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婚姻》泉镜花|翻译
出版日期:1895年5月(明治28年)
作者:泉镜花(1873-1939)
翻译日期:2021年5月
译者:梁虚宴
本文初次发表于距今126年的日本明治时代后期,彼时也正处于日本历史转折点的「明治维新」时期。作者泉镜花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和同为唯美派的谷崎润一郎相比,泉镜花在中国的知名度相对较低;母庸置疑的是,他在近代日本文坛有着重要地位,对后世多位著名作家有着深刻影响。这篇文章的观点在现在看来或许未免有些偏激,但也有着许多引人深思的地方。 祝阅读愉快。

媒人带头恭贺新人。公婆、亲戚也连声恭喜。好友知己亦连声恭喜。他们都纷纷高兴地送上祝福。但结婚真的那么值得庆贺吗?
在小说里,男女主人公的婚礼总是可喜可贺的。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两人历经了千辛万苦,现在所有艰难苦困都已成过去,未来只消悠悠闲闲地迎接和平岁月。
然而这样的情节,不过是小说里的一个部分、一个章节、一个片段。事实上,在普通女性们的眼中,她们避之不及、心生恐惧的,并非是那些婚前的苦难,而是婚后的种种。
离开慈爱的父母,她们进入了新的角色。那么她的公婆、丈夫、丈夫的兄弟姐妹,还有她身边的其他人,都是怎么样对待她的呢?她在社会上又是怎么被看待的呢?根据过往的经验来看,情形不言自明。岂能不让人寒心?
女人能从婚姻里得到的,大概就是这些。即便如此,男人还对祖辈们说的那些话深以为然:「没有妻子,就少了点乐趣;有了妻子,又总是感到烦心。」
然而这天地之大,难有她容身之所。为了亲戚、子女、丈夫、亲朋、奴仆,为了城镇、村庄、家族,她总是要咬紧牙关,受穷受累,独自饮泣,甚至献出生命。即使她想要从这副简单的肉身中超脱而成为「我」,也往往会受到他人左右,陷入闲言碎语,甚至被他人支配。
但是,为了爱,也不是非要成为「我」不可。完整的爱即是「无我」。若是为了爱,即便是遇到了困难和苦难,亦能甘之如饴。本来,不幸、穷苦、艰难的感受都是因人而异的,是对他人(即对社会)的抱怨罢了。如果在爱中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也愿与之同甘共苦,苦中作乐。
殉情、私奔、与父母断绝关系,这些都是因为爱所产生的不同表现。也就是说,若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这些都是值得高兴,值得庆祝的;但若是站在社会的角度,人们只会扼腕叹息。而关于婚礼,从实际仪式到书面文字,都难以找到「爱」的踪影,而纯粹是男人女人相会,庄重地喝下交杯酒罢了。
人只要还是单身,就应该自由地去爱。古语有云:「恋爱没有上下之别。」诚然,谁和谁相恋,又轮到谁来对他们妄加非议呢?可女人一旦结婚之后,仿佛便不再是「女人」,而是成为了一种名为「妻子」的女性人类。我们无法再爱她;不,不是无法爱她,而是社会不允许我们爱她。我们无法去爱。总之,社会所定义的婚姻对爱极尽束缚、压制之能事,是为了剥夺自由而制定的残酷法规。
古有「佳人薄命」之说。如今细想,佳人命薄,乃是因为社会摧残。如果不存在所谓的「婚姻」,又有多少佳人会薄命呢?与爱有关的一切纠葛、争执、失望、自杀、疾病等,这些令人恐惧词语,不都与婚姻有莫大的关系吗?
