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航2.02-开头终极秘笈!& 叙述节奏的开头应用!!!
= 内容层面·开头技术总结:多看范本+多看干货+教是最好的学+警惕自以为是。
= 结构层面·开头技术总结:叙述节奏的开头应用。
= 理论背书:爱伦·坡“纯粹的智力活动”、“小说家的世界是目的+冲突+转折”。
从来没有像这周这么认真地写过开头,九牛二虎之力。
内容上+结构上,都在不断打磨,终于在这周摸索出些许眉目来,特此记录,以供往后写新故事参考使用。
(当然,每次自我感觉有所突破,待之后有了更新、更深的见解,常会发现甚至有所谬误,但不妨将它记录下来。毕竟此时它给我前行的力量,而且,谬误通往真理。)
——————
=【内容层面】为这次的开头所做的努力:
🍎多看范本 = 看网文做笔记。
· 每天要看网文。之前是每天至少十五章,现在稍微少些,有时不到十章,但每天在看,并且将一直持续下去。
之前已有随笔多次强调了多看的重要性,如远航2.00,在此不再赘述。
· 为了更好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制作了【网文分析模板】,见远航1.96。
分析模板还在不断更新中,每当获得了新的技术启发,都更新进去,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就拿出来验证一下。就像以前拉片的时候一样,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复习技术理论,以求内化。
· 刚开始只是找榜单上排名最高(销量)最高的去看。自三月中旬以来,已经看了二三十篇故事,并且绝大部分都写了分析(每篇至少十几章,大多没看完,因为主要是在研究开头写法)。
后来销量榜单上差不多都看了,师父说其他榜单也要看,分析人家能被编辑选上榜单的原因。
于是就去看其他比较次级的榜单,才发现,区别这么大,虽然销量榜上的未必都是好故事,但是一些基础故事要素的还是都有做到的。
为此还特意写了一条感慨:“一连好几篇都味同嚼蜡。以前讲不出哪里好看哪里不好看,现在能讲出一点了,看不好看的文时,才突然发现,跟好文差别竟然如此巨大。并且知道哪里不好、该如何改。侧面映证了进步,开心~”
→ 获得的开头启发:直接观摩学习成品开头,就有了范本、打样。
-
🍎多看干货 = 看干货做笔记。
· 之前师父给了我一个一百三十多万字的文档,是论坛上各路大神总结的网文写作干货。每天看一点,目前已经看了十几万字,并做笔记。此外,重点找出当前特别需要的内容,另作存储,以便复习。
· 如远航2.01所说,目前看干货最大的效用是构架全篇主要的情节线索,勾勒出故事老八更清晰的内容轮廓。因为开头映射全篇,尤其是全篇大高潮实际上是激励事件的呼应,所以全篇内容清晰了,开头该写什么内容也就逐渐有了大致的想法。
→ 获得的开头启发:寻找理论引导。
尤其是干货,都是各路大佬的一线实战经验。当然也有大量杂乱和不靠谱的部分,加上国内故事创作理论的名词非常杂乱,各种概念模糊、理解偏差,要自己辨别和整合。
-
🍎给网文写评析 = 教是最好的学。
如远航2.01和远航1.82所说,“教是最好的学”,看陌生人的作品时,好看不好看基本是客观的,好看那就讲清楚哪里好,不好看那就讲清楚哪里不好、为何会这样、如何修改等问题。这样一来,就逼着自己将理论书和干货里所学的内容,实操调用起来。
