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叔本华,我不熟知他,也不字字句句赞同他,但是能够真切理解到那种在瞬间的体会。
014所有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多大还是多小——都是必然的。......如果一个人深谙这一真理,就会首先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甘愿忍受他所必须承受的东西。......一个人应该像西格弗里德那样,刀枪不入地对付每日生活中层出不穷的小麻烦:与同伴的分歧、与他人的无畏争端、别人不当举止的骚扰、无聊闲言碎语的干涉,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类似的烦恼。他应当完全不为这些所动,更不必说把它们放在心上、念念不忘;却应当对它们敬而远之,像对待前进路上的石块一样将其推开,并且从此再不想起这些琐碎之事。
023生命的每一时期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如果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与他的年龄阶段不相一致,那他就完全感受不到幸福。伏尔泰:谁要是没有他那个年龄的意气精神,就必然有这一年龄的种种不幸。......童年期,更多运用理智而非意志。......然后,伟大的幻灭、觉醒时期就将来临,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成长期。但是它一旦开始了,人们就会说:我已经完全抛弃了过去的虚妄观念,“幻想的时代已一去不返”。这还仅仅只是开端,随后,这种幻灭感会不断地增强威力、扩展影响,越来越多地影响我们的整个人生。
032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这预示着他本性平庸。相反,如果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并且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乖僻,则显示出他有着高贵的品质。
036(老年感到生命短暂).....诸如此类的心理现象最终可以追溯到这一事实:不是我们存在本身,而是它的外在现象,依存于时间;而当下此刻正是作为主体的世界与作为客体的世界的连接点。
当一个人觉得比他年长的人看起来还很年轻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变老了。
生命之轮同样如此,一个人距离生命的起点越远,时间的流逝对他而言就越快。
青年人:感知、领悟(直观印象);中年:影响;老年:思索和追忆。......因此,青年是属于诗歌的岁月,老年则是哲学沉思的季节。
051但其实,痛苦、不幸恰恰是积极的东西,由此使人们感觉到它的存在。而所谓幸福、幸运,却是消极、否定的。换句话说,幸福和满足总是隐含着欲望的实现(亦即取消),以及痛苦的终结。(叔本华认为的存在的本质是什么?是人自身的存在,还是痛苦和不幸。或者“痛苦和不幸”作为存在就是积极的≈存在是积极的。)
生命的最大痛苦和煎熬就在于:时间不停地逼迫着我们,几乎不给我们从容喘息的机会;它像一个挥舞着鞭子的监工,紧紧地跟在我们后面。只有当我们坠入无聊烦闷的深渊的时候,时间才会停止它鞭策的手。
062不管人们犯下怎样愚蠢的错误,不管他们有着怎样的缺陷和恶习,我们都应忍受。要记住,当这些缺点在其他人身上出现时,在我们自己身上也能看到这样的愚蠢和罪恶。它们会是我们所属的整个人类的缺憾,为我们每一个人所分担。即使现在我们也许会对某些谬误万分愤慨,那也只是因为它们暂时还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它们并不是表面的缺陷,而是 扎根于我们的本性深处,一旦被什么东西唤醒,它们就会呈现出来,就像现在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的一样。诚然,一个人也许会有他的同伴没有的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不良品质的总量在某些情况下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是难以衡量的。
069时间是一种形式,作为自在之物恒常不灭的生命意志,展现了自己所有努力的徒劳无功。
......个人意志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就其本质而言,意志是整个世界的主宰,一切皆从属于它。所以,任何一种事物都不能使其满足,除了无穷无尽的整个世界。尽管如此,当我们想到作为世界主宰的意志以个体形式出现时获取的东西是多么少——常常近足以维持肉体的生存时,还是会兴起同情之心。这就是人类如此悲惨的原因。
生存的虚无......不过,唯有在显微镜下,我们的生命才显得如此巨大。生命只是一个微小的点,却被时间和空间那魔力强大的镜片拉长、放大了。(电影或其它艺术作品有时会充当这一放大镜)
