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动词
真正拥有知识就会知道,每个人都无法停留在已有的知识体系里,每个人都不敢停下来或放慢学习的脚步;每天都要学习与思考,否则已有的知识就会变成经验,而知识一旦成为经验就可能变成障碍。因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经验只是对过去的验证。所以,我再一次强调,知识是个动词,不是名词。 ——陈春花《价值共生》 从陈春花老师的这句话来理解,一直以来,我混淆了信息和知识的概念。 我的百度网盘里面收藏了非常多的课程,我的微信里也关注了很多公众号,我也参加了很多的学习营训练营,感觉在这样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接受的知识量是海量的,超过学生时代。 为一个略有追求的普通人,不可否认的是我学习最大的目的是提升自己。以功利性的角度思考,学习不就是为了赚钱嘛,为了给未来的自己提供一个有保障的生活条件。 但是很奇怪,接触越多的知识,反而觉得自己很匮乏。很多知识并没有学以致用,就如浪花如海,杳无音信。 不知不觉的,我淹没在了互联网的知识海洋中。这种对知识不加筛选的吸收,实质上是一种时间的浪费。 这个角度出发,我不过是接触了很多信息而已。并未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个人的知识管理,核心是从信息的收集,是一个从隐形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过程。而这最明显的好处体现在它可以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和提高效率。 从另一方面来说,其实通过外部的工具搭建个人知识体系,本质是减少我们的记忆信息量,而将时间用在思考和创造上。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获取知识或者如何读书呢? 时间是稀缺的,如何阅读书籍使得我们能够获得最大幅度的提升并且内化为知识,外化为看得见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读书,你想从这本书中获取什么知识?科普还是思维还是逻辑还是陶冶情操? 基于目的筛选图书,在此基础上不同的目的有着不同的读法;其次想通过读书获得看得见的提升,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以致用。那些我们看过却不用的知识迟早会被遗忘,像从来没出现过一样。因此要有输出,知识的输出相对于输入,困难且痛苦,但这种长此以往的输出会给我们带来质的提高。 如此看来,加入这个共读营,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