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上的美德》读书笔记
《至上的美德》
Part 1 平等重要吗?
在一开篇,德沃金就指出,政府如果对全体公民的命运没有表现出平等的关切,它就不可能是个合法的政府。“平等的关切是政治社会至上的美德——没有这种美德的政府,只能是专制的政府;所以,当一国的财富分配像甚至非常繁荣的国家目前的财富状况那样极为不平等时,它的平等关切就是值得怀疑的。因为财富的分配是法律制度的产物:公民的财富大大取决于其社会颁行的法律——不仅包括管理产权、盗窃、契约及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还有它的福利法、税法、劳动法、民事权利法和环境管理法,以及有关任何事情的其他法律。”(P1)而真正的平等关切所要求的是什么,就是德沃金在这本书想要澄清的主题。平等关切在德沃金这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平等的关切要求政府致力于某种形式的物质平等,我把他称为资源平等。”(P3)接着他说,我们应当期盼一种这样的政治道德理论:这种理论包含了政治的所有核心价值:自由、民主、平等、公正,而且包含这些价值的理论还应当反映更为基本的信念:即人生价值,以及实现这种价值的个人责任。而这种理论与当今自由主义中两股最强大的势力——即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和以赛亚· 柏林的价值多元论相反。柏林认为,重要的政治价值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尤其是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冲突。而德沃金则认为,自由与平等之间是不存在冲突的,人们之所以会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冲突是因为他们没有在规范性的意义上来理解和使用自由和平等的概念,德沃金本书的目的就是试图建构一种自由与平等内在和谐的平等观;罗尔斯的社会契约论旨在“使政治道德脱离有关美好生活之性质的伦理预设和纷争。”而德沃金认为他的主张的根据是诉诸于更一般的伦理价值中,比如重要性平等原则和个人责任原则。德沃金认为这两个原则对于完备的自由主义理论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共同影响和支撑着本书所捍卫的关于平等的论述。”重要性平等原则指的是取得成功而不被虚度对于每个人的人生来说是平等重要的,人生的成功有着客观上的平等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个人对于这种成功负有具体的和最终的责任,简单来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成功与否负有责任。德沃金接着在重要性原则的概念做了一些,他说:“重要性平等原则不主张人在所有事情上相同或平等:不要求他们同等地理性和善良,或他们创造的人生有相同的价值。这里所探讨的平等不涉及人们的任何特性,而是与他们的人生要有一定的意义而不被虚度这一点的重要性相关。”(P6)而这条重要性平等原则就要求了人们以平等的关切对待处于某些境况下的一些群体。那么人们该如何做到平等的关切呢?德沃金在本书中采用的理论和方法就是,“选择非人格资源和人格资源作为平等的尺度;把他人付出的机会成本作为衡量任何人占有非人格资源的尺度;以一个虚拟的保险市场作为在再分配税收的模式。”
(他认为这样就能摆脱美国契约主义那种“理论根据必须植根于全体公民一致的协议与赞同中”的传统,以此来捍卫和保障自由与平等的一般价值。)
(德沃金认为,以前哲学家对平等定义的失败在于它们总是从现实生活的例子或者是特殊的例子中讨论平等,并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而德沃金他要做的就是不但要提供一个应付这些特殊问题的架构,而且提供一些在应用这个架构时所需要的事实。)
Part2 对各种平等观的批判
①福利平等
要想知道怎么样才是做到了平等待人(treating people as equals?)这首先需要探究不同的平等观,这是德沃金的思想,他先通过展示别人的平等观并批判它,最后才展示他自己对于平等的设想。德沃金首先从平等的分配平等的问题开始阐述,而把政治平等的问题先放一边,他首先指出了两个方案:福利平等和资源平等。
A.福利平等指的是“一种分配方案在人们中间分配或转移资源,直到再也无法使他们在福利方面更平等,此时这个方案就做到了平等待人。”资源平等指的是“一种分配方案在人们中间分配或转移资源,直到再也无法使他们在总体资源份额上更加平等,这时这个方案就做到了平等待人。”
