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爱社交,却爱社交工具。
近期,在豆瓣上的兴起的社恐话题得到关注,似乎一瞬间人们都意识到自己原来是个社恐青年,即不喜欢与亲人与熟人保持关系。年轻人真的不爱社交了吗? 有的人问,“他们不进行社交,他们干什么呢?”社恐的人也似乎一大堆理由,意思是我将拥有自己的世界,无人打扰。真的吗?我大概能想象到他们会看书、看展、看电影、旅行、打单机游戏以及网络社交这些活动。 我只想谈谈那些讨厌社交又进行网络社交的年轻人。网络世界的社会看起来很美好,无所顾忌,但不可忽视的是,在一些标称身体/灵魂的软件上进行交流就不是社交吗?他们在网络上交往的人是一群鬼嘛…或许有人说,我不是不喜欢社交,我只是不想交到自己不喜欢的人,而网络可以让我交往想同爱好的人。哦?我想,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应该会知道,人性的复杂不会在网络上消失吧…那些因为标签就在一起的人,深入交流后如果真的变成知己了,姑娘/兄弟,你要小心啊,我怕你会被骗啊。 我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自动疏离传统的社会关系,确实,现实的人际关系着实让人太累了…无论是压力、金钱、还是道德绑架,网络社交似乎给我们提供一个桃花源似的出口,“玩手机他不香吗?” 成为青年人的佛系的话语。 可这件事不是简单的不社交的问题,是人性的自我矛盾问题,即“表达”与“不表达”的问题,是的,年轻人表面上讨厌社交,却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我自己不喜欢社交。”,我暂且可以理解他们是 反抗 or 自我言说 ,但是,如果真的不喜社交,日记本不可以吗?本质还是青年人的“双标”,即我不可以接受别人说话,但我自己要说,毕竟,没有人会幻想对空气说话吧(如果真这样想,我这篇文也救不好您~),我们发一些心情、言论本质上还是希望有一个受众看/听到的,这就和讨厌社交的标签自相矛盾了吧…… 一个人真的可以生活吗?本质是当下聪明的年轻人认知到“人类的悲喜并不相同。”不再想和“三季人”说话,他们认为“夏虫不可以语冰。”没有人会了解自己,人生是他妈孤独的旅行。可是,这和社交有什么关系呢?从来就没有说社交可以让你交到知己,大家都只是应酬而已,你抱有高期待,本质是你真的不理解社交的意义。正常的境界应该是“大隐隐于市”,即不是拒绝一切社交,而是我参与社交的世界,也享受一个人的孤独。问题的关键在于,年轻人欲想在社交上倾诉自己的“所思所想”,以为会有共鸣,没有回应以后,便叹知音难求,兄弟/姑娘,你来错地方了。 我一直想做这么一个主题视频,“我一直玩手机,却没朋友;我一直没朋友,所以玩手机。”我希望我的镜头中出现这个孩子可以一直不说话,但我忽略了,这个孩子在受到别人帮助时,还是说了一句“谢谢。”马哲早就告诉我们: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应当珍惜身边每一个亲人与熟人,因为他们的失去代表着你人生的某一部分也正在逝去。同时,现在时代,也请你认清,如果你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人物,你的存在价值很大一部分是你的关系价值。 我并不是一味鼓吹“融入社会”的人,只能说,当代的“人际关系模式”更适应现在的社会,现在年轻人的社恐选择是一种“逆潮流”。(不可否认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下降,毕竟年轻人的选择代表这个社会未来的方向)但,人要适应社会,这就是我想表达的关于社会关系的“存在即合理”,即存在,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虽然它不一定正确。我只是不希望年轻人沉溺“社恐”标签,不再走出来,简单的做到人际关系的断舍离。毕竟,这又涉及到一个“知行合一”的问题,你的知与行是相互影响的,青年人如果继续在社交媒体上说自己不喜欢社交,只会让自己活的更加矛盾,更加难以说服自己。其实,不光是“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的问题,也是人际关系的存在认知问题,那些看到人际关系全是魔鬼的朋友,只看到魔鬼会不会也是自己的问题? 在德布雷《媒介学引论》中说到,“人与人的关系构成文化史,人与物的关系构成技术史。”今天,人过度依附技术(社交媒体),人逐渐适应与物的关系而忽略与人的关系,只能说明人的独立性在下降。 我不知道青年人在害怕什么,怕被嘲笑?被误会?要知道即使是陶渊明,虽然写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是他的饭,是他亲戚送的。魏晋时期,尚不能达到遗世独立。我们应该明白,逃脱人际关系,并不能让我们享受自己,那只是逃避现实的借口,我们也听过,“终南捷径”这个词语,古人的出世尚且是为了更好的入世,是用更高的入世智慧成就人道。今天的我们应该明白,终南山下没有活死人墓,都是别墅。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我们心里有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然后,入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