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杀妻骗保案被告改判死刑

4月27日消息,“泰国杀妻骗保案被告改判死刑”登上微博热搜榜。媒体从泰国杀妻骗保案被害人代理律师章红媛处获悉,该案被告张某凡已被改判死刑。2018年,天津男子张某凡带着妻子小洁和20个月大的女儿一起去泰国普吉岛游玩,后为骗取巨额保险将妻子小洁杀害。2019年12月24日,被告张某凡被判无期徒刑。

对此,有网友表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还有网友称“正义总算来临”。


改判死刑的4点原因......
01
首先,针对被告所强调的“并非故意杀死妻子”,泰国中院法官认为,酒店工作人员证明,被告声称受害人溺死的泳池只有1.3-1.4米深,受害人完全可以在泳池中站立,而且受害人家属证明受害人从小就会游泳。
因此,法官判定受害人很难死于泳池。
02
第二,针对被告在初级法院辩护自己“激情杀人”的观点,法官认为,被告承认自己从受害人背后卡住受害人脖子,多次把受害人的头按在水里,最后一次按在水里长达3分钟左右。
等受害人昏迷了,被告回到房间,任由受害人淹在泳池20多分钟后,才把受害人拖出来放在泳池边。
法官判定,被告与受害人之间没有发生激烈争吵,受害人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被害死的,不存在激情杀人的事实。
03
第三,针对被告辩护的“没有想杀害妻子骗取保险”的观点,法官认为,被告在出事前不久,短时间内连续多次购买大额人寿保险,总金额高达20,490,000元人民币,受益人都是被告自己,受害人父母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每年保费高达202,902元人民币,远远超出被告和受害人的总收入,这是违背常理的。
被告还伪造收入证明和受害人签名骗取保险,因此法官判定被告杀害妻子目的是为了骗取巨额保险金。
04
第四,针对被告在初级法院否认汇款给网红30万的观点,法官根据事实判定,被告对妻子不忠,开销远远超过收入,所以有计划地杀死妻子,图谋巨额保险金。
基于这4点原因,泰国中院认定被告是有预谋、有计划地蓄意杀害他人,判决被告死刑。
给保险业哪些启示?
这起金额巨大、震惊全国的骗保案无疑给整个保险业敲响了警钟。
对道德风险的防范,一直是保险业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就像此次的“杀妻骗保案”,属于经过周密筹划且作案人心理素质较高,若非案情重大引发媒体关注和国家公权力的介入,仅凭保险公司一己之力难以认定。
而且,保险公司在调查时往往受到审核时间、人力成本、专业水平以及职业范围的限制,如果过于严格,也可能因“惜赔、拖赔、拒赔”引发保险消费投诉或被告上法庭。
因此,保险公司既要依法正常履行保险合同中约定的义务,又要注意预防、甄别潜在的道德风险,防止保险成为不法分子的工具,对他人和社会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如何加强对道德风险的预防和管控
01
一是要加强保险合同订立前的背景调查。
对普通家庭和个人而言,保险费用的支出一般不会超过家庭年收入的10%。
建议在保险合同订立前,保险人对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家庭及个人债务情况、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心理状态进行初步的背景调查和评估。
对于明显超出投保人及其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投保行为,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以避免潜在道德风险的产生。
02
二是规范保险销售行为,减少程序瑕疵。
近年来与道德风险有关的案例中,相当一部分在保险销售阶段存在程序性瑕疵。
如上述“杀妻骗保”案,法院认定,十几份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签名均与死者本人字体明显不同,且一眼就能认出。
在实践中,保险合同“代签名”现象确实存在。
保险销售过程中,一旦出现“代签名”“未如实告知”等程序性瑕疵,将会大大增加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
03
三是构建反保险欺诈的业内信息共享机制。
保险业是专门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的不确定性,客观上需要具有竞争关系的保险公司之间通力合作,在不侵犯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建立共享反保险欺诈信息系统,提升行业整体反保险欺诈的工作效率。
事实上,近些年在监管部门的领导下,保险业在构建统一数据平台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未来,随着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在保险行业的普及和应用,行业信息的互联互通建设和数据共享有望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地防范保险欺诈,甚至从源头遏制风险的发生。
04
四是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尤其是背景调查和素质培养。
据悉,泰国杀妻骗保案的嫌疑人有过保险业从业经历,曾在长期无业的情况下进入保险公司任职。
保险公司应注重稳定人员,加强培训,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相信未来在监管的引领和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保险终会回归保障初衷,行业必将迎来纯净的天空。
部分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