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线城市大龄未婚女性越来越多
一线城市,确实包容性更强,但【包容】的另一面就是【纵容】,允许错误继续。
前段时间《三十而已》里,大城市上海,看似满足了王漫妮的梦想,但实际上让她“迷茫”“自欺欺人”了太久。
某种程度上说,是害了她。(我不否认大城市在就业方面的优势)
她在上海好几年,但她在恋爱方面(需要学习+实践,大多数人没有这个意识),几乎没有获得什么成长。软硬价值,几乎没有什么提升。被渣男轻易俘虏,就是一个证明。无法看清异性、不懂两性相处、不知道维护感情等等。
后期她相当于开挂了,很少有女生能有这个机缘,也很少有女生能逆境翻盘。
电视剧里已经告诉我们柜姐找工作还是比较困难的,软价值方面更没有什么进步。
而她越是远离一线城市,越清醒。
比如搬到更远的地方,和人拼车,意识到了一些【现实】。你看她回老家之后,短短几个月,整个人也【清醒】了很多。
一线城市为什么有这样的魔力呢?
1 一线城市更方便我们换人
我最反感、不建议的就是换人(家暴、出轨除外)。因为大多数人不是必须要换人,而是有问题要解决,只是自己没有兴趣、动力解决,于是企图用换人来掩盖问题。
不断换人(新欢),其实是不断在换问题、是在偷懒,给我的感觉不像是恋爱,反而像是在对待“盲盒”。
盲盒拿到手,看完之后不喜欢可以扔掉、卖掉。男/女朋友接触之后,觉得不合适再分手,那不也浪费了“时间成本”“社交精力”“心情”吗?
只是大城市,一般我们可选择的余地更多,有更优秀的人可以选择。
尤其是对于女生,被【短择】的概率更高,换句话说,女生在大城市更容易遇到“梁正贤”那样除了不专一外,几乎没有其他缺点的男生。
一线城市更能造感情上的美梦。
我们越容易换人,自然也越不容易稳定。
2 一线城市强化了彼此的“傲气”
能在一线城市居住的可能有很多本地但收入一般的,如果能结婚、普遍受欢迎、能被我们考虑的,一般都是比较努力、事业上比较成功的(像是小张主任)。
即使是在一线城市,这样的人也很少。
另一方面,这少部分人,一般经过努力,也会强化我们的“特殊的择偶要求”(更傲气、更挑)。你可能无法理解,但在他看来应当应分。
“我这么努力,我结婚,肯定要选择我喜欢的,我要有一点自由,否则怎么对得起我的努力?那我努力为了什么?我考那么多证,白考了?”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在一线城市,收入也挺高的。但他也有自己的“傲气”。他就坚持“处女情结”,甚至可以放低对女生学历、收入、身材、外貌的要求,但一定要......嗯。
当然了,他这个要求只是一个例子,有的人可能有外貌的要求,有的人有收入的要求,有的人有......
越努力,要求越高,要求越高越难满足。
不是说要求高一定不能磨合,只是增加了前期的障碍。
这也是一线城市“纵容”我们的地方。
3 一线城市更能纵容我们的“幻想”
之前听过这样一句话“只要身边有一个女生通过结婚改变生活层级,哪怕概率再低,其他女生就会拼命效仿、奋不顾身”。(片面,但有道理)
大城市更容易带来幻觉,很多人嫁给有钱人、嫁给一个很疼自己的男人。很多女生就会倾向于等待。
不像小城市或者农村,一般结婚早,不愿意纵容我们幻想,会不断打击我们“你看邻居XX,刚毕业就结婚了,现在孩子都有了”
王漫妮也是为了逃避这个“忠告”到大城市的,电视剧的最后也是到国外进修,持续她的幻想(她进修之后,舍得降低择偶标准吗?她的标准只会提升,否则早就在国内和前任、或者小张结婚了)。
为什么说是幻想。因为婚恋价值相对独特,毕竟公认比较减值的就是“年龄”。
在事业上,有的职业、专业、岗位年纪越大越有价值,不举例了。但恋爱,大多数情况年纪越大,可选空间越小。
但大城市,普遍结婚比较晚,甚至不结婚的人群也很多,某一方面减弱了【年龄】这个关键因素的影响,维持了我们的幻想。
总结一下,一线城市是大龄剩女的温柔乡,但也会让很多人被“温水煮青蛙”。很多事很多人不理解不认可,等过几年可能才能理解,但那时候已经......
我们有自由,但自由的背后是有代价的,不结婚是这样,其他的事大多也如此。
——你们,全村第N正经的,正经先生
其实大多数人都不懂恋爱,不理解恋爱有什么注意事项、禁忌,没有维护感情的意识。比如沟通、聊天,不知道怎么样才是非对抗性质的聊天,只是在输出情绪(原因很复杂)。毕竟学校、单位、都没教(虽然几十年前西方就出现了“亲密关系”的理论,但国内......)。等出了事了也很少有人能发现问题所在,只是觉得感情有问题,而不是“自己不会维护”。
另一方面,爱情、恋爱、婚姻,是三个类似但又不同的体系。爱情可能很简单、很迅速,只要彼此吸引就可能在一起。但恋爱是另一个系统,它很复杂需要全面的学习,我们才能获得维护感情的能力。至少包括沟通(共情)、理解、相处模式、自我提升、规划、引导等方面的内容。任何情侣都要磨合,只是磨合的难度不同,需要付出的努力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