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写妈妈倒不是因为今天是母亲节,而是和妈妈相处得越来越像朋友一般地舒心感,特别是近来情绪不好时和妈妈聊天带来的安慰和释放。年轻时和父母的代沟导致除了日常问候,几乎是无法正常沟通的,相互不理解对方的生活、思考方式和选择。从读初中开始就离家住校,一路读书到研究生毕业,在家时间少,很少想家,假期回家不几天就烦了想离开回学校过自己自由自在的日子。工作时选择了不回家乡免得在父母身边不自在不自由,工作期间一年回家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在家呆三天以上就够了。直到去年,忽然间就产生了对家对家人的依赖感和亲切感,对父母不再那么不耐烦不理解不想交流了,反而相互之间沟通多了也聊得起来了,回家时更多地感到了放松和舒适。特别是和妈妈的相处,最终发现,最了解自己的人是我的妈妈。
我是农村孩子,我的妈妈初中没读完就辍学嫁人生子做饭做起了农村家庭妇女。后来全家进城务工,妈妈也跟着日夜操劳在城里挣扎着慢慢扎下根生活着。妈妈曾经身体不好,精神也一般,不到一米六的个一百三十多斤。某一年回家发现她忽然间就瘦了下来,整个人焕然一新,一百零几斤的体重和我差不多。听她讲讲减肥的故事,我真是没想到我的妈妈会如此自律、有如此坚强的毅力,当时以及一直到现在我都是如此惊讶和佩服。她的减肥路程就是严格控制饮食,一年多的时间里,早餐午餐八分饱,晚饭象征性吃点东西垫巴一下比如喝点豆浆喝点稀饭,一个原则就是肚子永远不吃撑、睡觉时有微饿感。如此,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瘦下来三十多斤,且永远没有反弹过。 最重要的是,自此之后数年一直都是这样的饮食习惯,还带着老爸一起监督他也减了体重也养成了这样健康的饮食习惯。妈妈减肥的一年多我是没有亲眼见过她是怎样从艰难到自律的,我看到的时候她已经自律到一种程度,就是比如吃月饼吃青团,这都是她爱吃的东西,她能做到每次只吃一个,绝不会吃第二个,她跟我讲啊,这已经是放纵了,当年减肥时她每次只吃半个的。过年过节回家,不管我们怎么胡吃海喝,她还是自律如常。
谈到她的减肥和自律是因为近一年来自己吃东西经常暴饮暴食,体重上没多大变化,但肚子变鼓了很多且消化不良非常不舒适。一来是因为一直以来吃东西都是那种遇到喜欢吃的就管不住手管不住嘴,要么不吃一但开吃就完完的那种;二来是因为自小就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小时候穷嘛没吃到什么好东西,吃东西不讲究的,和城里姑娘比就可以说哪像个小姑娘吃东西呢,不挑不拣的,吃得也粗也快; 三来是随着岁数越来越大情绪波动周期短幅度大,不开心的时候就想吃东西,不是馋不是饿,就是想往此嘴里填东西,一种空虚感。五一回家和妈妈两人过节,妈妈看到我吃的实在太多,又叨叨肚子不舒服,终于克服了当母亲的矛盾心理,一本正经地和我谈起了饮食自律、好好吃饭的事。她说啊,没有什么是不能吃的,关键是量啊;一开始是很难的,熬过最难的那一段日子二十天一个月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吃太多塞满了胃和身体,晚上睡觉无比累,如果让身体保持微饿感睡觉就很轻松舒服,这样身体在你睡觉时才有空间调节修复啊;你啊一直都吃太多了,我和你爸私下都说,但又不舍得说啊,看着闺女吃的那么香,你回去后早饭午饭都是减量,就是保持七八分饱,晚上吃一点点垫一下就行,我可以保证很快你的肚子就软了舒服了,再接下来就是慢慢变小了。回来后我按妈妈说得做,早上自己做饭时减量,午饭在食堂打饭也一再叮嘱自己抖一抖手里的勺子,早午明显比之前吃的少了,吃完后有点意犹未尽还想吃点,但过一会就会觉得肚子真轻松舒服,晚上喝一袋牛奶,再多点就是吃一点水果。这一次我想坚持下来,让妈妈帮着我督促监督我,度过最开始最艰难容易放弃的日子,养成妈妈那样自律健康的饮食习惯。谁能想到活到中年,发现好好吃饭竟是如此难的一件事。
