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化社会下的交友困境
最近听了点刘擎教授的音频,对自己以及周身的事物又有了一些认识。
大概就是先阐述了应然和实然的区别。实然就是事物本身就是的样子,比如这就是一个杯子;应然就事物应该的样子,比如下雨了,你就应该打伞。由此可以看出来,应然不是一个唯一答案的东西。
然后介绍了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客观的,是设立一个目标后,达到这个目标的最短路径,这个最短路径一定是唯一的,客观的,这就是理性。但是这个目标怎么设置,就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价值不同。
在现代社会,价值的缺失,越来越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这可能是由于经济发展,后工业社会的高速发展,理性主义高度发展,人们开始怀疑以前所信奉的信仰,或者说是价值。
另一方面,社会让每个人加入分工的大熔炉中,每个人变成社会的螺丝钉,使社会效率变得更高了,进而每个人获得的财富也更多。但是, 看似每个人的经济条件提升了,有了更多资源和资本去做选择,但获得了一定金钱的他们,却并不知道如何选择了。大家在同质化的培养中,也失去了个人的色彩;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也越来越不明白目标是怎么来的,做这件事的价值是什么。
以下摘抄了刘擎教授说的一些话:
1. 当千差万别的因素都一样可以兑换成金钱的时候,事物最特有的价值就遭到了损坏。
2. 生活的形式代替了生活的内容;有了丰富的词汇,却无话可说;有了很好的房子,却没有安定的家庭;有了选择的自由,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具有纯粹审美态度的个性人物,会对现代生活深感绝望,为什么关心内心救赎的人的灵魂,总是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总是神经兮兮、紧张兮兮的生活在大都市里。
3. 理性主义在启蒙时代的特别强烈的高扬,造成了世界解除昧力,从传统的前现代世界,变到现代世界。他的根本的东西,是工具理性主义非常强的扩张,而价值理性的衰落,变成在理论上价值的多元化,价值的主观主义,造成这样一个世界的形态。
社会层面表现出,社会的工业化,讲究效率,非个人化,可预测性;使社会变成一个高度分工的庞大的机器,然后他对你做出要求。
在心灵世界里面,人变得越来越破碎,变得越来越没有根基,变得越来越找不到自己最根本的,能够持续的支持你生活的意义的来源。
于是,我们害怕寂寞、害怕孤独、害怕无聊感,我们要不断找有趣的事情来刺激,但那个有趣的事情它本身也是无聊的。因为他不是一个有根基的事情,他需要不断的新鲜来刺激。
当然这不一定不好,这个世界有很多这些段子、视频,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断地找到这些,就能不断的获得快乐,so what。
听过这些我大概明白了,为什么我的人生在这个阶段,花了大量的世界去思考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脑子太闲了。。
我已经做了太久时间的机器,两点一线、996、每天坐在那十几个小时厕所都懒得去的一个机器。剩下的时间我没有一点作为人的个性化的行为。刷抖音、看新闻、聊微信,全都是碎片化的,也是非常与别人同质化的,仿佛就是为了填补机器不运作的时间。
刘擎后面也有说劳动的价值。劳动本身是有价值的,这里指的是比如你种一棵树,最终得到了一颗生长起来的大树的这种劳动的喜悦。但是现在的劳动是异化的,是你为了得到劳动需要以外的一种需要。所以你无法从劳动本身获得任何价值和幸福感。然而除却劳动以外的时候,你依然没有去做自己个性的、有价值的事情。
这时候,便会显得空虚。而你的脑子,在高度分工的工作的时候不需要怎么使用,在工作之外的碎片化填补中也不需要使用。偶尔当他运作的时候,便会想这些没有任何根基的,使人惶恐的,也没有答案的,人生的意义的之类的问题。
