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一些摘录
今天恰好看到友邻一篇关于自恋者的日记,不由得让我想到自恋型人格障碍。
便动动手指,基于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又检索了其他相关资料。
如今,只想说,尽量远离此类人群吧。
以下为多篇文章的摘录。
当自恋水平超出正常范围,才会成为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一词的历史
自恋一词 在描述一个人过分虚荣心和自我中心的历史上曾有过悠久的历史,早于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现代医学分类。自恋的心理状态以希腊神话人物Narcissus的名字命名,Narcissus是个漂亮的男孩,出生于若虫,他对自己在水池中的倒影情有独钟。起初,水仙不明白他在水池中看到的图像是他自己的反映。当他确实了解了这一事实后,便寄希望于无法企及的形象而死于悲痛,因为他爱上了一个不存在于自己之外的人。
自恋的心理状况的进一步概念发展和完善产生了自恋人格结构这个术语,该词由Otto Friedmann Kernberg于1967年提出;以及自恋型人格障碍一词,该词是1968年由Heinz Kohut提出的。
自恋是我们所有人都有的特质
哈佛医学院讲师克雷格·马尔金(Craig Malkin)是一名具有临床经验的心理学家,他在2015年出版了一本书,《重新思考自恋:感觉自己很特殊不仅有弊,居然也有利》(Rethinking Narcissism: The Bad — and Surprising Good — About Feeling Special)。书中,他试图在某种程度上明确目前对于自恋者的含混定义。
首先,他提出自恋是我们所有人都有的特质。马尔金说,所有类型自恋的核心都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就是倾向于感到自己是特别的、杰出的、唯一的。”而相关的研究者也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就是特别的存在(哪怕是最平凡不过的人也是如此,然而最平凡的也就绝大多数人)。也许这种想法并不实际,但哪怕是自认为有一点点优势,其实也是一件很积极的事,马尔金说:这让我们更敢于想象,更努力去追求,甚至还能更长寿。对于这样的情况,马尔金认为是一种健康的自恋。
不健康的自恋
但马尔金也表示,不健康的自恋指的是一种需求,总是需要感到自己是特殊的。马尔金说,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简称NPD)的人可以“撒谎、窃取、背叛,只要能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他们能做出任何事情,因为他们太着迷于‘自己很特殊’的这种感觉了”。
马尔金认为,自恋特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人都会很熟悉马尔金所谓的“外向型自恋者”,就是那种爱说大话爱吹牛的人。相反地,也有一种内向型的自恋者,他们所理解的特殊感,与其说是一种自身优势,更像是一种受害者的情绪。“有些人可能会因为情绪受到伤害而感到特殊,”马尔金说,“他们会同意如下表述,比如‘我觉得自己喜怒无常与大多数人不同,’或者‘似乎没有谁能理解我的一些困扰。’”(马尔金认为,这一类型的自恋者很大一部分是青少年。)因为这样的自恋者其表现既不明显,也不浮夸,他们也很难被注意到。
与心理变态相似的一点是,自恋也有不同程度之分,而且本质上也并非一种异常的特征。马尔金说,有很多自恋程度高于平均水平的人,也许终其一生都不会被察觉到,而且也会拥有很美满而成功的人生,就像很多文化都会推崇那种要求严苛、进取努力、相互利用的行为,这些都与自恋的人格特征有关。
自恋型人格障碍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心理范畴上的自恋是人格障碍中的一种:自恋型人格障碍(NPD:Narcissist Personality Disorder)。
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的具体症状被描述为:
痴迷于权力、成功、和他人关注,放大自己的成就和才能,永远觉得自己比其他人优秀,很难意识到他人的情绪和感情状态。
DSM-5的鉴定标准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的人的特征是持续的雄心壮志,过度仰慕,对他人不屑一顾,缺乏同情心。 因此,患有NPD的人通常表现出傲慢和扭曲的个人优势感,并试图建立滥用权力和控制他人的能力。 自信(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不同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格特质;因此,NPD的人通常会在不理会任何人的意愿和感觉的情况下,将自己比其他人更看重,并希望被视为优越,而不管其实际状况或成就如何。 在社交上,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表现出脆弱的自我(自我概念),对批评的不宽容和贬低他人的倾向,以证明自己的优越性。