福利平等乍一看很有吸引力,但实际上不然,这一点后面在德沃金的批评里面会讲到。而对福利定义的不同,也就存在着相应的福利观。“例如,一些哲学家认为福利是一个愉悦、享受或其他感觉状态的问题,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它是指实现个人计划方面的成功。”据此,德沃金又区分出两类最主要的和最言之成理的福利平等观:第一类是“福利即成功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人的福利就是他在实现其偏好、目标和抱负上的成功,因而把成功的平等作为一种福利平等的观点,主张资源的分配和转移达到进一步的转移无法再降低人们在这些成功方面的差别的程度。”而第二类是“感觉状态理论”的福利平等观,这种理论认为,“分配应当努力使人们在其自觉的生活的某些方面或质量上尽可能达到平等”(P10)德沃金用“享受”(enjoyment)和“不满足”(dissatisfaction)来描述这种福利观下的所有称心和不称心的感觉状态。
回到第一类福利成功理论,既然人们的偏好各不相同,所以成功的平等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德沃金把偏好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偏好是政治偏好,政治偏好指的是有关共同体应当如何把各种物品、资源和机会分配给其他人的偏好,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我们的所得应根据功绩或劳动成果进行分配的理论”,或者是“生活悲惨的人应当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物资的理论”。
第二类的非政治偏好则指的是与个人无关的偏好,“它们同某些事物而不是同它他们自己或别人的生活和境遇有关。”比如有的人非常关心生物样性的保护或者是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的人非常关心科学知识的进步(德沃金在这里用的例子是到火星上寻找生命)等等。
第三类则是个人偏好,它指的就是涉及人们自己的经历和处境的偏好。
同时,在德沃金的讨论中,他把这种平等观又分为受限制的与不受限制。在成功平等观中,受限制指的是理论应该或者只考虑非政治偏好,或者只考虑个人的偏好;不受限制指的是“在人们所有的各种偏好的实现程度达到平等之前,再分配应该一直进行下去。”而感觉状态的平等观中,这种形式又分为了三种:P11
德沃金首先讨论的是最不受限制的成功平等观,即人们实现偏好上的平等。但是,一旦涉及到偏好的话,德沃金就展开了他的怀疑,“官员在知道他们的分配是否平等地满足了包括政治偏好在内的每个人的偏好之前,不可能了解这个人的政治偏好是否得到了实现,而且这里存在着循环论证的危险。”但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试错法来解决,而这里所说的试错法也就是指不受限制地进行再分配,直到所有人都满意为止。接着他指出了一个在政治偏好上的问题直接就把这种不受限制的成功平等观给否定了,这个问题就是:比如存在种族歧视的白人,他们的政治偏好就认为白人应该分配多一点,而黑人就应该分配得少一点。(这种偏好的满足不但会与平等相违背,而且是不公正的)。但与此同时,它在不受限制的平等观里面是合理的,因为这种平等观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每个人的偏好的实现,但这种平等观又因为不得不满足种族歧视的偏好而立即失去了自身的吸引力,所以德沃金认为,这种不受限制的成功平等观应该被否定掉。
那么,只把这种平等限制于非个人偏好呢?比如张三希望所有的物种永远都不要灭绝,而他只是单纯地认为任何一个种族的消灭都会让世界变得更糟糕,而政府在他居住的地区建设大坝恰好会导致这一点,于是他向政治提出了意见。对于这种非个人偏好,政府应该去承担吗?答案是否定的。平等如果照顾到每个个体的偏好的话,那么平等本身就特别的难以达到,因为你如果想要实现平等之前,你必须把社会中所有人的非个人偏好搞清楚,并且因政府的做法而导致他们的偏好未被满足这一点要进行弥补,最好能到在其他的方面弥补到失去这一偏好所带来的失望和利益。这种无条件的平等不会实现政治平等,相反会和它发生冲突,“因为社会如果承认这种责任,张三的意见所发挥的作用极有可能大大超过这些传统观念所允许的范围。”德沃金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真正的平等要求政府要做的是只需要保证张三以及其他每一个公民在建设大坝与否的提案上都享有平等的投票权就足够了,而如果建设大坝的提案最终通过了,平等也不要求政府去弥补张三在非个人偏好未得到满足而感到失望或利益受损这一点。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应该把政治偏好和非个人偏好的满足纳入从成功平等观中,而只把成功平等观局限在使人们在个人处境上达到平等,即“在分配能够使每个人的生活和处境的偏好得到满足的程度上,使人们尽可能地接近平等。”