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幸福之路》有感
幸甚至哉,我在一个炎热午后的空调房里读到这样一本书——《幸福之路》。
都说读伟大的书,读者会与作者产生灵魂之间的交流。不管以前我信不信,现在我笃定不移。目前我也只读了前面的四个小节,但作者独到的观察和平实的叙述都写在了作为读者的我的心坎里。毫不卖弄又颇有远见。文字平铺直叙,娓娓道来,除了第二段的部分章节不知所云被我跳过,然而在后续章节中,竟意外地出现了仿佛是对之前那些不知所云段落的辩护一样,作者说任何伟大的著作中都有无聊乏味的部分。
“要使生活变得幸福,一定量的厌烦忍受力是必要的。这一点从小就应该告诉年轻人。一切伟大的著作都有令人生厌的章节,一切伟人的生活都有无聊乏味的时候。”——摘录来自: (英)伯特兰·罗素. “幸福之路。”
这一段摘自第四小节,讨论厌烦。厌烦一词应是译者傅雷先生所创,不知原文中作者所写的是 annoying 还是 boring,从字里行间来看,好像 boring 更为合适。
对于厌烦这件事,不光我个人深有感触,很多文学、影视作品都描绘过盛夏暖风,酷暑难当,无所事事,浑身汗腻的场景。在我还是少年人时,暑假总是漫长而乏味。酷热的阳光透过浅色的窗帘射过干燥空气中漂浮的灰尘,为本就炎热的屋子蒙上了更多的郁闷。乡下的夏天,消遣很少,没有电影院和体育馆,电视机里尽是反复播来播去的肥皂剧,但就连肥皂剧也只迎合妈妈的欣赏力。那时候也没有书籍,况且我也不是个爱读之人。于是很多时候,无聊很纯粹,仅仅是无聊,只不过发呆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躺下呆一会儿和坐着待一会儿。鲜少时候,会偷拿爸爸留在家里当座机的小小手机给那时候喜欢的姑娘去一条短信,但常常石沉大海,未有回音。
“一言以蔽之,厌烦的对立面,不是快乐,而是兴奋。”
“我们比我们的祖先更少厌烦,但却更怕厌烦。我们开始知道,或者说开始相信,厌烦不是人的自然命运的一部分,它可以通过兴奋的足够强烈的追求而得以避免。”
值得庆幸的是,那些枯燥漫长的日子里,也可以找得出有趣和兴奋之处。初中时,班上流行象棋对弈之风,我和发小也附庸风雅,时长以弈棋为乐。得空时,我们常相互奔走于对方家里,颇有些上门“踢馆”的乐趣。不幸的是,成年之后,鲜少再弈,大概是取乐方式逐渐多广,手机和网络的出现使得弈棋之乐相形见绌之故。饶是如此,年少的人如何能意识得到厌烦或者无聊是时常出现又可以加诸于手段得以避免的呢。
现在意识到这些也不并不算晚,起码在这隔离且卸载游戏的午后,心绪没有无所适从。
本书的另一有远见之处在于其对不幸的讨论脱离了时空的禁锢。眼下热门的词汇之一是内卷。作者这样看待之:
“问题在于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生活哲学,按照这种哲学的看法,生活就是一种奋斗,一场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荣誉属于胜利者。”
断章取义地看,颇有些消极避世主义,但全文并非如此。作者的前瞻性令人敬佩,在那个时代就注意到个人之间的竞争会成为自我不幸的起因之一,离不开颇为独到且细致的洞察。
这才仅仅是前四小节而已,而在阅读这前四小节中的某一刻里,我仿佛置身于作者面前,听他抑扬顿挫却又言辞朴素地讲述着。在这一刻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句话:那年夏天我爱上了阅读,尽管这可能只保持三天不到的热度,但记得,那年是 2021 年。
期待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