一种自大(幻想或行为上)的、需要他人赞美的且缺乏共情的普遍模式,开始于成年早期并存在于各种背景中,表现为下列至少五项(或更多)症状: 1·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优胜者) 2.幻想拥有无限成功、权力、才华、美貌或理想爱情的先占观念。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4.要求过度的赞美。 5.有一种权利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喜欢利用他人(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别人)。 7.缺乏共情,不愿意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8.常常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妒忌自己。 9.表现出傲慢、高做的行为或态度。
以上述特征作为参照标准,你会发现其实大多数所谓的“自恋”,程度要轻得多。事实上,人群中大约只有1%~3%的人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
“我是对的,我比你强”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自我实现的预言可以归纳为“我是对的,我比你强”,他们一直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活在自己膨胀的世界中。
自恋者对世界会采取两种主要的防御方式:理想化自己和贬低他人。
他们会常规地夸大自己的能力、成就和重要性,常常表现得非常自负;而与之相应的是,他们对其他人要求苛刻,时常贬低或者批评他人。
患有NPD的人会夸大他们的技能和成就,以及与地位很高的人的亲密程度。这种个人优势感可能导致他们垄断对话,或当其他人谈论自己时变得不耐烦和轻蔑。当自恋者受到自我批评或实际批评时,自恋者表现出的愤怒可能与所遭受的批评的性质不成比例。但通常,NPD人员的行动和响应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尽管偶尔会出现人身不安全感,但NPD人自我膨胀的观念基本稳定。
就人们在病理上的自恋而言,NPD的人可以是一个自我吸收的控制狂,可以怪罪别人并且不能容忍矛盾的观点和观点。对他人的情感,心理和心理需求无动于衷;并且对他或她的行为的负面影响无动于衷,同时坚持认为人们将他或她视为理想的人。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自我概念,自恋者使用心理社会策略,例如贬值和贬低,侮辱和责备他人的倾向,通常对人们对自恋者反社会行为的反应充满愤怒和敌意。由于他们脆弱的自我很容易受到批评或挫败,因此,NPD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容易感到羞耻,羞辱和一文不值,或者通过装作谦卑的方式,或在社交上孤立自己,或通过发怒和反抗的回应,或寻求报复。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夸大成分明显体现了膨胀的自我概念和实际自我的融合。心理过程固有的是理想化和贬值的防御机制并否认。
DSM-5指出:“许多非常成功的人表现出可能被认为是自恋的人格特质。只有当这些特质不灵活,适应不良并持续存在,并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或主观困扰时,才构成自恋型人格障碍。” 鉴于与自恋相关的功能高社交性,一些NPD患者可能不会将这种诊断视为对生活的功能损害。尽管过分自信会使NPD的人变得雄心勃勃,但这种思维方式并不一定会导致他们取得专业上的成就和成功,因为他们可能不愿竞争或拒绝冒险,以避免失败或露面。 而且,心理上无法容忍分歧,矛盾和批评,以及对他人的冷漠,使NPD人士难以与他人合作或维持与上级和同事的长期专业关系。
“自恋者”的“恋爱控制”
很多时候,“自恋者”们对待感情的态度更像是在玩一个游戏,他们需要一种对伴侣的控制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Ta们会在潜移默化中采取一些影响伴侣的策略。
- 施恩(Gifting)
给予对方喜欢的小礼物,或给予足够多的关注和赞美,使伴侣感到重要和被爱。并有意或无意地引导伴侣做出符合预期的行为,并以赞美作为某种“奖励”。
- 转移话题(Diversion)
当自恋者发现争论的话题走向了对自己不利的方向,就会刻意改变此刻谈话的主题,让话题走向另一个方向。
- 三角关系(Triangulation)
他们会引入另一个事件以外的人,增强自己对另一半的影响。“你看,并不是我一个人这么想。”或者,“你看,你父母也这么说。”
除了自恋者自己的一些特质,一个人会爱上自恋者也和其自身的性格特点、过往经验有关。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 F. 马斯特森的研究得出:当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认为另一半不能给自己带来满足优越感的价值时,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对方。
冥王星上的Ta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的2024灵魂拷问(不完全版) (9人喜欢)
- 随手拍张照就能赚钱,还有这种好事?! (3人喜欢)
- 花莲的海,是一望无际的蓝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