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我们的养老,依靠孩子的高考
母亲节那天,
儿子问:“妈妈,是不是我小学毕业你就可以放松了。”
他妈妈问“要等你高考完才行”
儿子说“我希望快点高考完,这样你就能好好休息了。”
母慈子孝,一片祥和……
直到我说话
“你出生那天起到高考,6744天,现在还剩4412天。”

高考,是中国家庭两大确定需求之一。
因为孩子教育的一切过程,
幼教、小学、初中、高中、课外教育,
其目标都几乎高考。
而且中国家庭参与孩子学习,
一般也是以高考为分水岭的。
在高考之前,
父母事无巨细的参与孩子教育,
不惜一切代价投入:学区房、辅导班、陪作业、请家教,
只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时时刻刻的碎碎念:正面引导、侧面督促、迂回说教、疯狂暗示,
只为让孩子调频一致目标高考。
在高考之后,
孩子教育就成了孩子自己的事情,
在找回逝去的自由路上一路狂奔,
很多父母也缩回了无形的手,
仿佛经历高考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大学期间,不但是孩子最美好的时光
也是父母最美好的四年,
而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高考的重要性。
高考确实太重要了,
不但决定孩子的未来,
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决定着父母的未来。
虽说高考不是唯一的人生之路,
但是高考失利给整个家庭带来的影响,
一定会持续很久甚至永久。
我至今记得在高考前夕,
母亲耳鸣失眠独自徘徊在院里,
也记得整个家庭谨言慎行的紧张,
和高考后的气氛判若两个世界。
高考真的太重要了,
几乎是寒门贵子的必经之路,是鲤鱼腾跃的必经之门。
现在我很多朋友都是从高考,
跨入了另一个世界。
比如我,一个小时候放羊的穷小子,
18岁前几乎没离开过出生地,
没坐过汽车没坐过火车,
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如果没有高考,
不知道那样一个自卑、腼腆、胆小的我,
如何认识和参与这个世界的改变。
我们这代人,
见过高考失利带给一些人的鸿沟天堑,
也享受过高考成功带给自己的登堂入室,
所以高考在我们的家庭中,
就自然的成为了一个使命必达的目标。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
我们的家庭几乎被变成了一个动物园:
前有虎妈,后有猫爸,排名不分先后,分工不同而已;
天天鸡娃,望子成龙,不求慈乌反哺,只求人前显达。

高考的四个冷知识
仔细想想,高考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总结了一下高考的四个冷知识。
第一个,高考的时间是确定的。
从我们出生的时候,就确定了,
比如我儿子出生时候,距离高考6744天,
你爱或者不爱,它都在那里,
大学之前,你不在高考,就在高考的路上。
第二个,高考是个长期的规划。
有些人说中国人不擅长做长期规划,
我非常不同意这个观点,
从“高考”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
从幼儿园的选择到学区房的购买,
父母在高考之前15年就开始了准备,
而且父母从未如此坚定的努力实现这个规划。
中国人不但擅长做,
而且百折不挠,有种不撞南墙不罢休的坚持,
甚至有些人到了病态的执拗状态。
第三个,高考的结果可量化。
高考规划的实现,是可以用“分数”量化的,
我在儿子出生的那一刻,
就可以在旁边跟他说“文科695分,就能报北大”,
因为,这么多年了,
钱有通货膨胀,分数几乎没太多变化。
第四个,高考的最关键因素,
不在于父母,而在于孩子的态度。
但是,高考从一开始只是父母的规划,并不是孩子的。
在高考的长期规划中,父母所做的努力中最多的,
就是调频,把我们的规划变成孩子的规划。
孩子态度不端,苦口婆心旁敲侧击,
孩子心生厌烦,小心翼翼开导引导,
虽然有反复、难实现、花时间、耗精力,
但是没有哪个父母会选择放弃。

对于孩子来讲,高考不应该是结束,而应该是开始。
对于父母来讲,高考也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
给我们自己算笔账,
假如我们26岁结婚,27岁有了孩子,
18年后孩子高考结束的时候,我们已经45岁了,
高考结束了,孩子长大了,
我们要为自己想想了,因为再过18年,我们就要退休了。
养老,是中国家庭两大确定需求之二。
如果你将高考和养老放在一起,
你会发现,两者相似的地方太多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和高考相比,养老更为重要,
毕竟高考不是唯一的人生选择,
甚至可以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但养老却是一场剑拨弩张的战争,
因为高考可以失败,
但养老退无可退。
高考失败,我们还可以靠年轻的自己,
甚至,我们还可以靠尚不年老的父母。
养老规划失败呢?我们靠谁?
靠年事已高尚需我们赡养的父母?
靠正在努力下一代高考规划的子女?(这好像是个圈哦)
养老和高考一样,时间也是确定的。
比如我,从现在到退休还有8906天,
也就是说我要在这些天里,
既要享受生命的乐趣,
又要慢慢的做好老去的准备。
养老一样是个长期规划。
以大部分人都依赖的养老保险,
需要交满15年,才能达到最低缴费标准,
退休后能每月领养老金,直到终身。
老去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但老去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在老去之前,
给每个人预留了足够的时间去准备。
养老同样可以量化。
高考用“分数”区分成败,养老可以用“钱数”衡量,
你对高考分数有多无奈,养老的钱数就能有多现实。
人需要安全感,尤其是到老年的时候,
而安全感取决于很多因素,但主要是来源于钱。
与高考不同的是,
养老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我们自己。
养老和高考一样重要、确定、长期和可量化,
但是每个家庭都会把“高考”作为唯一的目标,
很少有家庭会把“养老”作为一个必要的目标,
很多人说,“我退休以后可以穷,但是孩子高考必须赢”。
不过,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养老失败,岂不是还要是要靠孩子养老?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流感下的中年》,
上有患病待医老人,下有垂髫待哺小儿,
既要不惜代价治病,又要考虑财务状况,
一篇文章的现实感和无力感,让人唏嘘不已。
无论我们规划的孩子高考如何成功,
到最后,孩子的幸福,
还要取决于我们的养老规划是否成功,
我相信这绝对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现在的中年人”之所以累,
是因为我们既要努力实现孩子高考规划,
又要承担父母养老规划的后果,
我们还不能抱怨,
因为父母能我们供上大学,已经是竭尽全力。
那我们呢?
我们还要孩子重复今天的我们吗?

帮助孩子成功高考,
又不用孩子帮我们养老,
这才是最美好的生活。
我们有没有像考虑孩子高考一样,
想想我们的养老,
还有多少天、需要多少钱、怎么去实现,
到那天,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不寄望于儿女,不惧怕于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