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云(142):望都之战(1)
公元1003年4月,在宋朝方面毫无任何情报和临战准备的情况下,辽军悄悄地集结了将近十万人的大军突然越过边境向着宋朝的纵深地带猛扑而来。
这一次辽军的主帅不再是辽国的那位梁王殿下耶律隆庆,而是辽国南府宰相耶律诺衮和辽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这二人的名字都比较陌生,但此二人绝非善茬,更不是什么战场初哥,早在雍熙北伐时他俩就跟随耶律斜轸出兵山西,杨业生平最后一战的对手就是这二人。
此次南侵辽军的作战方案完全不循常规,他们首先成功地避开了宋朝在辽国境内的眼线,而在进入宋境之后他们也没去跟宋朝设在边关的各座军城纠缠,更没有去找宋军各支骑兵的麻烦,他们一路狂奔如不可阻挡的旋风一般直逼宋军的定州大营而来。面对突然间冒出来的如此规模且不做任何停留的辽军,沿途各处据点里宋军根本就毫无办法只能目送着辽军快速远去。
接到战报,此时身在定州的宋军北方主帅王超选择了立马出兵迎敌。可是,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了,没有人会想到辽军这次竟然会直奔定州而来,这让保州境内的前线各处据点瞬间都成了摆设,宋朝之前的所有战事预案也随之作废。一切都得临机行事,王超命人紧急传命镇州都部署桑赞和高阳关都部署周莹率领本部兵马前来与他会合从而在定州以北与辽军进行决战。
值此辽军大兵压境,王超其实还应该命令此时已经被辽军甩在身后的各路兵马前来合围或是从背后袭击辽军,比如杨延昭、魏能、李继宣等人的骑兵大队以及驻扎在北平寨和莫州的宋军。可是,王超没有这样做,不是他不想,而是他没有这个权力,当初赴任之时他曾请求赵恒赋予他总领北方所有军队的指挥权,可赵恒没有同意。没想到这一次辽军不按套路出牌正好引爆了王超最为担心的那一个火药桶,他还能怎么办?只能是硬着头皮出战!如果他避战甚至是在定州城里据城而守都是不行的,傅潜的前车之鉴可是近在眼前。
接下来所发生的情况就让王超感到抓狂了,接到他的集结令后,镇州都部署桑赞率军火速赶来与他会合,可作为北方三镇之一且坐拥三分之一兵力的高阳关都部署周莹却只给王超送来了一封信:主帅大人,我高阳关的兵力是不会听从你的调遣的,除了皇命谁都别想命令我!
看到这封回信,王超差点一口老血吐了出来!这都什么时候了,可这个周莹却在意气用事,完全把个人的私怨凌驾于国家安危之上。
此话从何说起呢?这个周莹和王超一样都是赵光义当亲王时的王府旧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今这二人都成了国之重臣。王超自是不必说,不管他在战场上本事和战绩如何,但这些年东征西讨他是没少跑,而此时他更是负责抵御辽国的河北方面军统帅。周莹呢?这个人虽然没怎么上过战场,但他绝不会认为自己比王超差,更不认为王超有什么权力和资格对他指手画脚,在出任高阳关都部署之前他的官职可是宣徽南院使兼知枢密院事,这是一个距离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第一长官枢密使仅仅一步之遥的朝廷大员。你王超在官职上还是我周莹的下属,可你现在竟然拿着主帅的令旗来命令我,笑话!
面对周莹的拒不配合,王超虽然恨不得一刀砍了这个混蛋但最后却也只能忍下这口恶气,这位生性仁厚的老哥为了军中的和气甚至都没有立即向赵恒告御状,而在战后他也是以密奏而非公文的形式向赵恒表达他对周莹的不满。也不知道这样的一个老好人怎么就生出了王德用这种煞星一般的儿子,对了,顺便提一下王德用。
自从这位少年英雄扬威于乌白池之后他就远离了战场,因为他被皇帝陛下看上了,为了彰显皇恩浩荡,他成了京城禁军里的一员,成了整日跟在皇帝陛下身后东游西荡的贴身侍卫。等到他终于熬出头眼看就可以领兵打仗时,宋辽却在澶州城下议和了,而党项那边李继迁也死了,他的一身本事也没了用武之地,而等到李元昊突然蹦出来上蹿下跳的时候他却已经老了。这位少年英雄完美地错过了所有能让他扬名立万的时机,他一出道即巅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回到战场。
没有了周莹的赴援,王超只能带着定州和镇州的约四万人的军队去迎击数量远胜于自己的辽军。当王超的大军出发之时辽军的动向却发生了变化,耶律诺衮和萧挞凛不知道是出于何种原因突然下令攻击距离定州不远的望都县。王超命令定州行营钤辖张耆率领一千五百名步兵作为大军的先锋前去支援,而王超的大军紧跟着也随即出发。但是,望都不是威虏军城,张耆还没赶到城下望都就已经被辽军给攻破了,而他也很快就碰上了专程前来欢迎他的辽军大队人马。
