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礼在君臣关系中的使用。孔子生活的时代,鲁国君弱臣强。鲁定公作为鲁国国君,不甘心受制于权臣,故向孔子请教驭臣之道。可见,鲁定公关心的是如何驾驭大臣,如何让大臣为自己做事,不是关心他周围的人怎样按照礼制来侍奉他。这里的臣,指的应是大臣,与前一句中“事君尽礼”的人不一样。这里的“事君”与前一句中的“事君”也不一样,前一句的“事君”既包括侍奉,也包括为君做事,本句的“事君”指的是为君做事,侍奉国君不是大臣的事情。鲁定公问孔子,国君应当怎样使用大臣,大臣应当怎样为国君做事?孔子回答说,国君应当按照礼制的要求来使用大臣,不要违反礼制随意使用大臣,大臣要忠于国君的重托,尽心尽力为国君做事。需要说明的是,有人将“君使臣以礼”译为国君尊敬臣,按照礼节对待臣。笔者以为,使用大臣不是接待大臣,接待时按照礼节,使用怎样按照礼节?应当是按照礼制。礼制包括礼节,礼节只是礼制的一部分。今天,已经没有了君主,孔子的话可以用来指导上下级关系。
孔子与鲁定公的对话可以详解为:鲁定公问孔子:“上司应当如何使用下属?下属应当如何为上司做事?”孔子回答说:“这两个问题很大,我只能讲基本原则。上司使用下属,首先要以礼貌对待下属,让下属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从而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其次,使用下属要以法律制度的规定为界限,不能违反法律制度的规定任意使用;再次,不要让下属做违反法律规定的事情。下属为上司做事,首先要尊敬上司,让上司感觉到自己是领导,有权威;其次,要忠于上司的安排,像忠于朋友的重托一样,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再次,做事要有分寸,不能做违反法律规定的事情。”
从对话中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孔子具有朴素的法治思想。什么意思呢?前文(学而第一篇第十二章)已经说过,孔子时代的礼指的是法律制度、礼节仪式、礼貌等,不是单纯指礼节仪式。孔子的话转换为今天的语言就是,国君应当依照法律制度、礼节仪式的要求来使用大臣。也就是说,国君并不能任意使用大臣,让大臣干这干那,尤其是不能让大臣干违反法律与礼节的事情。国君的权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规矩的。国君依照法律来行使权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依法治国,就是法治的一部分。孔子在那个时代就有这种法治思想,实为不易。
【笔者译】鲁定公问道:“国君应当如何使用大臣?大臣应该如何事奉国君?”孔子说:“国君使用大臣,要符合礼;大臣事奉国君,要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