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交通图考》天宝荔枝道阅读笔记
一、背景介绍
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为使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特使人从南方快马加鞭,接力传送荔枝至西安。根据严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篇中所考,该荔枝的产地应为重庆涪陵,而非岭南闽中等著名的荔枝产地。严先生赞成涪陵说的主要理由为:荔枝对保鲜度的要求极高,“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即使以唐代最高运输速度(每天七百里)来算,能够在三日左右运输到长安的荔枝产地,只有重庆涪陵一个。
按此说,唐代的荔枝道应为从长安入巴蜀的诸道之一。在唐代,由长安入巴蜀的道路由两截构成:第一截由西安至汉中一带,第二截由汉中一带入巴蜀。具体而言,荔枝道属于第二截,南起涪州,经通州宣汉(今万源一带),北越巴山,抵达终点西乡。对于唐朝的荔枝运输而言,这只是走完了第二截路,此后,荔枝还需要完成“第一截”路,即由子午道而入西安。
二、实地调查的意义
1. 确定荔枝道与“忠、万、开”大道汇合前的具体位置
我们可以基本确定,荔枝道的起点为重庆市涪州,终点为陕西市西乡县。根据《唐代交通图考》考据《元和志》《寰宇记》,唐代从涪州至西乡的路线大致如下:南起涪州治所涪陵,取蜀江水路至忠州临江县(今忠县)、万州南浦县(今万县)、开州盛山县(今开县)、通州宣汉县(今万源西南至宣汉间),越巴山山脉,最终抵达洋州西乡县(今县南),全长约八百四十里。
上述道路可简称为“忠、万、开大道”。然而,涪州荔枝的最佳产地在乐温县,州治所涪陵县没有产荔枝的记录。乐温县在涪陵县西北方向,距离涪陵一百一十里。乐温县比涪陵县离西安近,如果要把荔枝先从乐温县运到州治所涪陵县,再从“忠、万、开大道”北上,则是绕了远路。而且还要取蜀江水路,则更非人力所能控制。
因此严耕望先生认为,荔枝应当是从乐温产地循溶溪河(今龙溪河)北上,经垫江县、梁山县,宣汉县,与“忠、万、开”大道汇合北上,送至西安。本次拟考查的即为荔枝道与大道汇合前的具体路程,笔者希望通过考查旧道上遗迹,确定此说是否成立。
2. 开发龙溪河旅游资源,带动经济发展
如今的龙溪河一带已设立了“龙溪河风景区”,如果能确定荔枝古道确实如严耕望先生所言,在与大道汇合前的主要路径为沿龙溪河河谷北上,则有利于该景区进一步开发荔枝古道旅游资源,带动经济发展。
3. 考查荔枝种植园能否发展
重庆涪州曾经以荔枝闻名,然而时至今日,荔枝产地的美名已经让位给了广东与福建。据查阅资料得知,相比于现在,隋唐正好处于一个气候暖期,重庆长江沿线地区的气候普遍比现在更加湿热,更适合种荔枝。只是到了北宋末、南宋初,由于气候变化,盆地大部地区平均温度降低了2℃左右,这才导致原来在重庆大面积生长的荔枝因温度过低而消失。
根据近期新闻,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通过大力发展荔枝种植经济,助力脱贫攻坚。那么,在气候再次发生变化的今天,重庆涪州是否有可能在乐温县旧址上再次种上荔枝,恢复旧时盛况呢?如有余力,本次调查希望能考查涪县如今荔枝园的分布,观察如今乐温旧址的气候条件是否合适种荔枝。
三、具体行程计划
本次考查拟从陕西汉中出发,循210国道南下重庆,沿途大略考查宣汉、大巴山、开县、万县等地。到达涪陵后,从涪陵出发至唐代乐温县旧址,在今万顺场、葛兰场地区,再沿龙溪河谷北上,游览龙溪河风景区,并考查龙溪河风景区设置。此后重点循垫江县、梁山县游览,考查梁山“高都驿站”旧址(宋朝传说梁山高都驿站为贵妃荔枝道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