张耆命令所部这千余人在望都以南的旷野中列阵迎敌,两军之间的战斗随即爆发。身为主将的张耆这一仗里亲自提刀上阵,期间他身中数枪但仍然激励部下奋勇杀敌并在激战中阵斩辽军将领一名。
要说这个张耆可是大有来头,别看他没什么资历,此前更是没有露过脸,此时的军职也不过是一个定州钤辖,但他可是赵恒的铁杆亲信,他早在11岁那年就奉皇命去给当时还是小王爷的赵恒一起玩,此后就跟赵恒成了一起吃喝玩乐的好基友,仁宗朝时期更是成为了宋朝枢密使。
请记住这个人,我们以后还会说到他,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给赵恒找了一个小老婆,而赵恒的这个小老婆在今后将是一个决定历史走向的女强人。
不过,有一个人其实比张耆还要更加亲近赵恒,此人便是宋军定州大营的主帅王超的副手王继忠。作为烈士的遗孤,王继忠6岁的时候就被赵光义派去跟身为皇子的赵恒结成了玩伴,而王继忠此时的官职也比张耆大,毕竟他俩跟赵恒之间的交情可是差了好几年。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赵光义和他身边的人是这样,赵恒和他身边的人也是这样。然而,古今中外谁人不是如此呢?我只是想说,国家的统兵大将和军方的最高首长竟然不是出身行伍的那些浴血拼杀出来的将领,而是从小跟着皇帝一起长大的玩伴,这已经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就在张耆与辽军的前军激战正酣之时,辽军的主力大军赶来了,而张耆倒也没有陷入绝望,因为王超这时候也带着宋军主力赶到了战场。
宋辽两军的主力兵团终于在战场上再次碰面了,而宋军这一次可谓是劣势尽显。王超或许根本没有想到望都的城池会这么快就被辽军给攻破了,如此一来他所希望的内外夹击抑或背城击敌也就成了妄想,更重要的是他将不得不在毫无任何屏障可以依靠的野外与辽军对垒。最要命的是,宋军的数量远不及辽军。
尽管有种种的不利局面,但两军相遇一场大战已是不可避免。王超命令宋军呈东西横向列阵,大阵的左翼是桑赞,中军是王超,右翼则是王继忠。大战在这一天的黄昏时分开始,辽军在宋军的重甲步兵大阵面前没有占到丝毫的便宜,双方激战至深夜,辽军扔下无数的尸体之后停止了进攻开始休整。
第二天黎明时分,辽军再次向宋军发起挑战,这一次辽军将主攻的方向放在了王继忠镇守的右翼。一场激战下来,辽军还是没能攻破宋军的阵势,但这时候宋军已经开始显现出了疲态,尽管大阵的阵型未乱,但宋军的战损并不比辽军少。王超发现继续这样与辽军对峙下去将会凶多吉少,一来是宋军没法跟辽军比消耗,二来野外列阵且缺乏机动性的宋军暴露出了一个致命的短板——后勤辎重。不幸的是,偏偏怕什么来什么,眼看没法啃动宋军的步兵大阵,辽军再次动起了对付宋军的老办法——劫粮道。在撤出了战阵后,辽军突然迂回到王继忠的身后将宋军的粮道给截了,而且还把宋军储存的粮草一把大火给烧毁了。
这对宋军来说可谓是灭顶之灾,远离城池且粮道被断再加上粮草被焚,这样下去宋军很快就将崩溃。想想当初曹彬在涿州得知粮道被劫后是什么反应?一旦没有了粮食,不用辽国人动手宋军自己就能自行崩溃。王超于是下令全军趁着战斗力尚在的情况下整军撤向定州,但这个时候王继忠却作了一回死。身为全军副帅且担负右翼安全的他竟然亲自带领一队人马前往粮草被焚毁处查探军情,他本是想去抢救粮草,可他很不走运地跟耶律诺衮的大军撞了个满怀。王继忠犯下的另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就是他这次很拉风地身着一身格外扎眼的大将衣甲,他具体穿的是什么颜色的服饰不得而知,但远处的辽国人一看到他这身与众不同的衣甲就瞬间集体疯狂了——有大鱼!
很快,辽军的大队人马就围了上来,有多少人?史称“围数十重”!也就是说,辽军的人数至少是这支宋军的数十倍,在这种情况下王继忠能冲出包围的可能性不是没有,而是为零!
被围之后的王继忠想到的是突围,一场激战再次爆发,宋军的将士们拼死保卫自己的主帅向着大军主力的所在方向突围,但此时的辽国人就如同已经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他们怎么可能让王继忠跑掉?人数众多的辽军死死地堵在了王继忠的身前,而宋军的主力这时候也已经撤离,王继忠率领自己身边的这些几乎每个人都浑身是血的将士转而向北突围,他们与宋军的主力就此是越发遥远。即使如此,辽国人还是不会放过他们,谁让你王继忠暴露了身份呢?当王继忠等人转战到达白城之时,他们已是势穷力竭,这一次辽国人将他们团团包围再没让他们逃出包围圈。在白城,王继忠的这一支宋军最后是全军覆没!