→ 获得的开头启发:订正错题,修补错漏。虽然评析的是他人的作品,并不是我的作品,但是可以看到一些通病,拿来自查,也大有裨益。由此,制作了【自查清单】,并且持续更新中,参看远航1.99。
-
🍎警惕自以为是 = 打破闭目塞听闭门造车。
· 老八至今已经迭代了数十版本,自去年10月到今年3月,都是在自以为是。不甘愿老老实实从套路文练起的时候,盲目地更迭只是事倍功半。
直到3月中旬开始睁开眼睛,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研究,网文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究竟要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问题才终于逐渐清晰起来了。
· 另外,迭代过程中的挣扎,我更加清晰了,“明确类型”的重要性。并且在这个问题上,我琢磨清楚了,我要写的是网文,而不是小说(见远航1.97)。找到了一个自己接受的方式,终于放下了抗拒,承认现实和规则。
· 写到这里,我有个想法:以前,我会觉得,写套路文、写爽文是对市场的屈服。但是现在我觉得,只是类型不同罢了,当我想写小说的时候,我完全可以学习写小说,实现自由切换。
→ 获得的开头启发:不要盲目实操,尤其是闭目塞听闭门造车的实操。不要自以为是、自行其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感觉良好。
想做这件事,却又不去了解它,仅凭想当然,是何等无知傲慢。趁早承认自己的无知,秉承着开放心态,反而能少走点弯路。
-
=【结构层面】为这次开头所做的努力:
🍎继续尝试,发现了新角度:“叙述节奏”的开头应用。
· “叙述节奏”是指一种“行文节奏”,即写的时候,有意识地用【叙述、描写、引语、背景】这四种句子轮番使用。“叙述”是概括性讲述事情的结果,“描写”则偏重过程的详细呈现,“引语”是指人物的语言、对话,“背景”是故事的一些背景条件介绍。四者交替,故事叙述就更好读。
· 这是半年多之前看到的一个干货当中的内容,当时印象深刻,但并没有用起来。这次写评析发现有作者用大量的“引语”向读者填塞信息,导致了“信息堆砌”。或者大量的“描写”记流水账,或者大量的“叙述”交代这个世界的设定和人物的设定。这类问题非常严重、非常典型。于是就用这个干货来讲解。
· 然后将问题更新到“自查清单”后,并未有意要拿来用,只是偶然为之,做了之后,才意识到这个很好用。
· 临时起意去分析了大佬作品的“叙述节奏”,果然发现,优秀的作品,叙述节奏更好读。通常第一章交代信息的“叙述”部分很少,“描写”和“引语”交错营造的场景,有利于读者代入“开篇危机”。读者跟着主角经历了开篇危机,就有了代入感,然后第二章再增加“叙述”交代更多的信息。
→ 获得的开头启发:
看了大佬们的示范,然后我就知道了,一个好的开头,大致有多少信息点,是合适的。
再反观我已经写就的开头,信息点的确太多了,过于抽象,会增加阅读负担。我的问题不是引语,而是叙述过多,也犯了“信息堆砌”的毛病,虽然较为轻微,只有二三百字多余,但是也的确是不必要的。我自己在评析里也说了,当前没用到的信息,就得删去,要用的时候再插叙即可。另外,非常能指导自己该切换了,以免单调、某种不要写多了。
有了这个自我审视的角度,将悬着的心落到了实处(悬着是因为,不仅是作者的滤镜问题,更有我的思维习惯的问题。见远航1.96:我的关注点跟通常的女频故事是不一样的)。
-
=【理论背书】增加信心:
🍎上述对“内容”和“结构”的琢磨,如同开头搭了详细的框架,这样去写,会不会太死板?
