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陆庆松:螺丝不肯拧紧”《四个春天》里没讲的故事。
遥远的兄弟开始变得具体。 他对学生说,音乐最高的境界是达到从容,「音乐给予我的最大益处:所有内心中的蛮横、激越、无理的力量,都收归于柔和。」
哥哥常说这个道理,暴力是最后的策略,没有办法了才去打人,没有路能走才用拳头。选择打架的人只有一条路,而大部分时候,路还很多,路还很宽。
陆庆屹说起哥哥,讲了四次「可惜」。他花了很多年才明白,发生在哥哥身上的懒散是什么。哥哥不出国,说的理由相互矛盾——自己弹钢琴不够好,童子功不够,奖学金只给了三分之一,不想出国打工……真正的答案是从哥哥的同学、朋友,还有父母那儿的信息拼凑出来的,那些对不上的逻辑终于变得清晰。
「最大的原因是我。他担心他出国了,我怎么办。带我到北京的时候,他跟我妈说,庆屹交给我,你们放心。虽然不全是因为一个诺言搞得自己的人生没了方向,只是在那个时刻,这个诺言确实让他对前途产生了某种怀疑,做出了另一个决定。」陆庆屹说。「现在想起我哥为什么觉得可惜,因为一想到他后面的发展,我内心有愧疚吧。那个时候我挺让人操心的,又没找到工作,又成天在外面晃荡,他是想我在外面再怎么晃,实在饿得不行回他那儿还有口饭吃。如果只是因为三分之一的奖学金不出国,第二年还可以再争取,但他再没有去争取过。」
公平就是我乐意。
我走了很多岔路,但我是自愿的。那个时候觉得,如果专门只是想把琴弹好,最后你特别厉害,特别牛,又有什么呢?和这个相比,我弟需要我,我能给他提供更好的机会,如果我不管他,他一个问题儿童,不会回去好好读书,不会在正常的道路上长大,像这种时候,我更愿意照顾我弟。这种喜悦是最真实的,就像巴赫,你说他的作品重要还是他养一家子重要?他就是为了养一家人才狂写那么多东西啊!听巴赫的音乐,你就知道他内心充满了幸福和喜悦,每一个音符都是那种由心底涌出的欣喜。」陆庆松说。「放远一点看,我的作品还是我的作品,我以后还会写更多曲子,还会自己上台演奏,但我收获了两个人的亲情,陪着他一起玩,一块踢球,一块认识朋友,给我内心带来真正的喜悦,我的收获其实是超出付出的。
弟弟的纪录片得奖后,陆庆松用手机记事本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无论是怎样的无忧无虑,都常常会觉得在泥潭中。有时是经济压力,有时是心理包袱。更可能是在衣食无忧后,时间带走了理想,人情世故繁多,让人怠惰麻木。但无论怎样的泥潭,平凡的人生也可以活得积极,豁达,充满爱和热情,让我们内心自豪、喜悦和慰藉。」
「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乐趣里面,音乐和网球他喜欢,但你要让他再也不打网球了,可能他也不在意,让他现在就没有了钢琴,我想他也可以接受。我提起他觉得有点悲凉就是在这儿,他还有更多有待挖掘的可能性,但在这个时代,或者说因为什么东西,被搁浅了一点。说起他来,我就觉得人的一生太短暂了,你想探索的事情太多,但没有那么多精力跟能力,就可惜吧。」陆庆屹说。
他们成为了真正的兄弟,彼此记住对方身上很多的人生小事,两个人有说不完的共同回忆。弟弟的棒球贴纸粘在哥哥的笔记本上,哥哥的车里循环播放古尔德的巴赫,但音乐列表排序第一的是弟弟给他的歌单,叫做《贵人相助来的》,里面没有一首古典乐。
弟弟来北京的第二个生日,两个人都穷得叮当响,哥哥跑去五道口买东西,回来告诉弟弟,我要送给你一份礼物,是一堆亮晶晶的东西。这份礼物一直没收到,弟弟老追着哥哥问,我的礼物是什么?很多年后他才知道,答案是一包味精。这件小事他一直记到现在,亮晶晶的东西没得到,他得到了一个温柔而浪漫的哥哥。
弟弟出了书,和纪录片同名《四个春天》,封面上印着他写的句子:「温柔能带来这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今天的陆庆屹不再打架,现在的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目标:「很久以前,我心里有这么一个想法,假如说我这生能够让一个人幸福,那就是一项特别伟大的成就了。对我个人而言,如果我以自己的力量,能够影响一个人,那就算是成功。」
兄弟俩身上活着同一种活法,他们都很自信,活得很松弛,「我肯定活得下来,这没问题」,不管经历怎么样的波折,「觉得这事办不成,这种念头从来没有过」。哥哥喜欢说,「路还很宽」,弟弟喜欢说,「人有很多可能性」。他们共同的信念是,活着是自己的事,人生路自己选,互不干涉。
「所有的决定未必是通常意义上的正确和对,但是他这么过,没有问题。活得问心无愧,说起来也挺简单的。」陆庆屹说。「人活着嘛,只要不影响到别人,做什么都可以吧。人生有那么多可能性,你怎么知道什么东西是适合你的?也许不当老师是适合他的,现在过得不也挺逍遥。有时候我是有点可惜他的人生,我可惜他有很多的才华没有得到释放,但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好像也不是特别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