说完物质的得说说精神层面。妈妈没多少文化但向来喜欢读点文字的东西,我也记不清从哪一年开始了反正我当时还在读书,给也买读者文章和译林读,那些小故事对她来说简单易懂,从中学到了明白了不少道理,也悟懂了自己的一些事,想得明白看得开了。再接下来就是工作有工资了每年带着爸妈出去游玩一趟,几年下来从苏杭到南京到扬州张家界到桂林到北京,每次出去都是一周以上的时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带着他俩不紧不慢地逛啊看。对于城里人这不是什么值得提的事,但对农村的他们来说,除了进城务工讨生活的这些年,没出去玩过没看过外面的世界究竟和自己有什么不同,对没文化的他们靠想像也是不可能想象得到的,唯有亲眼看一看才能明白。第一次带他们去上海苏州,能想像到他们当时看到外面世界样子时的新奇和冲击感,特别是妈妈一直特别喜欢江南水乡特别喜欢园林,几年过去了翻到当年拍的照片妈妈还能指出每张照片都是在哪个园林拍的,要知道这些园林很多景致都是差不多的,反正我是分不清的,可见她当时是多么地喜欢多么地印象深刻。妈妈经常感叹出去玩对她是多么多么宝贵的财富,回来之后认识到以前的自己是多么傻,为了身边那么点事揪着不放,眼里只有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圈个圈套住自己,一辈子就在这个圈圈里看不出去走不出去一直到死也不知道外面什么样子。之后她更喜欢读书了,并且慢慢地我不再给她买读者译林了,改成买散文了,毕淑敏林清玄朱自清汪曾祺梁实秋老舍直到近期的龙应台的四本书。妈妈说开始时她读起来是困难的,有些读不懂,一点一点慢慢啃,后来发现啃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了。她说终于体会到知识的力量知识的伟大;她说这些作家就是高人啊,看他们写的东西就是高人在指点她,经常是人家的几名话让她拍大腿,说到了她的心理,大呼自己怎么这么傻啊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明白; 她说这些年读书和旅游对她来说是相互促进影响,出去玩了看了才有了求知欲想看更多的东西明白更多的道理,然后读的书多了知道的多了又想多出去亲眼看看外面的。去凤凰时带她去沈从文的墓地看了一下,给她介绍了沈从文这个作家,回来她自己在网上查了一下了解到有边城这本书,后来他俩去一家饭店吃饭时阅览架了摆了本边城,她愣是让老爸买下来拿回家读完了。没去凤凰她不会知道沈丛文,也不会去读边城也读不下去读不完,就我来说我是没想到给她买沈从文的书的,觉得不适合读不了的。但是她见了凤凰的样子,心里有了具体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读起那些文字来就能想像湘西的水湘西的吊脚楼,也就有了兴趣也就容易理解了。
就是有了上面读书+外出看看的人生经验,我的妈妈这些年肉眼可见地在不断提升,就像读了成人教育一般。结果就是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的工作我的烦恼我的情绪等等,说给她听她基本都能一点就通马上理解,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价值观的选择又几乎是一致的,和自己的妈妈又不用有什么顾虑,所以聊起来特别轻轻开心。随着工作时间越来越久年纪越来越大,朋友呢是越来越少,就是有,交流也会日渐变少,都有了自己的生活自顾不暇,中年人的生活嘛就是这样疲于应付,在想跟人发泄一下情绪抱怨一下生活寻求一下心里安慰时总是会犹豫一下,会不会打扰到对方,对方会不会不方便,这样一想接下来基本就放弃了,最后就是自我消化。妈妈成了朋友后就不会有这样的顾虑了,她是妈妈啊是最亲的家人啊,所以我开心的不开心的都一鼓脑发过去,对任何人不能说的话都可以跟她说。近来很多不好过的情绪低落时间段,都是想到有妈妈在而轻松了许多。如果说以前是我带着妈妈往前走,那么现在就是妈妈在带着我往前走。
那天和妈妈说,我经常周期性情绪低落,哪天就不知道因为什么就提不起作何兴趣来做作任何事,这一天如果第一件事没有像往常一样做起来,那么接下来这一天就是个完蛋的,哪一个环也卡不上了。妈妈的她懂,她也会只是比我们年轻人要少,毕竟她岁数大了生活都稳定了简单了,她啊哪天从早晨第一件事就不想干的话,接下来就脱了轨,头也不洗衣服也不好好穿饭也不好好吃,赶紧逼着自己卡上一个环的话回到正轨的可能性就多一点了,比如洗个澡洗个头清爽起来,再不行就睡觉,也比睁着眼睛脱轨胡闹强,醒来就是个新的开始。
这就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的妈妈。我是如此幸福、幸运,拥有了这么一份宝贵的财富。对了,我的妈妈👩还数十年如一日地每天坚持半小时到四十分钟的运动,是她自创的一套活动方式,就在家里做,每天早晨,从不间断,双腿并拢绷直双手掌摁压地面的动作对她来说是轻轻松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