(P21)因此,这种个人成功的平等观,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让分配使人们在他们所认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上达到平等。在这种相对的平等观中,达到平等的标准就是“某人在实现自己无论什么偏方方面,在多大程度上成功或失败了。”(P22)。德沃金指出,这种平等观的设想也是没有吸引力的,这种建议存在着循环论证的危险。首先,德沃金认为,人们对生活的选择本身就预设了某种可供利用的资源。比如张三想选择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之前,他必须对自己能够支配什么资源要有一定的了解。在做出生活的选择之前,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寿命、健康、才能等其他方面与他人相比有所预设;同时他们还需要从对自己能从福利方案中能得到的资源有所预设。因此,德沃金说:“假如人们在选择某种生活之前,需要对自己在这种生活中能够用什么财富和机会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财富分配方案就无法通过计算他所选择的生活的开支,来简单地确定他应当得到什么。”
其次,这种建议还存着另一个难题,根据相对成功的平等观的标准,德沃金提出了质疑,他说:每个人都赋予了成败以不同的价值,比如张三有成为艺术家和律师的抱负,他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但只能成为一名不错的艺术家,而张三可能就据此视为选择法律道路的一个决定理由;但李四他本身并不怎么重视相对成功,在相同的条件下,李四他宁愿选择成为艺术家而不是律师,因为他认为从事艺术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所以德沃金说:“一个人自己的评价反映着他本人对于什么使人生有价值这一问题的哲学信念,而站在客观评价的立场上,这些信念可能是混乱的和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P25)
有的人可能会假设,福利平等是缺乏吸引力的,它的目的不是使人们在为了自己的人生而非常重视的方面达到平等,而是使他们在他们应当非常重视的那些方面达到平等。对于这种观点,德沃金反驳说:“如下的设想未免太荒谬:人们应当只在相对成功中寻找价值,不必考虑他们取得了相对成功的人生的内在价值与意义。有些人——那些身患残疾的人——在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上也许受到最很大限制,所以他们只能作出十分有限的选择,以便能够在某些方面取得最低限度的成功。”(P24)
因此,德沃金否定了这种相对成功的福利平等观,转向了总体成功的福利平等观。总体成功指的是,“人们从各自的、可能各不相同的哲学信念出发,由自己作出判断的总体成功的平等”。但这种总体成功在德沃金看来也是存在很大问题的。他举了一个例子:假设张三和李四拥有平等的资源,且他们在自己的职业领域上都取得了适当的成功,在享受生活上也大致相同,但他们两人都没有什么杰出的创作或奉献,张三认为,有价值或有意义的生活就是他现在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在他看来,一个农民忙碌一生,无论生前或死后都没有任何突出的成就,但这个农民的一生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但李四跟张三持不同看法,他有更大的目标和追求,他会认为这个农民的一生是一个失败的一生。在这种情况下,让张三和李四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作出一个总体的评价的话,那么结果就会很明显,张三会认为自己的人生很有价值,而李四则反之。这个例子中暴露出来的难题是:“我们的办法试图加以比较的价值判断,是在关于赋予人生以价值的是什么的大异其趣的理论基础上作出的,这无异于对苹果和橘子进行比较。”这样的话,又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再分配。然后德沃金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上述的对人生总体成功的建议,他说:“只有当人们对他们的生活总体上有多好的评价的差异不是想象的和信念上的差异,而是成果(fulfillment)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才是他们的人生之间的差异而不是想象中的差异。”他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用应然的标准而不是自以为应然的标准去衡量个人成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合理遗憾”的概念衡量总体成功,合理遗憾指的是,“人们对生活中未能做到什么事情的合理遗憾越多,其生活的总体成功越小。”