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可以有多拼!如何避免献身式科研?
科研人为了完成研究课题、顺利发表论文,可以有多拼?
北大博士为做研究送半年外卖
最近,一位北大博士分享了自己曾经送外卖的真实经历。 陈龙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雅博士后,2018年,为了完成博士论文,他加入了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外卖骑手团队,花了5个半月时间进行田野调查,每天送外卖,体验骑手的劳动过程。据悉,陈龙的论文成果将在今年出版。
起初,为了收集实验数据的他,第一天才跑了9单,当时送一单8块钱,共挣了72块。后来慢慢熟练了,最多一天陈龙送了24单。他一般跑到下午3点就不跑了,因为电动车没电了,就会开始找骑手做一些访谈。

究竟是什么样的课题研究,需要博士去亲身体验送外卖?陈龙的所有调查始终围绕社会学中的一个核心命题:资本如何控制劳动者,而劳动者又是如何反抗的?为了调查到真实的数据,他才做了这个“深入基层”的决定。 在此过程中,他发现,一开始自己可能只是跑了一天感觉到工作量大,再跑两天就习惯了,结果习惯了以后他不会觉得跑5单很辛苦,而是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还能跑,我可以跑30单、40单,甚至会抱怨平台,为什么不再给我多一点单子?”他逐渐意识到,这样的认知背后是因为个人的劳动力极限已经慢慢被撑开了。
只有通过亲自体验,陈龙才发现了这样来之不易的结论,足以基于真实情况展开课题研究。试想科研人从选定一个研究方向,到参考大量文献,再到着手研究进行实验、调研等数据收集,这期间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为了保证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又有多少人像这位北大博士一样,不拘泥于参考以往文献的结论,亲自作为实验对象来调研数据,勇敢地应对研究中可能出现的真实情况。 为了完成研究课题,不乏拼搏在一线调研的科研工作者,实验室更是能看到他们不分昼夜奋斗的身影。
怀孕依然做实验
此前还有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博士,她不仅经历了怀孕生子期间做实验,还以此发了篇Nature子刊! 1989年出生的张雨晴博士,在入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1年半以前才从上海交大博士毕业。她在此期间一边写论文,一边要带本科生竞赛,上两门生物基础课,此外还要给留学生全英文授课,同时还赶上了她怀孕生子。

“除了上个月做月子,几乎没有请过假。因为论文投出去以后,后来还修改了2次,要补做实验。当时很多是细胞实验,有的人因为怕实验室环境对身体不好,所以怀孕期间不敢呆实验室。但是为了发这篇论文,我经常呆在实验室里。”
为了在繁忙的工作、带娃中抽出时间学习,张雨晴博士每天用地铁上的时间看文献。她到学校需要1个多小时,每天来回地铁的时间就是她学习最新学术文献的时候。
从耗时一年做了一百多次实验,到顺利发表这篇影响因子高达11.878分的Nature子刊论文,其实张雨晴前后准备了三年,部分研究工作还是从她在上海交大读博期间就已经开始了,在论文完成、投稿给编辑部以后,还经过半年多时间的修改才最终通过审核发表。

科研人到底有多拼?
早前,国际顶尖医学期刊 BMJ 杂志发表了题为:“Working 9 to 5, not the way to make an academic living: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manuscript and peer review submissions over time”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通过观察分析2012年至2019年之间在 BMJ 杂志上提交手稿和进行同行评审的时间,总结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规律,朝九晚五,不是通过学术生活之路。
该研究发现:除了正常的工作日以外,中国研究人员多在周末或深夜提交、手稿和同行评审提交多在节假日、工作日甚至连按期返稿都难以实现......

此外,科研人日常访问工作网站的时间也能作为参考: 知名生命科学工具网站-科研者之家早前公开了过去24小时的网站访问量小时数据,不难发现,从上午9:00一直到晚上23:00,科研人基本都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甚至凌晨一两点还存在着不小的活跃度。

科研是一个需要很长周期才能出结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那种不知道实验结果会如何的困扰,不知道何时才能找到答案的忧虑,不知道今后自己归宿的迷惘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年轻的科研工作者。
怎么避免献身式科研呢?
总听人歌颂爱情的忠贞和伟大,到了科研人这里,更是把坚守的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的侥幸,往往在发表杰出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个不辞辛劳的日夜换来的。 但也要避免献身式科研,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1.坚持佛系科研。
佛系科研其实也是牛顿、爱因斯坦等大牛所遵循的研究范式。对各种考核看得越淡,就越接近佛系科研的精神状态。急功近利用在其他方面也许有效,用在科研上,绝对是起反作用的,当今科研界的各种怪现状,无一不是其结果。
2.坚持饮食均衡和适度锻炼。
有了佛系科研的精神层面的指引,再辅以饮食方面的调理和体能训练,这样就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为高效科研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3.坚持凡事不要攀比。
不要被别人带节奏,认清自己,走自己的路最重要。年终考核,最考验自己的内心,不要看到别人 SCI 一片一片的发,课题一个一个地中,自己就急切万分。
4.坚持团队弹性化管理。
团队成员特别是博士生,硕士生,很多都是没经历自由恋爱就结婚的类型,如果学生以前都没在课题组待过,了解更少,性格也都千奇百怪,很多导师在团队管理方面就吃过不少亏。这时坚持团队弹性化管理就尤为重要。如何做到既教育了个人又团结了团队,这难度一点都不比专业课题小。
5.坚持一点小乐趣。
相比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当今的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大部分其实都是乐趣缺乏者。平时除了科研,科研,还是科研,连三岁小孩看来,那都是多么的无趣和悲哀。所以不妨培养一点自己的小乐趣,比如看看中国古典文化书籍,追追剧,弹弹琴,喝喝小酒之类,不但怡情,而且养性,这对于不是机器的人的健康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