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准备加仓中概股了!
我17年开通的美股账户,当时只有几千美金的本金,第一只股票买的是苹果,记得当时是140多美元。后来陆续又充值了2万美金进去,开始买一些中概股,主要是互联网公司的股票。
可惜的是那时候没有基本的股票知识,也没有健全的炒股策略和心理素质,经常频繁的在不同中概股之间横跳。那些排的上名号的中概股,基本上自己买了一个遍,却没有一个真正拿住并赚到钱的。自嘲的说就是:我本金虽然不多,但参与感很强。
受益于前些年中概股整体行情不错,所以虽然自己水平很菜,但始终在盈亏平衡线上波动。
真正被市场毒打的是在2020年初,那年B站的跨年晚会爆火。于是在2月初差不多20块钱的成本价买入了B站,当时有一个朴素的判断就是,B站买了许多新的版权,而且新一轮的营销上非常舍得花钱,说明资金状况很不错。后来B站果然涨势不错,在28块钱的时候自己又继续买入了B站,而且这次加了1.8倍的杠杆。
再后来就是疫情爆发,美股数次大熔断,自己哪里见过这种阵势,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账户爆仓。前期40%左右的盈利,直接变成了70%左右的亏损。果然杠杆一时爽,爆仓火葬场。
这次打击非常大,以至于不再敢轻易入场,后来美联储大放水,中概股飞涨这一波因为自己很保守,也没赚到多少钱。

这次毒打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自己炒股的观念,以前也经常想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这次之后,投资的重点回到了国内基金和A股,美股账户不在轻易操作。其次就是开始认真研究股票和基金的基本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形成自己的投资逻辑策略。
PS:去年虽然美股亏得比较惨,但是西边不亮东边亮,国内基金和股票赚了几万块钱,年化收益也差不多40%。
继续说中概股,前一段时间美联储加息预期、韩国大散户爆仓以及国内的反垄断政策等综合因素让中概股又迎来一次大回撤,现在的价格差不多回到了半年前的水平,像阿里、腾讯这种知名中概股的市盈率都跌到了历史低位,如果看好中国互联网行业,现在的这个价格确实已经是非常诱人了。而我毕业以来一直在互联网行业工作,所以对互联网公司的股票情有独钟,虽然被伤的体无完肤,但依然对它有初恋般的执念。

这次不打算自己入场直接买股票,而是保守一点买点中概股指数基金和主动管理的QDII,ETF就接买易方达中概互联网50ETF(513050)。优点是涵盖了中概最优秀的头部互联网公司,其中腾讯仓位占比30.74%,阿里巴巴占比25.53%,两大巨头占比超过了一半的份额,另外还有美团、拼多多等头部公司。

成立以来整体历史回报也比较不错,今年来回撤已经接近30%,利空差不多已经出尽,未来继续下跌的空间已经不大。而且机构持仓接近50%,说明目前很多机构也是比较看好中概股的。
不过指数基金有利就有弊,缺点在于主动管理的能力比较弱,像我个人对阿里无感,就会觉得阿里的仓位太高,而且都是头部互联网公司,相对成长性也没有很高了。所以也在寻觅其他不错的QDII基金,进入眼帘的有2个,分别是富国全球科技互联网(100055)和交银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164906)。
交银互联也是指数基金,持仓和易方达互联差不多,只是分布更均衡而已。富国全球主动性更强,持仓不止互联网公司。所以自己做了一个定投组合,等比例定投这两支基金,每个月定投几千块钱。

然后重点关注和主动申购的就是富国全球科技互联网这支基金了,其实这支基金从年初就开始申购了,只是一直蜻蜓点水,总共买了万把块钱,属于试探性的占个坑位而已,目前还亏损10个多点。
这支基金是成立10年的老基金,长期看收益是很不错的,哪怕经历了这次回撤,年复合收益率也在10个点。而且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跑赢沪深300的,表现也优于易方达互联和交银互联。

而且他的持仓也比较符合自己的喜好,很多人买基金会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追求综合评分,有的人偏好低波动,而我的风格是除了看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之外,更关注持仓,喜欢持仓和自己偏好比较接近的基金,并且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这也是自己打算加注富国全球互联网的原因之一。

未来不排除还会继续下跌10%~20%的可能,但是长期看现在买入达到15%的复合收益还是问题不大的。这次为了稳妥起见,决定陆续建仓,然后每次加仓的金额可以高一些,如果持续上涨,3个月内把仓位加到10万左右,如果仍然波动,就把仓位控制在5万以内。至于上面提到的定投组合,则每周按期执行,不受主观情绪的影响。
希望这次重新回归互联网公司的股票不要重复以前的悲剧,不要让以前的学费都白交了。也希望中国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能够给我带来满意的回报,奥利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