当然,这里的合理是基于现实的,而非想象的,比如张三说如果他有超然的体格和智力就能达到他的理想状态,张三的这种遗憾就不是合理的,因为这是基于想象的,而想象是有诸多差异的,它不能作为张三要求再分配的合理的要求。那什么是合理的遗憾呢?比如张三按996工作了几年,然后突然得了癌症,使得他生理机能和寿命都远低于正常人的标准,那么这时候他表示的遗憾才是合理的,这时候他要求再分配的理由才是合理的。但是,按照总体成功的尺度进行再分配又会达到一种资源上的不平等。继续拿张三和李四的例子来说,我们认为张三要比李四总体成功得多,于是我们根据这种总体成功的平等观就应该把资源分配给李四多一点,而给张三分配的少一点,李四当然不会因为合理的遗憾得到补偿的资源多而抱怨,但张三会因为自己得到的分配的资源比李四少而觉得不公正会产生抱怨。于是这种总体成功的福利平等观就被德沃金否定掉了。
批判和否定完第一类的关于成功的福利平等观后,德沃金接着批判第二类的“感觉状态理论”的福利平等观,即享受的平等,这种理论坚持“资源的分配应尽可能使人们在直接得到享受和因相信自己实现了个人偏好而得到的享受上达到平等。”(P37)但是,“几乎没有人只追求享受,或为了避免小小的痛苦而大量牺牲他所看重的东西。”仅仅凭这一点,享受的平等理论就不成立了。因为这种理论错误地假设了最有价值的生活就是享受最大化的生活,违反了我们关于生活之美好性质的最深刻的信念(P39)。德沃金在这里举了学者的例子,有两个学者,我们把他们分为A学者和B学者,两人都看重创造性工作,但A学者他可能更愿意放弃更多的东西,比如社交的快乐和名望的享受,而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具有独创性的工作。有人可能会诡辩说,A学者其实没有放弃享受,比如他发表了一篇独创性的论文之后他就能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但德沃金指出,这种观点是在篡改他们关于享受的说法,曲解了学者更复杂的处境,吃苦耐劳所带来的的开心的结果并没有否定掉过程中吃苦耐劳这种较少享受的生活。
·关于福利平等无法对奢侈爱好与残障作出回答的论述:
首先,我们先抛出福利平等的核心要点:福利平等的目标是——在对所有人都真正至关重要的事情上使人们达到平等。”也就是说,福利平等使人们在关系到他们的个人处境或环境的那些赋予同等重要价值的东西方面达到平等。德沃金认为,奢侈的爱好(比如路易喜欢喝香槟和去太空漫游)会要求更多的资源,而福利平等观对此却没法否定,而仅仅只能说它对于福利平等来说是低效用的。恰当的理论应该是这样的:“应当让路易自由地利用他那份公平的社会资源份额,创造出他能够达到的最美好的生活类型。但是不应当让他自由地侵害别人的公平,因为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而这也是德沃金支持的资源平等的观点。所以,德沃金在奢侈爱好的问题上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其次,德沃金还讨论了残障的问题。有生理或精神残障的人为何应得到额外的资源,德沃金承认,福利平等观能给出足够的解释。但解释残疾人有时候为什么应当得到比健康人更多的物质资源,需要更进一步的福利观的解释。假设极度残障的人即使消耗了大部分的资源也没办法获得正常的福利的时候,该怎么办?比如张三和李四都是残疾人,但张三的残疾程度更重要,政府分配给了他们相同的资源,但张三的严重程度需要更多额外的资源,政府还应该把额外的资源分给张三吗?德沃金在这里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有一台昂贵的设备,可以使截瘫患者过上正常生活;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杰出且狂热的小提琴家,他宁愿要一把极好的小提琴,而福利分配给他的资源也足够让他买这台小提琴,那么社会有恰当的理由拒绝他的选择吗?如果赞同他的选择,那么别人就可以正当地也提出要求。比如另一位健康的喜欢小提琴的人,他可以以自己福利不高为由向福利政策抱怨。在这个问题上,福利平等观没法作出否定,也很难作出妥协,德沃金认为福利平等观虽然具备一定的吸引力,但它远没有达到社会的预期。
此外,德沃金在接下来的资源平等观里面对残障的定义也提出了质疑,他说,某些人具有天然的嗜好,但这种嗜好是他本人并不想要的,例如性欲太旺盛、食欲太旺盛,这些嗜好虽然天然地为某个人所具有,但这种嗜好的拥有者并不想拥有它们,或者说,拥有者认为没有这种嗜好会更好,因为如果这种嗜好如果得不到满足的话,就会干扰他的生活。沃尔则认为,这种嗜好也属于残障的范畴。例如存在这样的人,他天生就富有比一般人要更强烈的同情心,他走在路上看到那些卖菜的老奶奶们会觉得他们的生活疾苦,于是就把菜都买了,即使他的家境贫穷、家庭又需要照顾,但他还是这么做了。同时,他又意识到了这种强烈的同情心会让维持家庭运转的费用减少,从而不想要这种强烈的同情心,那么,这种强烈的同情心能不能算作是一种“残障”呢?换句话来说就是,人格资源的某些过激但不由己的部分能不能纳入资源平等的计算中呢?德沃金对此没作出回答,只是把问题提出来了而已。
