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是用来告别的——《永远的莫扎特》观影笔记
◎拍摄电影的导演,声画分离,36个演员的选角现场在声音中呈现
◎过剩的现代人没有热情没有同情心没有爱
◎戏剧与电影的筹备是交叉的,通过声画的错位
◎贫穷人不该对现代抱有希望
◎剧本的筹备和电影的选角(交叉)
◎时代已经不同了,老导演还是固执己见
◎卡米拉和詹洛姆要去萨拉热窝去排那部戏剧
◎她们在书店选择要改编的电影《爱不可儿戏》
◎马德里特的教堂已经不用蜡烛了,用电灯
◎王的早餐,公爵的午餐,穷人的晚餐
◎去萨拉热窝拍戏是自杀,自杀是唯一的真理哲学性命题,反抗的人类是第一页
◎因为对对方的电影和戏剧互看不顺眼(一个觉得导演的剧本过时,一个觉得去战地排戏是自杀),又对世界政治局势感到愤怒,一家人不欢而散。海浪声变成了飞机的枪炮声。
◎女佣只想出发,缓慢的空虚时刻,存在的悲伤和灵魂深处的思考,只有我在苦恼,与感觉共存。除我以外的东西,我不能控制
◎导演和卡米拉在两个空间,但声音在进行对话,最后导演走向卡米拉,二人和解(这个倒是在《狂人皮埃罗》中就有的形式)
◎为了自由,梦想被抑制,梦想被否定(苦闷)
◎下一个戏剧排练场景的声音插入上一个场景
◎(他们在去萨拉热窝的路上)生死就是一条线,过去了就是地狱无法返回,也许这是一种心灵的释放,杀吧,杀吧。死在书上是件很美的事,但现实中不同。
◎人类比自己想象地更不幸
◎导演和女仆在火边对谈:我为何存在?宇宙以前也像你这样年轻,天空满是光辉,宇宙老去,天空逐渐遥远,星星也在倾听,失去的东西渐渐看不见了(非常唯美的一段)
◎他们继续向萨拉热窝进发,剧本在不断创作
◎权力(国防大臣)和战争(屠杀照片)不时地插入到创作过程中形成干扰
◎第一幕:知识的自身和战争
第二幕:自己以外的知性与战争
……
第四幕:知识性的行动与战争
第五幕:知性的败北(人性、理性在战争中死亡)
◎导演最终离开了他们(双线分离)
◎“大臣”不断地扰乱创作的过程
◎资本、极权、战争都曾经打断艺术创作
◎编剧在和导演控诉战争:战争饿死孩子,杀死孩子是罪过,没有人值得夸赞,过多的憎恨与仇恨(战争的飞机在盘旋,声音)
◎去萨拉热窝的三人被军队俘虏、最后死亡
◎这段又是声画的分离和拼贴,在红十字会和军队交谈时,音轨中是俘虏被虐待的痛苦声音、枪声。谈判结束,尸体已经掩埋
◎时空顺序被打乱,三人遭受的虐待以插叙的方式呈现。战争场景过于儿戏
◎导演在对场景进行挑剔、选角进行挑剔
◎在电影中这是无助悲伤的时刻,有无限可能,根本就是放弃的痕迹
◎电影的创作中所有的代表资本的不是黑手党,就是愚蠢的老板,而且老是出现在赌场。赌场这一段中把电影制作中的争论全都用声音的非连续性剪辑拼贴来呈现。
◎片场考察时出现了大量的尸体,就像《德国九零》丢弃在城市废墟街道上的尸体一样,成为艺术家表达的道具。
◎知道了生,才能从表像的影子中抚慰亡灵。
◎演技可以代替语言,没有语言存在,语言没有血
◎什么是宿命?他不会说的
◎导演没有剧本,即兴的表演拍摄(戈达尔展示他片场的日常状态),没来由地让演员说60几遍台词。
◎不在光的照耀下,壮丽的饱和
◎红裙的演员崩溃后跑向海边,导演转动摄影机,一切至臻完美
◎老师说过要无限思考。如何无限思考?我想宇宙的设定是:宇宙的他们还有宇宙,他们还在宇宙中,那就是以前,就不曾结束。老师说为什么?结束就是假定的话,那还留下什么?
◎“结束之后是什么也没留下”
◎电影总算拍摄完成,可以换钱了
◎观众:是黑白电影吗?我讨厌艺术电影!也什么是宿命?(因为战争死了很多人,导演答)有乳房吗?风景挺美的。(又是音轨的拼贴)
◎所有观众都走了(制片:回来,改变一下顺序好吗,重新剪辑一下)
◎《宿命的波德莱尔》舞曲的海报被替代
◎莫扎特终于出现,用来告别
© 本文版权归 Jim's Be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