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德勒的名单》中学习AB故事和道德前提的结构关系
第一幕:缺陷带来欲望,欲望激活目标
故事在第一幕:身为纳粹党员的辛德勒,身上具有恶的特质。这个恶的特质,和他在故事开始之前未能发家且过着平庸生活,虽无因果关系但却并不违背。恶所导致的生活平庸,让他产生了被重视的需求,这个需求就是他的B故事目标。在第二幕中和史丹以及和妻子的聊天中可以通过闪回看到,他的B故事具象体现出来是:他要超越自己的父亲,要让老家的人敬仰。虽然这个情节在第二幕才讲出来,但是却是在第一幕乃至第一幕之前就发生了。故事真实发生的时间顺序,和讲故事的前后顺序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
在这个B故事的动机之下,他继续采用原有恶的价值取向,发现了A故事目标。也就是说,辛德勒在故事刚开始时,他相信一个因果关系:想要实现自己被尊重的B目标,就得通过先完成发战争财的A目标。他之所以相信AB故事目标间的因果关系,是因为这时起作用的价值取向依然是恶。比如,用犹太人是因为便宜,不给犹太金主更高的回报是为了利益最大化。
可以看到,在辛德勒找到史登会计,向其展露出自己要开工厂发战争财的计划,是他的催化剂,这个计划将打破他生活的平衡。而当一车车货物首次拉出工厂时,就进入了第二幕,他此时已经成为了工厂老板,就要迈向大发战争财的A故事目标。
第二幕:善恶取向交替,AB目标各有成败
故事进入第二幕,是辛德勒正式开始追求A目标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上,他会交替采用恶和善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收获成功和失败。
例如,辛德勒珍惜史登,从即将开出的火车中成功救下了他,这就是善获得了成功。中点时,辛德勒首次会见阿蒙时,成功贿赂了对方,让工人们回到了空无一人的工厂,这个伪胜利也是他的善导致的。再例如,他不接受断臂工人的谢恩,认为史登是在欺骗他,这些是恶的因。紧接着断臂工人扫雪时被抓走枪毙,这就是恶的因所导致果的 “价值”。虽然杀掉断臂工人的不是辛德勒,但故事本来就是充分不必要条件,有时候甚至是不充分不必要的组接,用这种蒙太奇的方式展示了创作者的独特视角。
第二幕的这个阶段就是麦基所言的进展纠葛,在正负主控思想的主导下,“主控思想=价值+原因”交替发生作用,一会儿“恶”的原因胜利,一会儿“善”的原因胜利。原因就是价值取向“善恶”,而价值就是原型所导致的结果“成败”。
道德前提的说法和主控思想是一回事,只是表述方法不同。因为他们讲的都是因果关系,只是把顺序颠倒了一下。道德前提是:缺陷导致结果,美德带来后果。我们套到断臂工人这场戏,就是辛德勒的恶导致了他损失了一个独臂工人的结果。
进入第二幕的下半场,善恶的价值取向在辛德勒脑海中加速交织,而且斗争愈加强烈。他救下了勇敢指出死掉的人就是偷鸡者的小孩。对于上门求他救父母的女孩,他先是大发雷霆将其赶走,这时是恶的价值取向在起作用。但接下来,他又帮助对方救出了父母,这时就是善的价值取向在起作用了。当他用水龙头帮助列车上的人冲水时,也是善的价值取向在起作用。但善的价值取向却并不一定能带来成功,当他用善的价值取向去亲吻生日宴上献花的犹太女孩后,直接导致他也被关了起来。
虽然在第二幕,主角和对手善恶的价值取向会交替获得胜利,但从整个第二幕的总体结果而言,主角所秉持的恶的价值取向是失败到一无所有。因此第二幕,也就被称之为颠倒的世界,因为他原来一直秉持的价值取向彻底失败了。
理论1:道德前提和主控思想似而不同
需要注意到的是道德前提和主控思想两者的一个区别是:道德前提把故事说教化了。真正的道德前提并不是缺陷和美德一对相反的形容词,而往往都是复杂的复合概念,例如“善恶”就是一组对立的复合概念,“恶”里面包含了“贪婪、好色、自私”;“善”里面包含了“无私,勇敢、聪明”。如果对道德前提的定义只是某个缺陷和美德的对立,例如“好色VS忠诚”,然后要求故事的每一场戏,每一个对话都围绕“好色VS忠诚”这组反义形容词,那么就会损失大量的丰富性,甚至会变得说教。所以需要把道德前提的定义扩展为:一组对立的符合概念。这样主角以及其他人,都会围绕一个道德前提的组合,而各自有不同的演绎。