Part3
批判完了各种形式的福利平等观,德沃金开始论述他支持的资源平等观。在德沃金这里,“资源平等就是在个人私有的无论什么资源方面的平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个人私有的资源并不单指某人具有多少物质资源,它还包括了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所拥有的支配权,简单来讲,就是个人对公共资源的支配权,这种权力也应该被划分进个人私有的资源这一范畴当中,但这种作为权力的资源必须要从政治上确定,而这又是一个应该独立出来讨论的问题了。因此,德沃人认为,全面的平等理论必须整合私有资源与政治权力。
德沃金认为,“资源平等分配的前提是某种形式的经济市场。”也就是说,资源的平等分配必须在经济市场的形式下进行,经济市场是且应当是资源平等理论的核心,如果这种理论具有吸引力的话。沃尔泽作出这种考虑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某种形式的经济市场是达到社会目标的政治手段,在这种形式下,我们才有可能实现繁荣、效率以及总体功利等目标;第二,经济市场的形式的存在给每个个人自由发挥他们才能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沃尔则也指出,单凭某种形式的经济市场必然会走向平等的对立面,也就是根据这两条原则,我们就自然地要鼓励个人在财产上的不平等。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取得平等与市场价值观之间的平衡。德沃金认为,做到这种平衡需要对经济市场施加某些限制,也就是需要用不用的经济体制部分地或完全地取代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沃尔则并不主张贯彻极端的自由主义,他的目的是而是在尊重自由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施加限制以达到平等。
为了说明为什么市场是资源平等理论的核心,德沃金作出了一个荒岛拍卖的情景设想:他假设一条遇难船的幸存者被海水冲到一个荒岛上,岛上资源丰富,除了他们没有别人。荒岛的原则是:任何人对这座岛的资源都没有优先性,资源必须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平等的分配。分配开始,假设岛上的资源只有香蕉、西瓜,葡萄酒,幸存者们将岛上的资源平等地分给每一个人,但问题来了,有人只想要香蕉,有人只要想葡萄酒,这跟某些幸存者的嗜好不同,于是这些人就认为这样的分配不平等。于是,为了照顾到每个人的嗜好,他们就设立一条分配的检验原则:妒忌检验。妒忌检验的内容是:“一旦分配完成,如果有任何居民宁愿选择把别人分到的那份资源而不要自己那份,则资源的分配就是不平等的。”为了达到这种检验的结果,德沃金提供了一种拍卖的市场程序,所有的资源分配都在这种程序进行,每个幸存者在拍卖前都得到了相同数量的贝壳,他们用这些贝壳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如果最后通过妒忌检验,那么就意味着:在拍卖市场散场后,每个人都很满足了自己的嗜好,物品各得其主。但是,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张三认为岛上就只有这三种资源,而这三种资源都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他指控这种分配不平等。但是,这种指控是合理的吗?德沃金认为,我们必须承认,存在的资源是有限的、同时每个人的嗜好都是不同的,但我们只能把这两点作为分配的背景事实,而不能用作人们指控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理由。德沃金是这样说的“原料之具有偶然性的事实和嗜好的分布,不是人们可以向不平等发起挑战的理由。倒不如说,它们是决定着在这种环境下何为资源平等的背景事实。”“拍卖的市场性质,不仅在于它是解决出现在我们荒岛例子中的资源之技术问题的一种方便或特殊的方法,还在于它是一个有着制度化的发现和调整的过程,此一过程是那种理想的伦理学核心。资源平等假设,给予每个人的资源都应当是平等的。”
德沃金指出,他的这种拍卖设计不是一个具体的实践方案,它的意义在于:首先,这个方案提供了一种检验资源平等观念的内恰性和完备性的重要标准;第二,对一种适用于更复杂的平等拍卖的恰当而完备的描述,可以为判断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机制和分配提供一个标准;第三,这种办法可能有益于实际政治制度的涉及。