想起在贾老师的专栏《文化参考》听到聊爱伦·坡,【他的主题是以死亡、幻灭、忧郁为主,怎么看都是浪漫的唯美主义……这类艺术家应该是以激情和直觉为驱动力的,可是爱伦·坡……创造美是纯粹的智力活动。】
“创造美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当我看到这个观点,真是喜欢。
因为它好像在鼓励我,按照上述的思路来写。这样用内容+结构的技术理论,去打磨推敲开头应该是怎样的,就像搭满了条条框框的脚手架,故事只能按照模具给出的样子生长,看似不自由,却至少不会错到哪里去。(等网文写作稳定下来,我要研究研究爱伦坡的理论。)
🍎写到这里,又联想到贾老师另外一日的更新:
·【像我这样没有受过绘画训练的人,看到人和物体的时候,反应是不一样的;而在画家的眼里则是光线、面和线条。按我的形容,画家有一双“天地不仁”的眼睛,看什么都会还原为本质的因素,我们看见活色生香的异性人体,是由生理而心理的复杂反应,他们却可能被人皮肤上的某一处反光所迷住。他从眼睛捕捉到手上呈现,完全就是一种本能一样的反应,没有迟疑和停顿。】
· 这里形容画家的世界是“点、线、面”,技术内化成为了本能,然后自然挥洒去创作。当时我写下这样的笔记:“小说作者眼里的世界,是目标+冲突+转折。”将这之类的技巧内化,使之成为组织情节的本能、默认的底色,在这基础上思考创作呈现。
· 即,用系统的刻意训练内化故事技术,使之成为本能,这是必要的基本功。故事创作的思考,不该是思考如何写,而是知道如何写的基础上,思考更好的呈现效果。
· 结合这篇随笔的内容,这般条条框框地去矩定,才觉得它是有把握的,完全没有什么“灵感”可言,纯粹是技术的结果。
这样做似乎跟常人所理解的“创作”完全不一样,是“纯粹的智力活动”,是一种技巧的刻意练习。
有了大佬背书,我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实践。等到终于内化成了小说作者的本能了,再谈在这基础上的创作。这也符合了我一直以来的观点:仅凭技术就可以写出一个很好的故事了,灵性的、深邃的东西,那是锦上添花的内容。
-
🍎这篇随笔终于写完了,一声长叹:
· 时常因为每周收获的写作启发太多,而忧愁还没来得及好好内化。现在深深觉得,我的理论非常充足,就是作品写得太少,缺少实操。
会那么热衷写每周的远航随笔,是希望将它们全都记录下来,以便复习巩固、指导实操。
每次随笔写得这么详细,是为了防止自己忘记那些启发自己的细节,甚至写下思考的过程,以便后续有不同的想法时,可以跟之前的自己探讨。
不过这样,就导致了每次写随笔都有些不堪重负,动辄两三千字,耗去大半天的时间,实在有点累。
而且阅读也非常有负担,这么多字,啰啰嗦嗦地,找不到重点。于是随笔越写越“清单体”,内容组块都用“·”和“=”之类的小字符隔开,将内容条条陈列,只为记录一些信息,美感已经顾不上了,只求清晰、可迅速扫过大致内容。
· 为了给自己减轻负担,于是一些不怎么要紧的启发点,就暂时记录下来、并不写进去,等到下次内容少的时候,可以加进来。
然而实际上,待写的内容,已经开始堆积了。每周要写的内容并不是临时想的,而是这周当中,每当有所启发,就记一笔,时常会记在当天的“小开心”里。然后周五前后开始汇总起来,写点组块草稿,以便周六日能写完正文。
上周累计了“恶毒反派的脑回路”、“信息放在鸿沟里”还没写,这周累积了“画家眼里的世界与小说作者眼里的世界”等内容。好在都不是特别紧急的,留着慢慢写即可(原本“画家……小说作者”这个内容不想写的,但是既然写着写着内容有所联系,就干脆写进这篇里了)。
· 写到这里,觉得分段真是好用啊,一句话一段感觉写着轻松许多,这也许是写网文造成的习惯吧。
似乎不太好,毕竟网文浅白,这样写是不是意味着我的阅读和思考习惯都趋向扁平浅白?
不过暂时不考虑这个问题了,先写下来最要紧,分段就分段吧。
技巧总会有够用的时候,到了那时,便不必着急忙慌地记录技术启发了。期待着那时候,回过头来重看这些啰嗦唠嗑的随笔,反刍、实操巩固和去芜存菁。
远航随笔
远航员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