“道德前提”原著中的这个概念有三个问题值得商榷。第一是冲突的局限性:用缺陷和美德局限了故事的丰富性。,这个上面已经说了。第二是论战模式没形成:公式中的两句话其实是一个意思,没有正负价值的交替。第三是名字具有误导性:“道德”很容易让人以为和品德人品有什么关系,其实只是主角和对手秉持者不同的价值取向,本质上是没有褒贬的。所以把道德前提改名为价值取向,我认为对创作更有价值。
道德前提的双方本身是没有正确和错误的,只是创作者的视角下产生了优劣。比如一个创作者认为对立的道德前提是“坚持VS放弃”,而在另一个创作者眼中就是“固执VS灵活”。所以电影都是提出了一个两难问题,故事就是用对手给人物施压,从而让观众看到人物在两难时刻的自由选择下,所暴露出来的人物真相。故事就是观众通过观看主角在对手压力下做出选择时所暴露的人物真相。
有一个说法说:电影只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否则会落入说教的误区。我想大概每个人是价值取向,只是各有各的好处,并不是简单的对错之分,只有相互借鉴融合才能完美圆满的意思吧。这也就是第三幕被称之为综合的世界的原因。
第三幕:不得不自由选择是因为面临一无所有的压力
故事进入一无所有的时刻,是外部战争失败直接导致的,他的工人都将被运往奥斯维辛集中营,他和史登做最后的告别。这个一无所有时刻,表面上并不是对手阿蒙造成的,但却是和阿蒙处于同一阵营的整体纳粹造成的。整个纳粹的恶遭受了更大的失败,因此他们要将所有犹太人集中到奥斯维辛并全部杀掉。这个对手集团的行动,直接到了辛德勒的一无所有。这个一无所有是部分A故事目标的一无所有,他将失去自己的工人和工厂,但他拥有了一辈子也用不完的钱;但更重要的是B故事目标的一无所有,过去尊重他的人都将离开他,尊重将不存在。
灵魂黑夜时刻是他面对床上的美女,和成箱的钞票,开始思考接下来怎么办。总体上在第二幕,他逐步已经实现了自己的A目标:发战争财。但原本以为A目标实现B目标就能实现的因果关系,却在这一刻被发现无效了。辛德勒B故事追求的是被尊重的荣誉感,而这个荣誉感是建立在他所搭建工厂帝国的社交网络之上的。现在,工人全部没有了,史登也要离开了,妻子也早就回老家了……没有臣民的国王,还是国王么,还有荣誉吗?辛德勒在追求A目标并已经事先时,猛然回首才发现更重要的B目标却越来越远。
当辛德勒决定放弃A而追求B时,这时他的价值取向也就发生了改变。能让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表面上是和史登最后一次喝酒促成的:他说以后胜利了再喝,史登说没有以后了,还是现在喝吧。本来他已经安排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关系特别关照史登,还幻想他们去了没事能活着出来。但这一刻,他才发现,将会永远的失去这个朋友。是史登的酒,以及史登的善,激发了他人物原型“国王”中本来就有善,他关心他的臣民。在这一刻起,人物弧光形成,他放弃了恶的取向,专为善的取向,开始散尽千金编织辛德勒的名单。他发现只有放弃自己矛盾中的恶,转向善,才能真正获得B目标。于是他放弃了恶,也就等于放弃了A目标,最终获得了B目标。善恶的矛盾性也就最终告一段落。
辛德勒的选择其实并没有演出来,第二幕一无所有和灵魂黑夜并没有展示出辛德勒已经做出了任何决定。得出上述分析结论,是当我们看到第三幕衔接点时,通过回溯记忆而发现的。第三幕衔接点是:辛德勒单独找到阿蒙谈话,说服了对方一个人犹太人多少钱的贿赂交换协议。这一场短暂的戏,让辛德勒进入了第三幕,从现在开始,他采取了对手史登的价值取向“善”,开始追求自己的B故事目标:荣誉和尊重。最终,工厂所有工人出来送他上车,并拿出金牙送他戒指的画面已经表明她成功的实现了B故事目标。高塔意外是让女犹太人全部被拉到奥斯维辛得以实现。
第三幕是动作的第三幕,当我们看完第三幕时,发现之所以采取这些动作,是人物遭受一无所有的压力,并在灵魂黑夜时就已经下了内心结论。但内心的结论必须要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展现,而不能通过语言:“我想通了,要去用酬金换人质”。所以拉片时,要根据展现出来的动作,而不能根据没有展现出来的想法。
