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工作和消费,你还有什么?
在当今社会里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两件事应该就是工作和消费了,而这两者也是串联现代经济循环的基础,这两者彼此相互依存,只是哪个主哪个次。鲍曼告诉我们,从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我们经历了两个社会状态:生产社会和消费社会。
1、工作与生产社会
工作与生产联系,工厂生产出商品,也制造着一个个被规训的服从的主体;那么这个社会是怎么产生的呢?鲍曼提醒我们在工业化前期通过工作伦理的制造塑造生产者的美好,撬动后传统社会的人转向现代生产者,道德说教与国家权力合谋,人民逐渐变成了自我认同:工作是美德,不工作是恶的伦理观。
但是工厂无聊的生活必然存在不愿加入,也存在着无法加入的人,此时济贫院就产生了,济贫院内部的痛苦生活和工厂中的美好生活的对比,以及工厂全景敞开式的管制,让大多数人自我认同了这个:工作是美好。工作伦理不仅制造了很多劳动力,还隔离了真正穷人(更刺头的一部分被流放到殖民地,如:澳大利亚),此时的穷人是那些无法适应进入工业生产的人。
在工作成了每个人生活主轴以后生产社会产生了,这是一个以生产为核心,是一个以宏大叙事构造的社会,这个社会承诺你工作可以救赎,工作可以走向美好的未来,为了未来的美好,可以放弃短期的享乐,这是一个享乐被鄙视被唾弃的世界。
“996是福报”、“996是奋斗者,企业不能逼着员工996,而是要让他们快乐的996,阿里工作是快乐的”等无不是这种工作伦理的一种现代变体,工作是道德是善。
然而这个社会却逐渐坍塌了,因为工作伦理附带着一个道德背景,既然工作是伟大的、道德的,那么生产者就应该获得更多的剩余,而不是被食利者们剥削,从而产生了风起云涌的近代工人运动(在这其中知识分子起了极大的作用,以一种立法者的身份参与)。经历了这些运动以后,动摇的只是这个制度的表象,将控制的手段从资本主义精神的工作伦理转向了用金钱来赎买尊严与评估人的价值,这也符合人类的动机和对自由的渴望,这就不可避免的转向了消费社会,社会的主轴从生产走向消费,生产的基地从欧美转向后发世界。
2、消费与消费社会
作为一个消费者,大家应该知道:消费就意味着消耗物品,物品既可以是实际的东西也可以是一种服务,消费是为了满足需求也是为了满足欲望。在消费社会的消费者拥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选择”,在社会形态上看来是工业职位的大幅度减少和专业自愿的服役取代义务兵役,显性的全景敞开转向隐性的全景敞开。
如果说生产社会的美德是工作,那么消费社会的美德就是消费,这是一个服从消费美学的社会;消费美学也塑造了新的工作观,将工作区分为有趣的和令人厌烦的(有趣的工作往往是Bullshit Jobs),有趣的工作有着更高的收入更多的闲暇可以进行更好的消费,消费社会的核心是自由与选择。
你的选择和自由是真实的吗?很多人估计会回到是真实的,因为是我在决定购买,但是鲍德里亚却警告我们这些都是虚假的,你消费的一切,都是被创造的,美/健康/关怀都是社会制造让你为丰腴社会进行消费,在你买买买觉得财富自由消费自由时,更多的是一种外部建构给你的一种自由,是一种符号的暴力;布迪厄指出我们所有看上去美好,高级的趣味,都是社会为了区分而制造出来的,而这些高档的东西又被社会再生产转化为你手中的买买买,消费不是为了切实的需求,而是一种为了消费而消费,一种越消费越饥渴,这是一个抛弃了意义的世界,一切都是消费的奴隶。
3、消费与工作的嵌套
工作时间不断地拉长,消费品的数量越来越庞大;被工作挤占的人休闲时间痛苦被各种消费品的即使快感弥补,但是这能真的弥补吗?看看当代精神疾病的数字,答案不难找到。这些即使快感从来没有治愈,他只是短暂麻痹,让我们不停的投入工作-消费这个无限循环里。在这个巨兽不断的吞噬下,意义的时间消失了,短平快快感替代了深刻的思考与行动(短视频的沉迷,《魔戒》的恶评)。
除了工作和消费还剩下什么?在我看来确实没剩下什么,这是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