接着说回拍卖机制。在拍卖结束之后,一旦人们开始从事生产和交易,妒忌检验立马就会失效。这时出现的问题是,有的人在生产方面比其他人都具备更好的技能,他生产出了更多可以用来交易的东西;而有些人天生就特别懒,不喜欢劳动;有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生病了;有的人在生产过程中他的地被雷劈了,导致他生产的东西远远少于那个生产得多的人。诸多的原因叠加在一起,使得人们更喜欢别人的那份而不是自己的那份。这里面有一系列的因素需要考虑,比如说运气问题。德沃金把运气分为了两种:选择的运气(opinion luck)和无情的运气(brute luck)。“选择的运气是一个自觉的和经过计算的赌博如何产生的问题(比如股票上涨)——人们的损益是不是因为他接受自己预见到并可以发生的孤立风险。”“无情的运气则是个风险如何产生的问题(比如被流行砸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同于自觉的赌博。”根据这两种运气,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通过个人冒险或赌博而获得美好生活的选择与讨厌冒险而倾向安稳生活的选择所造成的物质上的差异或者收入上的不平等,赌博中的获胜者总是比选择安稳生活的收入要高。同时,我们当然承认,冒险的选择有运气成分,总有人成功,也总由人失败,沃尔则想问的是,运气的存在有没有威胁或破坏资源平等?“人们应当因为不同的选择的运气而有不同的收入和财富,这符合资源平等吗?”他的观点是:选择的运气及其导致的不平等的结果应该被认可,因为人们应该为自己选择的生活支付成本。所以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要求人们为他们在生活支付真实的代价,保护而不是谴责赌博所导致的差别。
而对于无情的运气,则可以通过设计一个虚拟的保险市场来应对。德沃金认为,保险市场的设计,可以应对现实世界中出现的残障问题。“作为拍卖的补充手段,他们现在建立一个虚拟的保险市场,用保费固定的强制性保险为每个人保险。其根据是这样的考虑:假如将来的各种残障风险中每一种对于每个移民是平等的,他们会购买什么样的保险。”尽管保险为残障作了补救措施,但生产和交易导致的对拍卖建立起来的资源平等的破坏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德沃金认为,资源平等是一个持续性的问题,它需要考虑的是用于整个人生资源的平等,而不是某一时刻的资源平等。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由个人禀赋带来的不平等的结果。有一种机会主义的平等观反对这种观点,他们主张一种起点平等:“即,假如人们以平等的份额为起点,一个人的兴旺发往不会给别人造成损失。”德沃金批评这种观点, 他认为这种起点平等与他设想的资源平等相差很远,它根本不能作为一种严谨的政治理论。德沃金抛弃起点平等轮,他认为平等的要求指向相反的方向。“一方面,我们必须承受违反平等的痛苦,允许任何特定时刻的资源分配反映人们的抱负。也就是说,它必须反映人们作出的选择给别人带来的成本或收益,例如那些选择了投资而不是消费的人,或消费比较节俭的人,或以收益较高而不是较低的方式工作的人,必须允许他们保留从拍卖后的自由交易条件下作出的这些决定中得到的收益。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允许资源分配在任何时候都反映天赋,即让它受到有相同抱负的人在自由放任经济中造成的收入差别的那一类能力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德沃金认为,通过某种形式的所得税定期进行资源再分配是一种合理的方法。德沃金想要制定这样一种再分配的方案:“尽我们所能不考虑不同技能的作用,但保留一个人选择某种职业造成的结果。”德沃金试图通过设计一个针对禀赋的虚拟保险市场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在这里的论证加入了很多技术性的分析(比如保险精算、平均保额水平,涉及到了保险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加入了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的考量等,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这里的论证没有太多的哲学思考,但他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可以问一下在人人拥有平等资源的保险拍卖中,人们针对没有特殊禀赋会购买多少保险。”最后,德沃金也只是作出了妥协,他说:“资源平等是个复杂的理想。它很可能是个不确定的理想,在一定范围内接受不同的分配方式。”
Part4 总结
福利的成功理论→加入政治偏好与非个人偏好因素的考虑→行不通→否定
相对成功的平等观→不能用个人自以为应然的标准衡量个人的成败→否定
总体成功的平等观→难以建议统一的应然标准→否定
资源平等观→可行→问题太多,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