顺便强调一点:学习创作最好不要从《救猫咪》学起,不要上来就用节拍表拉片。所有上来就用节拍点的方法是低效率学习路线。因为节拍表不是故事结构,它是成片的体检表,你很难只用它就生产出来一个健全的本子。故事立意,人物维度,冲突设定,人物关系……这些才是故事的底层结构。《故事写作大师班》所讲的理论才是创作层面的结构,《救猫咪》节拍表和十大类型更多有利于影评分析。节拍表的意义是是控制观众的情绪起伏,忽高忽低,最后在高潮一泻汪洋。而网状逻辑结构搭建,一定要早于树状情绪展开之前。
结构是思维材料,是网状;节拍是情绪展现,是树状;梗概是文字描述,是线性。故事创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三步顺序不能反,要从内往外写,从结构写到人物,从节拍写到对话,否则南辕北辙效率极低。这就是很多人学了几十遍《救猫咪》依然无法划分节拍,依然无法分辨十大类型的真正原因:因为没有掌握结构。
理论2:故事就是主角在压力下的自由选择
所有故事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主角,在内心对立面的反复较量之后,自由选择合并对手价值取向,最终完成自我升级的过程。
之所以说主角进行的选择是“自由”的选择,是因为他在这个时刻既没有被人用枪抵着头逼着他选某个目标,也不是只有一个目标而没有其他选项。之所以很多编剧书上强调:故事高潮时刻强调 “主角和对手一对一对决”,主角不能有其他力量帮助,主角必须独自对决对手……就是为了让他在“自由”中进行选择。因为只有这种自由下的选择,才是真实的内心选择,观众才能看到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在故事中,辛德勒的选择的确是自由的。事实上,他已经打包了所有的钱财,准备回老家了。他完全可以选择带着钱走人,成为一个富豪。当然,他也可以选用钱贿赂阿蒙,救下犹太工人。特别强调自由,是因为故事看得是人的本质本性。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的没得选,其实我们一直都有的选,只不过很多时候或甩锅或找托词罢了。纳粹也不是没得选,完全可以把枪口抬高一寸《波斯语课》。犹太人也不是没得选,完全可以相信未来会获得一辆大坦克《美丽人生》。
人为什么是自由的?因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说真的,人生本来是毫无先验价值的,每个人都的诞生都毫无使命。挣很多钱为了什么?官居一品是为了什么?每一个看似普世的人生目标,把他放到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都会变得毫无价值。人生唯一可确定的事,只有虚无。这听起来是不是非常惨,但这是事实。父母生你的时候,并没有经过你同意。长大之后做任何事却都难免一死。任何价值也都是相对的,一个价值在另一个人另一个时代来看也许变得毫无意义。
但正是这种虚无,让我们发现了另一个宝藏:因为虚无,我们没有被限制,我们因而拥有彻底的自由。我们可以做任何一个选择,我们可以过任何一种人生。你是什么样的人,是个好人还是坏人,是个商人还是农民,这些本质根本就不存在,更多生活你只是被你自己的观念限制住了而已。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以及这个选择后所发生事情,逐渐累加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你,而昨天和今天的你,又继续影响着你成为明天的你。存在先于本质,选择决定人生。
但为什么要在这个“自由选择”之前加一个“不得不”?因为如果每个选择都没有筹码,不管怎么选,都无所谓,那么这种没有压力的选择,就不是真正的选择,也就没有成就真正的人性。例如,如果馒头很多,选择吃和不吃,根本看不出人物是否自私。但如果只有一个馒头,不吃就要饿死,这时人物让给小孩,还是从小孩手中抢出,就立马能看到人物的真相。所以在对手压力下的自由选择,观众才能看到人物的真相,这才是有价值的选择。这个压力一定是对手给主角的压力,就像故事中是阿蒙身后的纳粹集团要把所有工人都运走杀掉。若没有对手的这个动作压力,辛德勒的选择就是轻描淡写的。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自己都看不到自己内心到底是善还是恶谁站主导。
