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兰亭传奇》 第六十二回 名扬建康
上巳节来临之际,王丞相打算邀请大晋朝廷的各界名流,前来赴宴清谈。而这几日,也成了琅琊王氏难得的家族聚会。
一直率军镇守在外的王庚将军,带着些随从,回到建康,暂时歇脚在王丞相府中。

王尧昔已经很久没见到大伯(来源:喜欢码字的小青 微信公号ID:xxsdxq),见到王庚前来,自然是十分欣喜。
王庚威风凛凛地率领一大帮人入了丞相府。由于长时间在外带兵,面容充满了风餐露宿的粗犷之感,非常有辨识度。
王尧昔远远见到他,便认出了他,“大伯——”
“尧昔——”王庚也远远看到了王尧昔。
等到走近后,他见侄儿英姿飒爽,不由夸赞了几句,“前些日子在你二伯的书信中得知,你终于回来了。今日看到,精气神还不错。”
“不过呢——”王庚的话锋一转,“以后可别再任性,少玩失踪的把戏,害你二伯操心。”
“确实是侄儿鲁莽。”王尧昔点头称是。
“对了,你前些日子,究竟去了哪里?”王庚顺势询问。
王尧昔刚想如实交代,但想到答应过二伯再也不提北方寻父的事情,便搪塞了过去,“侄儿贪玩,前阵子到外边四处游历了一番。”
“你啊你……说到底还是年少轻狂啊。你二伯是时候该给你张罗下婚事,让你不要再这样胡闹下去。”王庚摇摇头,一边走,一边数落。
末了,他又问道,“今日清谈大会,你准备得怎样?”
“侄儿只对舞文弄墨感兴趣,清谈着实不是我的强项。”提到这话题,王尧昔有自己的盘算。他想旁敲侧击,向大伯打听些当年的往事,“我这几日没有准备用于清谈的老庄之学,而是读了府内的一些兵器谱。”
“哦?你何时对这些打打杀杀的东西感兴趣了?”王庚感到非常讶异,“说说看,你有什么收获?”
“我在一本兵器谱上得知,古时有不少闻名于世的宝剑。其中,干将莫邪宝剑,被称为至情至性之剑,为楚人所铸。传言,这两把剑削铁如泥、锋利无比,而且互相还会有感应。”王尧昔说道,“我记得,我爹手里曾有一把莫邪宝剑,而且一直随身携带……”
“都是陈年旧事了,还提他干嘛?好儿郎应当向前看。”没等王尧昔说完,王庚就打断了他。
“侄儿只是好奇,像我爹这样并不习武的一介书生,竟然有这样的稀世宝剑……”王尧昔继续试探道。
“你爹虽然不习武,但交友甚广。他还总爱结交一些歪门邪道。那把莫邪剑,就是从一个炼丹的书生处获得的。”王庚甩了甩衣袖,说,“尧昔,你不能学你爹。那些歪门邪道之人,巧言善辩,容易把人引入歧途。”
“可是,那把莫邪剑,大伯、二伯后来就没想过去寻回吗?”王尧昔追问道。
“十多年前,你爹去上党郡应敌,随身带着那把莫邪剑。后来,他失踪后,那剑也就不知所踪了。歪门邪道之物,丢了也就丢了,不要也罢。”王庚的语气,不容置疑。
说完,他又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怎么,为何你今日对你爹之事,如此感兴趣?”
“没有,侄儿只是读到了相关书籍,一时好奇而已。”王尧昔把自己的小心思埋藏在心底。
他觉察到了大伯和二伯一样,只要涉及到王广之事,总是显得有些闪烁其词。
但大伯、二伯的话又总是滴水不漏,让他没有任何反驳的余地。

……
上巳节的活动丰富多彩。
第一日的清谈大会,照例是围绕着老庄之学展开。
由于清谈耗时很长,中间会穿插一些其他的小环节。比如,晋廷的各界名流济济一堂,交流服食五石散的心得。
有心的高官会将自己炼制的丹药拿一些样品,供与会众人品鉴。
王尧昔本不想参与,但耐不住谢元怂恿,他干脆将前几日逍遥轩掌柜送的几盒五石散拿了出来。
“这逍遥轩的掌柜真是偏心啊,我光顾了他们家那么多次,都没送给我这么好的东西。”谢元一看王尧昔拿来的丹药品相,连声说道。
“你要,你全拿去好了。”王尧昔却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王洵、王庚见王尧昔一下子拿出好多丹药,也是连连称奇。王洵更是拿起一颗丹药,放在手里仔细端详了一番,“这些是哪里的货?”
“逍遥轩的,谢弟推荐的一家药铺出的。前阵子,药铺掌柜白送了我很多。他说这些都是新炼制的,与别家的五石散有所不同。”王尧昔实话实说。
“有这种事?我拿回去几颗,吃吃看。”王庚饶有兴致,顺势让仆人送上一个漆盒,将丹药放了几颗进去。
而王洵、谢元也纷纷拿了一些,回去试用。
末了,与会的众人又选择了一处丞相府的园林,玩起了曲水流觞。
王尧昔同众人一起,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吟诗作赋。
世家大族们在玩游戏,婢女们只能远远地看着。
兰儿站在不远处的树林附近,看着王尧昔洒脱地饮酒做诗,心中不由得又多出了一分爱慕之情。
而隔了一段距离,小倩也站在凉亭之内,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他的眼里,同样只有王尧昔一人。
“今日所做之诗,最好结集成册,以供回溯。”王洵酒过三巡,诗兴大发,艺兴正浓,“尧昔,在众人之中,你书写的字最为有神,就由你来抄录大家所做之诗吧。”
“遵命,二伯。”王尧昔点了点头,然后起身走了几步,来到兰儿面前,“兰儿,拿笔墨纸砚过来。”
兰儿将笔墨纸砚悉数拿到凉亭中。

大家将王尧昔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住。只见他先将亭中的美酒豪爽地饮完,然后,趁着酒意,客人说一句,王尧昔就誊写一句,如此这般。
王尧昔写的字,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与客人吟咏诗作相比,王尧昔神采飞扬地用毛笔挥洒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字体更为惹人注目。
围观的人群时不时发出“啧啧啧”地赞叹声。
刚誊写完两首诗,就有客人当即砸重金想要王尧昔誊抄的墨宝,但被他微笑拒绝。
“王兄,没想到你外出游历了一番后回来,这书写的技艺更加出神入化了呀。”谢元在旁边摇着扇子,赞不绝口,“洛阳纸贵的事情,要在建康重新上演了啊。”
“谢弟过誉了。”王尧昔将毛笔蘸了蘸墨汁,“只不过阅历增长了些,写起字来也便更加游刃有余了些。”
“尧昔才气逼人,将来必成大器。”王洵毫不吝惜对后辈王尧昔的赞赏,“我们王家真是人才济济啊。”
“是啊,是啊。”见王丞相如此褒赏,众人也一并齐声称是。
原本在清谈大会上切磋老庄之学的名流们,风头竟然全都不及在娱乐游戏环节抄抄写写的王尧昔,一时之间在建康城成为美谈。
想要抢先阅读小说更新,欢迎关注“喜欢码字的小青”微信公号(ID:xxsdxq)。
本小说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先获得授权,否则将追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