王超率领大军主力成功地退回到了定州,可直到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的副手王继忠竟然没有回来,也是在这个时候他才突然明白过来辽国人为什么在他领军后撤的时候没有追他。虽然王继忠这一回有点咎由自取的意思,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他的举动才让宋军主力得以安全撤走,可是王超却没法给他请功更没法高兴得起来。王继忠是赵恒的儿时玩伴和亲信,更是全军的副帅,这让王超该如何跟赵恒交代?忐忑之中,王超也只得听天由命,他向赵恒上奏说王继忠已经战死。
得闻奏报,赵恒大惊!在悲愤和难过之中,他追赠王继忠为大同军节度使兼侍中并给王继忠三个儿子也加封官爵,随即他就开始了问责,他要为王继忠讨要个说法。
也不清楚赵恒是从哪里听来的消息,他对身边的近臣说道:“虽然打仗固有胜败,但朕听说这一次王继忠之所以为国殉难是因为他的部下不但见死不救反而率先溜走了。此事若不加以惩处,那今后必有效仿者!”
于是,他命宫苑使刘承珪、供备库副使李允则前往定州查实王继忠战死的原因。大敌未退之时,定州的将士却在朝廷钦差的面前开始人人自危,赵恒第一时间所想到的不是如何集结军队将耶律诺衮和萧挞凛赶出国境,而是要为他的小伙伴和亲信讨回公道,所谓因私废公也不过如此吧!
不久,王继忠战死的“责任人”被揪了出来,而这两个倒霉蛋分别是镇州副部署李福以及禁军拱圣军都指挥使王升。望都之战里这二人都是在王继忠帐下听令负责镇守大阵的右翼,这二人的罪名便是明知王继忠前去侦探敌情却不等主将回来就领兵撤离致使王继忠孤立无援以至最后陷没于敌阵。李福被削籍并流放封州,王升则是挨了一顿板子然后被发配到了琼州。这还没完,赵恒还以此通报全军以儆效尤。
这就是赵恒为他的小伙伴讨回的公道。但是,以我个人的主观看法而言,这事王继忠明显是自己作死在前,就算李福和王升肯率军去救援他,可用步兵主动去攻击数量远多于自己的辽军骑兵,这无疑是找死,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这些士兵为王继忠陪葬。更何况,即使是王超率领整个宋军去救援王继忠也多半是无济于事,辽军奈何不了结阵的宋军,可如果宋军敢倒腾起两条腿主动去向骑着高头大马的辽军发起攻击,那么耶律诺衮和萧挞凛绝对有实力将王超这几万人碾得粉碎。为了一个迫切想证明自己并为赵恒和他自己长脸的王继忠值得让几万宋军都去送命吗?
或许我这样说王继忠会显得极度缺乏对一个烈士应有的尊重,可王继忠真的就值得人去尊重吗?事实上,王继忠根本就没有为国尽忠,他还活得好好的,他不是战死于敌阵而是被辽军给生擒了。被带回辽国宫廷后,王继忠把他能说的全都说了,这里面包括他的身份,他的官职,甚至连他和赵恒是发小的事也给说了,而且王继忠还把赵恒的为人和脾性以及赵恒对辽的态度都告知给了辽国的国母萧燕燕等辽国的上层人物。
萧燕燕也没亏待这位王大将军,他被授予辽国户部使的官职,而且萧燕燕还将辽国开国功臣康默记的族女许配给了他做老婆,王继忠照单全收,此后他在辽国继续地生儿育女为老王家开枝散叶。澶渊之盟后,王继忠因为促成和谈有功而被辽国赐名为耶律显忠,后来更是被赐爵为楚王,而因为其身份的敏感性,他也终生未能回到故国。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我自认为没有对他口出恶语就已经是一种尊重了。当然,这些也都是后话,赵恒要直到一年多以后才会知道王继忠还活着的事。
都说衙内里面容易出废物,这上级和领导家的公子确实不好带也不好管,但上级和领导的朋友其实也不好带更不好管。关系户向来都是让人头疼,而心高志大一心想着要建功立业却又没有什么真本事的关系户更是害人又害己,放到国家层面那就只能是误国误己。当然,即使一个人真的是废物他也绝不会承认自己就是废物,有的废物甚至是在酿出祸事以后还是不会承认自己是废物而是要把所有的责任和过失都归咎于他人。古今中外,这样的人和例子数不胜数。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老祖宗的经验之谈甚至是血泪之谈,而我还想再加一句,识人之明同样可贵。
这里有必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宋朝的官方史料里王继忠被刻画成了一个悲情人物,说他在与辽军血战的时候王超和桑赞却逃跑了,所以王继忠才力战被杀(俘),但我认为这显然是有点在迎合赵恒的意思。辽国方面的史书对于王继忠的被擒则是另有说法,在《辽史》耶律诺衮的个人传记里,王继忠是在宋军粮草被焚后率领一队轻骑兵前来侦察军情的时候被耶律诺衮的人给围住了。至于当年的真相到底是怎样谁也说不清,但我个人倾向于认同辽史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