大律隐没后,两本巴帝摩卡还存在,教法还不算隐没。直到两本巴帝摩卡隐没,那时教理正法才隐没。在它隐没时,教法才称为隐没。教理隐没故修行隐没,修行隐没故证悟隐没。什么原因呢?此教理是修行的基础,修行是证悟的[基础]。如是,修行只以教理为标准。 只有在这里出现了愚人(idheva te uppajjanti moghapurisà):犹如铜器上腐蚀铜的锈一样,只有在我的这个教法里面出现那些空头人。 因超载而沉没(àdikeneva opilavati):这里是说:犹如水上航行的船只装载货物而沉没,如此装满了教理等,正法就不会隐没。教理消失故修行消失,修行消失故证悟消失。教理充满时,持教理的人就能完成修行,完成修行者就能完成证悟。如是显示犹如新月般的教理等增长时,我们的教法也就增长。 不令三种学圆满名为不尊重学(sikkhàya agàravo)。不令八种定生起,或者不为了让它们生起而付出努力名为不尊重定(samàdhismiü agàravo)。 心义解疏复注 其中,女人的出家故:此五百年之后不住立,显示只在五百年中正法住立的理由。说以无碍解而区分得达漏尽者:在此,以“包括得达无碍解的漏尽者只是指得诸禅那者,并非无禅那者能成就一切类的成就”而说诸字句,以及提到纯观漏尽者为一千年等,当知那是就诸篇章诵者所认为的而说。但在《长部义注》中这样说: “以得达无碍解者住立千年,以六通千年,以三明千年,纯观者千年,以巴帝摩卡住立千年。”(D.A.3.161) 《增支部义注》也说: “从诸佛般涅槃后一千年能够产生无碍解,自此之后是六通。自从那也不能产生后,能产生三明。此时过后连那也不能产生,则是纯观者。不来、一来、入流也以此类推。”(A.A.1.1.130) 但在《相应部义注》中说: “最初觉悟的比库们能得达无碍解,其时过后不能再得达无碍解,则是六通。自从六通不能得达后,能得三明。这个时期过后不能得达三明,只能得达漏尽。那也不能后则是不来果,那也不能后则是一来果,那也不能后则是入流果。过了[那]时后,连入流果也不能得。”(S.A.2.3.156) 因为这一切都是彼此有出入的,所以只应取那些持诵者所认为的而以师在各处说明。其他地方诸师的[说法]也有前后不同之处。 这些乃:这些乃是指五千年。说“佛教以教理为根本,没有教理就不存在证悟”等。教理隐没故修行隐没,修行隐没故证悟隐没。什么原因呢?此教理是修行之基础,修行是证悟的[基础]。如是,修行只以教理为标准。其中,通达和修行也有也没有。有一个时期作通达的比库有很多,可以伸出指头指出“这个比库是凡夫”,在此岛上有一次也没有凡夫比库。实践修行者有时很多,有时很少,如是通达和修行也有也没有。佛教的住立只以教理为标准。智者听了三藏即能完成两者,就如我们的菩萨在阿喇拉跟前生起五神通和七种定后,问非想非非想定的遍作,他说“我不知道”,然后去伍达咖跟前,适合达到殊胜后问非想非非想的遍作,他说了,在他的话语还没说完时,大士即成就了它。同样地,有慧的比库听了教理即能完成两者,所以教理住立故佛教住立。正如大湖的堤坝坚固,就不能说不会蓄水,有水就不能说莲花不会开花。如此有像大湖的坚固堤坝一样的三藏佛语,就不能说没有像大湖里的水一般实践修行的良家之子,就不能说没有像那大湖中的莲花般的入流等圣者。这样就能肯定教理是标准。 教理隐没故的教理是指三藏、佛语、包括义注的圣典。只要它们住立,就可说教理完整。此时期过后,是咖离优格王(Kaliyuga)的非法期,他们非法故,他们的大臣也都非法,然后国家人民[都行非法]。他们行非法故,天不适时下雨,从此庄稼不能丰收。因其欠收故,资具施主们不能供养比库僧团资具,比库们因资具贫乏而不能摄取弟子。此时过后教理消亡,不能忆持其义理,只能忆持圣典。此时过后,连整部圣典也不能忆持,最初从论藏消失,消失时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大论》消失,然后消失的是《双(论)》、《论事》、《人施设(论)》、《界论》、《分别(论)》、《法集(论)》。 如此论藏消失后,经藏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增支部》消失,其中首先是十一集……直到一集。如此《增支部》消失后,《相应部》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大品》消失,然后是《六处品》、《蕴品》、《因缘品》、《有偈品》。如此《相应部》消失后,《中部》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后五十》消失,然后是《中五十》、《根本五十》。如此《中部》消失后,《长部》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巴提咖品》消失,然后是《大品》,然后是《戒蕴品》。如此《长部》消失即是《经藏》消失,只剩《律藏》和《本生》还忆持着。《律藏》是有惭耻者所持,欲求利得者则不关心经中所说而只忆持《本生》。此时过后,连《本生》也不能忆持,于是它们首先从《维山答勒本生》开始消失,然后逆序为《本那格本生》《马哈那拉德本生》,最后是《阿般纳格本生》消失,只剩《律藏》还保留着。 此时过后,它也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附随》消失,然后是《篇章》、《比库尼分别》、《大分别》,渐次只剩《伍波萨他篇》还保留着。这样教理还不算消失,乃至人间还存在四句偈,教理都还没消失。直到有信心、净信的国王在象背上放了装有一千金的镶金边的袋子说“知道佛陀所说的四句偈者可拿走这一千金”,并在城中鸣鼓巡行也无人拿走。“只巡行一次有人听见,但有人没听见。”于是直到走第三次也无人拿走,王使臣只能把一千金钱袋送回王宫,这时才叫做教理隐没。 将存在很久:教理隐没后,只剩下形相时期存在。如何呢?此时过后,[比库们]穿衣、拿钵、曲伸[手足]、前瞻旁看都不庄重,比库们把钵像尼干他沙门的葫芦钵一样缠在臂端拿着走,这样形相还不算消失。此时过后,[把钵]吊在臂端后或挂在手上、袋子中而走,袈裟也不染成适当的颜色,只染成灰白色。此时过后连染色也没有,只剩裁沿、割截是如法的;之后连如法割截都不做了。这两样都不做,只割了沿,行走时就像遍行外道一样。此时过后,“我们这是什么意思”而把小块的袈裟布片挂在手上、脖子上,或套在头发上。世尊曾就此说:“阿难,未来的种姓们袈裟[挂]脖子,破戒、恶法,布施指定施给这些破戒、恶法的僧团,阿难,我说对这样僧团的布施,[功德]也无数、无量。”(M.3.380) 此时过后,他们从事各种工作,“这是障碍,我们要它干什么?”而把袈裟布片撕掉并扔到林野,那时才称为形相隐没。据说从咖沙巴十力尊时开始,叟那人就穿着白衣到处走。如此当知即使教理隐没了,形相还将存在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