仿佛还没有说到题目的后半部分。
其实,这也是我为什么基本上不会在社交软件上或者其他线上方式交友的原因。
单从性格上来说,我习惯了只要心中有那么一个朋友,不管是交心的朋友,还是酒肉朋友,遇事我便会找他,如果他没空,那也便算了。可以简单理解为懒得去建立新的关系链,或者说是有点社恐吧。
另一方面,从上文所述的工具理性的角度来说,社交软件上所谓的“友”,仿佛就是一个个商品,你可以去浏览外貌,或者一些基本参数信息例如身高体重等,然后say hello,两句话不投机就立马换下一个。
删掉或替换的成本之小。
软件上的每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具有极大相似性的。带着相同的目的,用着可能不太相同但方向一致的话语跟你聊天。此刻,你需要选择一个说话让自己听着舒服的,或者在某些条件上达到自己要求的。如果当前这个不是,立刻可以换下一个,几乎没有成本。
可能成本就在于你花费了时间,但是时间本也就是你预期要用来做这件事的,所以也不能算作成本。
另一种成本可能就是买增值会员服务,可能给你的资源颜值就更高吧。
这种方式下认识的人,在认识的一开始,就失去了他的个人色彩,或者说全都同质化的带着这一个软件的色彩。你对他的标签不再是传统式的邻居家的小孩、精打细算的同事,而是某某软件。你们的认识是带着某种强属性的,单一目的性的,双方都只是一个网络上的抽象物。
当然,可能面基之后,在真实的接触后,你会体会到这个人个性化的色彩,他的外貌、气质、观念、谈吐,会对他产生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情感。但是总是少了那么一点欣喜,那一点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浪漫。
当然,会有人反驳,就是交友而已,多认识个能一起玩的人而已。其实这样说本身就说明你需要的只是一个同质化的陪伴型的工具而已,只要能坐在一块,换谁都可以。
可能这就是我懒得主动线上找陪伴的原因吧。我不相信也确实没遇到过一段关系是持久的,大家都只是为了找一个陪伴而已,可能解决心理需要可能解决生理需要。网络那么大,随时可以找人填补空白。
这又回到前面说的碎片化的快乐使人空虚了。不断地找人填补空白确实就没空白了,但是细细一想,又觉得其实什么都没有,又有什么可以在你心中留下记忆,留下情感,值得让你为之期待,让内心感到充实呢。
说偏了。
其实就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就像前面说的,有些人就是习惯了在碎片化的过程中生活,可能有些人真的就在线上发展了非常好的朋友。但是我做不到,我还是那个传统的无法在不断更新的新的事物里适应,无法在一个不断冒出新的头像的地方维系固定的关系。
我需要的,就是一个你想到陪伴,便能想到他的人。如果只是碎片化的,需要的时候用一用的话,可能会更加加深自己的孤独感。那不如把这些时间拿来做些其他能够持续性的获得成就感和安全感的事。
之前做陌生人社交产品的时候也调研过这类心理。当时觉得,当一个人心里有负面情绪时,可能是因为不耻于对认识的朋友说,或是觉得人类悲欢并不相通而不想倾诉后失望,因而转为向一个陌生人诉说,免除暴露你软肋的风险。
但是现在想来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正是因为社交软件上“对象”的同质化和唾手可得。你可以以最快速度找到一个可倾诉的对象,甚至可以一个聊不顺心换下一个。在这里,沟通的成本是非常小的。接受你苦水的,不再是一个有个性的人,而是一个冷冰冰的商品。
好啦,一下絮絮叨叨写这么多。自己回溯了下乱七八糟东拼西凑的想法。
总而言之,就是现在工具理性大大加深了每个人的同质性,人被分门别类的划分了不同场景下的功能。好是好在大大提高的效率,比如工作、比如交友。但是也大大削弱了每个人的个性。使得事情和人仿佛不再那么独特,不再具有各自的魅力。或者说,一切走的那么程序化,没有一点浪漫主义色彩。
希望生活能有更多的持续性的,让人有期待,令人心安的事物,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