081 批评先入为主的乐观主义......痛苦和悲伤正是生活的真实目的,是意志对生活的背离。
痛苦对生命的“净化:
(一般人)”有反思机会的死亡:意志能够否定自身,并完全从生命中回头,解脱。
......如果在别人心目中的存在取代了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和行为,并点燃了同样的激情,那么意志就已升华为贪欲和野心,从而将自己推入那最后的堡垒,只能被死亡包围。这样,生存的目的就没有得到实现。(当我们关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存在多过于关心自己本身的存在,自我就被欲望绑架、代替,失去存在的本来意义。)
(少数人)另一种途径,则是通过认识整个世界的痛苦,并将这些痛苦化为自己的痛苦来实现的,这是少数天才和圣人所采用的狭窄路径,因此被视为罕见的例外。
生活具有双重涵义的特性,就是因为在生活中有两个截然相反的目标不断地相互交叉。其一是个体意志的目标,它指向一种转瞬即逝、如梦如幻、虚妄不实的空想幸福......其二是命运的目标,它是明显要破坏我们的幸福,并以此消灭我们的意志,祛除那些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桎梏拴在一起的错觉与幻象。......生活就表现为一个净化的过程,痛苦是净化液。
096一个欢快、快活的人总是有他快乐的理由的,这理由即是:他就是一个快乐的人。
快乐是直接、即时的收益。它是幸福的现金,而不是像别的东西那样只是兑换幸福的银行支票。因为,它自身就足以让我们在此时此刻立即获得幸福。这正是我们人类的最高福祉——我们的存在就是连接在过去和将来之间的无穷小的现时此刻。
亚里士多德“生命在于运动,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即使是树,若想茁壮成长,也必须要有风的吹动。(老树散步的原理)
101“抑郁”的人——即性格悲观的人——所必须克服的不幸和痛苦,虽然总体上要比无忧无虑、乐观开朗的人所承受的多很多,但这更多ID是他们想像出来的,因此就不如后者面对的苦难更加真实。因为,一个把一切看作是漆黑一团、总是担忧最坏事情发生而随时采取预防措施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就不会像那些总是看到事物光明一面的人那样常常对现实感到失望。(不要超过)
102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大天敌。当我们有幸摆脱了其中一个,就又接近了另一个。事实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这两个天平之间不断地摇摆,
无聊:精神的迟钝麻木实际上就是灵魂的空虚,这种空虚烙印在了无数人的脸上,这是一种对于外界发生的各种琐屑事情表现出持久、强烈关注的精神状态。(网瘾)
105聪明智慧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和烦恼的自由,追求宁静和悠闲,也就是寻求一种安静平和、纯真简朴的生活方式,尽量避免与人接触带来的骚扰。......一百个傻瓜加起来,也不会产生一个聪明人。
塞涅卡“凡愚皆苦于厌诸己”。(君子不群,小人不周)
106闲暇,即一个人可以自由享受自己意识和个性的时间,乃是人生存在的精华。
121理想的人:外在的宁静闲暇,内在的伟大智慧
现实某些情形:超强的理智能力,对痛苦更强的感受性——不能从人群中获得快乐
心智狭隘、智力平庸——无法从理想的世界中得到快乐
我们在这世上的时日不多,不值得浪费时间去取悦那些卑劣庸俗的流氓。(伏尔泰)
137财富自由对天分极高的人和对一般人带来的影响迥异(叔本华单独讨论了财富对于想从政的人的影响——相反)
147一种人性奇特的弱点: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于幸福而言,名誉感起到的往往是扰乱与损害的作用,而非有益的效果。因此,对我们来说,下面这样做是十分明智的,即:限制这一人性的弱点,正确恰当地考虑、评估它的真正价值从而尽量降低我们对别人看法的敏感程度,不管这种看法是满足我们虚荣心的谄媚逢迎,还是引起我们痛苦的伤害批评,因为二者触及的是同一种感情。(名誉感——虚荣心)
(过于看重别人的想法)这种情感是那些想要控制同伴的人手中的一个便利工具。
161名声和荣誉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名声越持久,它的到来就越缓慢。......原因在于:一个人越是属于后世,亦即属于普遍的人类,就越易为他同时代人所不容。因为他的作品并不是为他们而写的,而是为整个人类而写的。
最明智的话语,被蠢人听了也会遭到嘲笑。(歌德)
倘若人们对你的话呆滞无言,也请不要灰心丧气,要知道石头扔进沼泽地,是不会激起涟漪的。(歌德)
185人的性格所经历的变化,是生命过程给予他的自我认知的结果,它不在生命之中,而是在生命之外,并外在于时间序列。
性格从理论上来讲是超越时间的意志的一种行为。
......无论一个人多么年少,多么缺乏生活经验,他都可以清楚地领悟到别人的痛苦,正如明白无误地感受到自己的快乐一样。......