理论3:“角色”是功能概念,“人物”是视觉载体
按照功能,基本角色分为了四种:主角、对手、盟友、目标。我们要先定义清楚“角色”和“人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角色是一个功能,人物是一个承载物。一个功能可能由多个人物承担,一个人物也可能承担了多个功能。人物和功能并不是刻板对应关系,人物是现象,功能是本质。例如,对手这个功能往往是由两个人物来完成的,阿蒙和史登。
此外在实际故事中,我们既要给每个角色一个真实准确的功能设定,同时还要给这个角色一个伪装。否则主角就是主角,对手就是对手,盟友就是盟友,那么故事丰富性就会大打折扣。例如,史登既是盟友,又是对手。
B故事人物有时和对手会是一个人。但B故事和对手却是两个不同的角色功能。B故事可能不是一个人物,但却只有一个功能:给主角A故事以情感动力和动机。至于给他价值前提的启发,以及和他角逐同一个目标,这是对手的功能。可以由一个角色或两个角色完成。所以,有人问某个电影的盟友是谁,导师是谁?这种问法就是混淆了功能和人物的区别。事实上,盟友和对手是功能角色,而伙伴和导师是人物形象。
在更多故事中,对手会衍生出“对手/假盟友”即貌似盟友其实是对手的角色,还可能存在“第二、第三对手”;盟友会衍生出“盟友/假对手”即貌似对手实则盟友的角色,以及“第二、第三盟友”;目标有时也会变成“目标/假对手”,攻击主角的弱点。比较特殊的是在伙伴之情的故事中,对手往往又和目标变成了一个人,主角往往是把和对手合体变成了目标。在伙伴羊毛的故事中,对手和目标则又不是一个人。
理论4:主角三大功能ABC,对手两大功能“压力”“弧光”
主角有三个功能:积极主动展开行动,押上筹码承担后果,自由选择发生变化。这三个特征,分别对应的是ABC三个目标,即外在行动目标,内在欲望目标,价值取向目标。主角积极主动的开展A故事,在一无所有时却发现B目标是他最大的筹码,高潮时他要用对手的价值取向在A和B目标间进行自由选择——最终完成了成为更好自己的人生弧光。
对手的和主角的对立,并非正义与邪恶的对立,而是代表对生活不同态度的价值观。主角和对手拥有相反的价值取向,两种价值观之争,才是冲突的本质。不要以为说史登是对手,就因为他是好人而出来反对。史登一直是善的代表,而辛德勒一开始所持有的恶,正是善的对立面。因此史登才是辛德勒的对手之一,是他给了辛德勒人物弧光的启发。
对手有两个功能:和主角竞争同一目标给主角压力;给主角人物弧光启发。在这个故事中,阿蒙是和辛德勒竞争同一目标的对手,俩人事实上是在争夺对犹太人的控制权。而史登因其持有“善”的价值主张,并给主角人物弧光启发,因此也是对手。在这个故事中,辛德勒有两个对手:阿蒙和史登,前者给他压力,后者促他变化。
容易被忽略的一点:AB故事必须是对某个角色而言的,尤其是主角。事实上,每个主要角色都应该有自己的AB故事。主角和对手的A故事往往是一件事,但B故事却各有各的不同。新手之所以在拉片和写作时搞错节拍,弄混功能,就是因为一会儿思考的角度是辛德勒,一会儿又变成史登,甚至有时候变成了观众。在故事中,AB故事和价值取向,都要限定在主角人物上进行讨论。
在写作中:道德前提,角色功能,人物塑造——这是三个层面要考虑的课题。其中,道德前提最高的目标,而设定角色功能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一旦明确了角色功能,角色功能本身就会成为新的目标,而人物塑造又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这就好像要修一座雕塑,先要确定修这个想表达什么,接着要明确用什么结构来传递这个表达,最后才是用什么材料来完成这个结构。
关于AB故事和道德前提的关系,我已经在之前总结过两篇专门的理论了,这是第三篇。这一篇纠正了之前理论的一些错误之处,但依然还会继续存在错误。一个编剧理论到底对不对,我觉得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这个理论在拉片时能对得上影史前十的佳作,第二步是自己能依据理论写出来好的故事。目前我还没有实现第二个目标,因此理论一定会有错误。本文只是作为一种思考过程发出来,请阅读者注意鉴别保持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