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难于把握的权变
来书云:“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所谓‘良知良能,愚夫愚妇可与及者①’。至于节目时变之详,毫厘千里之缪,必待学而后知。今语孝于温凊定省,孰不知之?至于舜之不告而娶②,武之不葬而兴师③,养志、养口④,小杖、大杖⑤,割股⑥、庐墓⑦等事,处常处变,过与不及之间,必须讨论是非,以为制事之本,然后心体无蔽,临事无失。”
①《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费,广大;隐,精微。
②舜之不告而娶:语出《孟子·万章上》,原文“万章问曰:‘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对怼父母,是以不告也。”舜在没有告知父亲瞽叟的情况下娶了尧的第二个女儿为妻。孟子认为,舜的“不告而娶”是权变之下孝的体现。
③武之不葬而兴师:指周武王未葬其父周文王,就兴兵讨伐殷纣王。《史记·伯夷列传》卷六十一。
①养志、养口:语出《孟子·离娄上》,原文“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徹,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徹,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曾元,曾参之子,曾皙之孙。意思是曾子侍奉曾皙时,除了酒肉的奉养之外,同时很注重曾皙的精神感受。曾元侍奉曾子的时候,酒肉的奉养做得很好,但对曾子的精神感受比较忽略。在孟子认为,做孝子应当做到像曾子一样,尽孝不仅仅要关注物质供给,还要注重精神世界的感受。
②小仗、大仗:《孔子家语·六本》,原文“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仗以击其背。曾子仆地。久之,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曰;‘舜之事瞽叟,小仗则待过,大仗则逃走,姑瞽叟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不孝孰大焉?”意思是曾子在瓜地锄草时,锄掉了瓜苗。其父大怒,用大杖将其打昏在地。曾子醒来后,先向父亲请安,又回到屋里弹琴,告知父亲自己安然无恙。孔子知道后很生气,教育曾子应当像舜那样侍奉父亲,父亲用小杖打时则坦然承受,用大杖打时则逃跑,以免使自己受伤,使父亲背负不义之名。
③二十四孝中的割股疗亲典故,指孝子割舍自己腿上的肉来治疗父母的疾病。
④庐墓:古时,父母亡故之后,孝子应在墓旁搭建草棚,守孝三年,以表达对父母的追思怀念之情。
顾东桥先生来信说,“道”的大方向是容易明白的,也就是《中庸》说的“良知良能,愚夫愚妇可与及者”,这句话的原文是“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意思是说,“道”是广大而精微的,就算是愚夫愚妇也是可以知道“道”的;但“道”的高深境界一端,即便是圣人也是无法企及的。这里理解起来,会有些抽象,打个比方来说明一下。譬如你对你的左手是否足够了解呢?显然都会说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左手,这个程度就是愚夫愚妇了解的“道”。如果现在问你“你左手的中指和食指哪个长一些”,很多人都是要看一下才能回答的。如果给你一张纸一支笔,让你把左手中指的指纹画出来,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顾东桥接着说,你说的“良知良能”,连愚夫愚妇都知道,问题是光知道是没用的,要清楚具体执行的行动步骤,以及依据时机变化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才有实际意义。没有个具体的东西来参考,不同的人做起来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先仔细学习一下具体执行步骤和应对策略怎么可能做好呢?
你举得例子,譬如要使父母冬暖夏凉、早晚请安等礼数,谁不明白?这么讲,线条就太粗了,是个人都知道,就如同问一个人知不知道自己有手一样,这个讲法对应对实际情况,毫无参考价值。但万事都有特例,比如按照一般的孝的基本规则,娶媳妇这样的大事,一定是要先禀报父母的,对自己父母招呼都不打一个,就把婚事办了,显然是不符合孝道的。但舜不禀告父母就娶亲了,这究竟该算孝还是不孝呢?
对于儿子来说,父母去世是头等大事,周武王没有安葬父亲,就出兵讨伐商纣,把讨伐的事情放在安葬的前面,算不算孝道呢?
曾子侍奉曾皙时,除了酒肉的奉养之外,同时很注重曾皙的精神感受。曾元侍奉曾子的时候,酒肉的奉养做得很好,但对曾子的精神感受比较忽略。在孟子认为,做孝子应当做到像曾子一样,尽孝不仅仅要关注物质供给,还要注重精神世界的感受。
曾子在瓜地锄草时,锄掉了瓜苗。其父大怒,用大杖将其打昏在地。曾子醒来后,先向父亲请安,又回到屋里弹琴,告知父亲自己安然无恙。孔子知道后很生气,教育曾子应当像舜那样侍奉父亲,父亲用小杖打时则坦然承受,用大杖打时则逃跑,以免使自己受伤,使父亲背负不义之名。
还有割自己腿上的肉给父母治疗身体;父母去世需要孝子在墓旁搭建草棚,守孝三年,以表达对父母的追思怀念之情。
入世面对的事情种种,有的要持守常规,有的要适当变通,这其中的过与不及,尺度的把握,必须要有个是非对错的标准,以参照行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体不被蒙蔽,临事没有过失。
顾东桥先生举出的典故都是关于孝道的,同样是尽孝,也是有分别的,孝亲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置父母于不义,不要让亲人为你蒙羞,这是需要权变的。很多讲国学的人,自己就是半桶水,把人教的冥顽不灵,把孝道讲成了盲从愚孝,着实误人不浅。殊不知盲从愚孝本身就是置父母于不义,显然是不孝的。心学是入世治世应对人情事变的智慧之学,不是把人教成只会非黑即白,脸谱化看世界的单细胞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