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拥有两种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待方式:一种是根据个体化的原则,把其他一切生灵都看成是完全陌生的、不属于我们同类的东西。我们对它们没有任何感情,除了冷漠、嫉妒、仇恨,以及看到它们受罪而觉得开心之外。另一种对待世界的方式,是根据一种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这就是你自身”的原则,把一切生物都看成是与我们同一的。因此有怜惜和喜爱之情。
这是一个事实,即一种先验性格与另一种先验性格之间存在着一种原处的、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从根本上说,是以个人的意志与其智力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
两种智力:理解力根据充足理由律来把握事物关系;认知力是一种类似于天才的官能(独立于充足理由律,并超越个体化原则)。
206人们通常会发现,一旦对生活的恐惧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一个人就会结束自己的生命。死亡的恐惧&肉体的求生意志
死亡会给人的生存及其对事物的认识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213读书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考。.....如果头男不断受到他人的思想压力,也会失去自己的活力。......我们也许能看到别人走过的路径,但要知道他一路上看到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一些所谓的文学家、多产的写作匠和为了面包而挥笔的雇佣文人,全然不顾时代的高雅趣味和真正的文化修养,拿一些时髦的话题引诱读者,训练他们养成与出版物同步的阅读习惯,以及同样的阅读趣味——即读最新、最近的书,以便他们在自己的社交圈里有足够的谈资。这是一个相当狡猾、异常恶劣的招数,但却效果显著。
阅读好书的前提之一是不读坏书。
238当一个人只希望成为他自己时,他的内在本质与其自身就是和谐一致的。也就是说他不但通过经验了解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而且能过发挥优势,避免缺陷,而不是弄虚作假,试图向人炫耀自己并不具有的优势。这种内在的和谐,能够培养出平易随和、清醒理智的性格。原因就在于,任何创造一个人、给予他精神和身体素质的东西,都只不过是他意志的体现,实际上,也就是他所想要的东西。因此,妄想成为不同于自己的人,就是一个人最大的矛盾之处。
人的一切快乐都是来源于对自己能力的运用和意识。而一个人所能感到的最大痛苦,莫过于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无尽的自私自利、狡猾与恶毒,永远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态。
唯一真正的优越是心灵和品格上的优越,其他一切的优越都是虚伪的、伪装的、短暂的。
我们必须要分清演员和他所扮演的角色。即将一个人的自身和他的地位与名声区别开来,将他本人和职位、处境强加给他的角色区分开来。
255一个群体的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正如对生命的热爱其实只是对死亡的恐惧一样,人们对社交的渴望也并非源自对社会的喜爱,只是出于对孤独的恐惧罢了。
269把部分的孤独带到社会交往中,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独;不要立即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要太过在意别人所说的话;勿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或才智上;对于他人的看法应锻炼自己忧喜两忘的冷静态度与感觉——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品质的最为可靠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