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一幅油画
几个月前偶然间看到一幅油画,画面中一个君主般的男人,躺在床上漠然地看着眼前的屠杀。这幅画带给我很深的震撼,但我亦不全然明白这种震撼是因为什么。
于是我去寻找这幅画的信息,这幅画便是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萨达纳帕拉之死》。

这幅画描绘的是亚述君主萨达纳帕拉,被叛军攻破城池,临死之前,他命人将自己最心爱的妻子和情人都杀死,又将自己最喜欢的骏马也杀死,将宫中的珍宝器具砸碎,然后坐上王座将自己连同宫殿一起烧毁。
要搞清为什么这幅画能带给我如此的震撼,光知道画的是什么故事是远远不够的,毕竟画作本身的画面已经交代出了大概。
那么就要从画家本身入手。于是我开始了解德拉克洛瓦,他是法国画家,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这幅画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另一幅名作是举世皆知的《自由引导人民》。

到这里,西方绘画艺术中的“浪漫主义”对我来说又是个陌生的词汇了。要深刻的理解“浪漫主义”,则必须要系统的了解西方艺术史的变迁。
于是随后的一个月,我连续读完了两本关于西方艺术史的书,并且阅读了大量具体艺术家的资料,和绘画作品,才算是勉强入门了。从古希腊、古罗马,穿过漫长的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开始,再经历娇饰主义、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之后,终于来到了浪漫主义时期。
我才了解到,广义古典主义的“理想中的完美”的理念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以来,被推崇了几个世纪。到德拉克洛瓦的时代,那种精准的素描、人体解剖、透视,和端正的风格,一方面已经被诸如雅克路易大卫、安格尔这类大师发挥到极致,极致到无法超越。另一方面已经不能满足19世纪科技、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所面临的表达需求。人们需要“浪漫主义”所主张的这种更加动感,更能引起情绪和内心感受的方式。


上面两幅作品相隔了300多年,都属于广义的“古典主义”作品,那种“理想中的完美”,即使隔了300多年依旧能看到明显的传承关系。
很幸运,这幅《萨达纳帕拉之死》,作者之前正好画过另一幅几乎一样的,不同的是,这一幅画的更早一些,就使用了偏“古典主义”的画法。对比可以明显的看出,偏古典主义这一幅的笔触更细腻、端正。女性身体画的像抛光过的大理石雕刻一般。床褥、器具也更加写实,接近生活中的实物。

但是呢,它远没有偏浪漫主义那幅用粗犷的笔触所能表达的那种张力。只对比两个简单的细节:床脚的大象石雕,偏浪漫主义的那幅里,似乎连这个装饰品都侵染在这场屠杀里,烘托着这个血腥的场面。但是在另一幅中,它只是个精美的雕塑。
再看床褥,偏浪漫主义那幅里,它似乎如火一般,正像在燃烧宫殿的红色火焰。但在另一幅里,它就是一个质地精美的床褥。
这种画法,直接影响了后世的马奈、莫奈、梵高等艺术家,可以说是启蒙了印象派。
探寻到这里,我才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印象派确实有一种古典主义不能及的表达效果。我甚至因此开始重新审视我对印象派、表现主义以及部分当代艺术的看法。
再讲回到如何欣赏幅画,这幅画表达了什么呢?
看一幅画要表达什么,离不开艺术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搞清楚“浪漫主义”诞生的过程中,甚至说在了解西方艺术史的过程中,又必须要了解整个基督教的发展历程,因为绘画艺术的繁荣伊始----文艺复兴,就是因为教会大力的支持艺术家们创作以《圣经》为题材的画作,已达到教化信众的目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浪漫主义之前你所能听说的名画,都是和宗教神话有关的。而欧洲不同地区的不同风格,又和基督教的各种分枝,特别是新教和天主教之间,旷日持久的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影响密切相关。(新教主张朴素修行,新教的教堂一般都朴实无华,对绘画艺术影响最大的一点是,新教不允许画耶稣的形象。天主教则相反,举世闻名的各种大教堂大多是天主教,比如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等等。最重要的一点,天主教鼓励绘画耶稣形象,以及各种圣经记载的事。)
当我了解到基督教这种“一神教”的起源,又自然要了解在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之前,古罗马庞大复杂的的“多神”体系,而这套多神体系又脱胎于更久远的古希腊多神体系。更不用提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以及对社会、文化、历史的深远影响。
到这里,我才意识到想要究根问底,再往后恐怕是我穷尽此生也难以探底的无尽之海。
于是我只能粗浅的探究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是如何影响着他对《萨达纳帕拉之死》的创作所。随着法国大革命以及教会开始失去对世俗权力的统治。个体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渐蔓延在欧洲大陆。画作中亚述君主对奴隶、妻妾实行残忍的虐杀,却以漠然的姿态侧躺在床上。不正是君主制度下,苍生的悲剧?有人说这是亚述王最后的血性,而在我看来,这个躺在床上漠然的君王,与残忍血腥的画面所形成的反差,正是一个自私又懦弱形象。正是一种有力的批判与唾弃。
真正的血性,应该是《荷拉斯兄弟之誓》里为国赴死的勇气;应该是《处决自己的儿子布鲁特斯》里,为了苍生,而处决自己试图复辟的儿子的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布鲁特斯。


至此,我才大概弄明白为什么第一眼看到这幅画,能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它建立在古王国遗留的神话,留给后世的警世寓言。经由西方艺术史几个世纪的发展,由无数个绘画大师将古典主义发挥到极致之后,遇上了才华横溢的德拉克罗瓦,他所感受到的社会变迁,以及当时的诗歌、戏剧艺术对他的影响,用他所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将我带入了他的笔触所描绘的场景中,这正是浪漫主义的野心。
而几百年后站在这个画作前的我,被这种野心所包围,所感动。
后记:此篇的灵感来源于河森堡所说的《如何讲解一块石头》,以及他的灵感来源《如何展示一只牛蛙》。与我最近学习西方艺术史的心路历程不谋而合:即一个简单的事物,背后所蕴含的极其庞大复杂的知识体系。人所能从中参悟的,不过限制于自身浅薄的认知。
此篇内容大部分是在地铁上用手机写的,不甚严谨之处还请专业人士指导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