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抵抗生活的虚无感?
查看话题 >一个中国的INTP关于自己身份的迷思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跟人群格格不入的人。从身份标签来看,我是90后+大学老师+新手妈妈。看起来非常完美,非常正常,可是深究起来,就会发现,我是一个很“虚无”的人。实际上,我的“虚无”源于我对自己身份的迷思。
1. 兴趣本位的生活方式
我是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独女,从小被千宠万爱,幸运的是也还算聪明,对自己的认知就是我是最棒最独特的一个人,所有的人都不如我天赋秉异。这样的认知在年轻时代可以叫做“中二病”,“中二病”这个词来源于日本,指的是青春期少年特有的自以为是的思想、行动和价值观。我中学上的是北京最好的中学人大附中,同学几乎全都和我一样,聪明,志得意满,自信,风度翩翩,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在这些同学之中还不算最突出的一个人,但是我和这些同学交往,感到的是一种满足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自成一个小世界,而且互相尊重,互不干涉。
北京在00年代还不算一个学习压力特别大的地区,所以我们能尽情发展自己的爱好,而且学校也鼓励我们发展自己的爱好,给我们开设了百余门各式各样的选修课。我当时除了学习日语和游泳之外,还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我做这些兴趣爱好的时候,从来没有任何功利性目的,全部都是从“享受生活”的角度去参与这些课程和社团的,一起学习的同学也是这样,我们当时过的非常开心,我现在还觉得高中时代是我人生中最开心的一段日子。
自从我上了大学之后,这样的“乌托邦”对于我就结束了。大学同学来自各个不同省份,他们给我的普遍感觉就是现实而功利。他们为了以后能找到好工作而努力学习,并不是出于对于学科的兴趣而学习这个专业,一个好的绩点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切。当然,我高中的时候,同学们也很注重于自己的学习成绩,但是也有一些无所事事的同学,整天一心扑在兴趣上,老师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到了大学之后,人们好像都没有“兴趣”了,就算有“兴趣”,他们的目的也都是功利的,想要“自我提高”,和我之前那种“享受生活”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对于这样的同学们,我虽然出于尊重的心理和他们好好相处,但实际上心里是不认同他们的。
我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为从小就被教育只有变成人上人才能继续享受生活,这个人上人就意味着拼命读书,一直读书,最好读到博士,我们家的家长对学位有一种谜之执着感。我没有反对他们,读书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手段不是一个目的,我读书就是为了拿学位,拿到学位是为了继续过以前的神仙日子,不功利的做一些事情,尽情享受生活。但是等到我学成进入社会之后,我发现这样的需求变成了一种不可能的事情。在社会上,人们工作是为了赚钱,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而屈从于自己的欲望,人们变得善妒,就是会嫉妒任何比自己表现的更好的人。
我发现,自己在社会上无论做什么都表现的挺好的,就是比平均水平高那么两三个等级,再努力努力就能变成上流水平。我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都能很出色的完成。其实我并不是故意的,我只是延续了我高中的习惯而已,但是在别人眼里看来,我就是一个很另类的人了,是他们不能超越的竞争对手。我也不想这样,因为我尊重每一个人,但是我表现的这么突出,其结果就是交不到任何朋友。
没有朋友的结果就是,我对任何团体都没有归属感。我的独特在他们眼里是充满威胁的,并不能恢复到高中那种人人独特人人互相尊重的氛围中去了。我开始变成了一个游离于人群之外的人,我能做的,就是自得其乐,自娱自乐,自己和自己玩儿。
出于对自己的自信和自负,我其实并不在乎这些。但是没有伙伴的结果就是,我对什么兴趣都维持的时间不长久了,因为我没有功利心。当我发现一个事情已经做到有一些人认可我时,我就会本能地对这个事情产生厌倦心理,然后放弃继续在这个事情上前行的想法。以前,当我有和我一样做事不功利的伙伴时,我们还可以一起想出各种各样关于这个事情的别的玩法,现在就我一个人,我根本没兴致去想这个问题了。
现在微博上一些95后兴趣博主可能做事的逻辑和我还比较相似,他们也是本着“好玩”的心态在做种种事情。但是他们做这些事情还是带有一定的功利心的,就是要当大V,要出名。这样的话,其实他们就舍弃了一个兴趣的种种可能性,我对他们的做法有些吸引,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不能认同。
于是我这个“不功利”的人似乎就被身边的所有人遗弃了,我也很害怕在人群中表现的太突出,因为那总是会被看成是一种“威胁”。长时间以来,我不知道我是谁,我对身边的人没有认同感,他们也对我敬而远之。我觉得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样,从小到大和我玩的很好的同学好多都是这样。只是我们现在也被分开了,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我们在人群中应该都属于这样的极少数群体。
2. 好奇心本位的生活方式
我从小到大,都对事物的“规律”特别敏感,我喜欢研究一个事物的来源、发展,然后再预知一下它今后的走向。这种思考,实际上也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性质的思考,就只是出于对事物的好奇心而已。而且这种思考让我做事变得更加不功利了,因为我觉得,不管什么事物,只要懂得它的规律,到最后一定能把它研究的很透彻。我和很多学者和理想主义者不一样,我不想钻到一样事物里面去,然后对它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我想在有限的一生之中,尽可能的对于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认知。
我的这种“好奇心”在当今社会中显得非常奢侈,所有人似乎都在追名逐利,没有很多人因为对某件事情“好奇”就对某件事情进行透彻的研究。但是我就会这样,我今天研究一件事,明天研究另一件事,全部都是发现它的规律之后就直接扔下,然后再转移注意力到另一件事上。可能我的心态就是,生命是有限的,我要看的事物太多了,我要抓紧时间把我想看的都看一遍。
这样的生活方式也让我没有人可以交流了。身边的人都为了生存或者追名逐利而奔忙,时间都是有成本的,像我这样的人,对于时间是没有“度”的概念的,我如果和别人交流,其结果就会是因为我的好奇心而浪费别人时间,导致别人的正常生活被打乱。所以我一直控制着自己和别人交流的欲望,我不想扰乱别人的正常生活。
但其实我自己对于我的生活还是掌控的挺好的,我选择在学校工作也只是因为学校有寒暑假,可以给我更多的时间尽情研究我想研究的事物。我也不在乎以后通过研究它们能获得什么样的荣誉或者名利,我就只是好奇而已。
我这样的生活取向导致了很多人对我很羡慕,但是他们又不能摆脱自己已经选定的生活方式,或者说他们因为过度的应试教育,已经丧失了好奇的能力,变得机械又死板,不管干什么都特别循规蹈矩,没有任何新鲜的idea,也不会想着自发的研究一个什么东西,所以我对于他们来说,依旧是一个异类。我也打心眼里不认同他们,不会和这样的人交心。
还是上面那句话,于是我这个“不功利”只好奇的人似乎就被身边的所有人遗弃了,我强烈地感到我是一个异类,我不能融入这个金钱本位的社会中去。时间=金钱,这个公式,我真的对此十分的排斥和厌倦了。
结论
自从我接触了MBTI之后,我知道自己这种性格属于INTP模式。虽然我也不认为MBTI那么的科学,但是好歹它给我的生活习惯一个定义和一个标签。我虽然在社会上很难找到我的同类,但是有了INTP这个标签之后,我找同类就会变得轻松一点点。我会觉得,我好歹也不是一个自娱自乐的人了,和我一样的人还是有的!我强烈的这么相信。因为,人还是需要一些归属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