假设社会上不存在「妻子」、「丈夫」,大家都是普通的男男女女,那么就不会有人会因为爱而沦为道德的罪人;女人就不会因情生恨,毒杀自己的丈夫;男人就不会为了爱,而与人私通。不,不仅如此——就连这令人不快的文章可能也不会存在,无论在关于爱的字典里怎么寻找,也绝不会找到只言片语。然而,这种假设断然不会得到社会秩序的许可。
啊,把结婚当作爱之集大成者,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谬误。世人若把结婚的想法抛诸脑后,一心求爱,那我们可以去爱嫦娥,嫦娥也可以来爱我们;谁爱上谁,都不会妨碍别人,不会危害到社会,不会给时代带来动乱。如果单于真的爱王昭君,又为何要让昭君远赴塞外,心生怨恨呢?愁肠百结地当上了胡国的媳妇,不过是匈奴用婚姻逼迫的结果罢了。想要通过这样的婚姻来培养出爱,这种愚蠢至极的痴心妄想,与猴子捞月别无二致。还有人想用婚姻来作为相爱的有形证据——对于这种脆弱的爱,我们还有什么好讨论的呢。
恕我斗胆直言:婚姻不过是对爱情提出种种拷问,是一种想让他人服从自己的卑鄙手段罢了。以上种种,展现的皆是婚姻的内部;而从表面上看,结婚则被称为是我们在建设国家,是在对父母尽孝道,是在对家庭负责任,是出于对友人的礼节,是出于对亲戚的情分——总的来说,结婚是对社会的一种义务。但对我自身而言,则是毫无益处。何必要在他人结婚时感到高兴,送上祝福呢?即便如此,媒人还是说着「可喜可贺」。公婆、亲戚、朋友,全都道着「可喜可贺」——可这到底是在恭喜什么呢?无他,唯为社会而庆祝耳。
自古以来,我国的婚礼就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社会。儒教之国,无后为大。假设一场婚姻真的因爱而起,那与公婆何干,与丈夫的兄弟姐妹何干,与所有其他周围的人,与这个社会,又有何关系呢?然而为了履行社会义务,人们还是不得不结婚。那么公婆还依旧摆着公婆的嘴脸,结婚者依旧受困于各种关系之中。
父母在教导孩子「何以为爱」时,常妄自解读为谦恭、娴熟、温柔,这又是为何?正如上文所言,爱是「无我」。不以自我为中心之人,又怎会做出有悖人伦之事呢?不仅如此,父母还要教导女儿,视婚姻为人生的大礼,离开娘家之后不要期望再回来;而她唯有服从。想想其嫁作人妇时的心情,着实可怜又可悲。
赶快道谢吧,向那些新郎新娘道谢——他们为了承担社会的义务,忍受了诸多烦扰和不快的束缚。究其原因,是因为社会乃是由人组成的,而人又是因为结婚而诞生到这世上来。
快到这儿来,媒人说着「可喜可贺」,公婆说着「可喜可贺」,亲朋好友也在说着「可喜可贺」。对啊,新郎新娘都是为了社会才迫不得已地结婚。对于社会上的其他普通人来说,这当然是值得庆祝,值得高兴的事情咯。不过,与其为新人献上祝贺,不如诚心地向他们表示感谢吧。
对于新人而言,这又有什么值得庆祝的呢?那些大同小异的贺词,不过是在为社会庆祝罢了。
容我多说一句,爱是人类赖以生存之基本,绝对和结婚与否无关。对人来说,死亡是痛苦的;但为了国家,我们也甘愿牺牲。婚姻亦是同理。为了社会而牺牲自己的人们,无论是谁,最终都不得不迎合种种喜庆的仪式,接受其他人的祝福。
(完)
泉镜花(1873-1939),日本小说家。代表作《高野圣》、《夜间巡警》等。作品有着浪漫主义色彩和唯美主义倾向,被誉为近代幻想文学先驱。日本作家尾崎红叶的弟子,「镜花」是成为入门弟子时尾崎所取的笔名。本名镜太郎。

「人生不过一场虚无的盛宴,而我们靠交流取暖。」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 · 虚无盛宴(too-brief-a-treat)
欢迎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