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三日行记:一点碎片化感想
旅行结束后写感悟和途中感想应该说还是很不一样的,再加上文字传达感受的有限性,似乎写下的总是难以接近真实,但还是好好整理一下心绪,指不定有意外收获,也算是画一个最终的句点。
这次出行并没有做仔细的攻略,只是确定好要去两三个地方:黄鹤楼,木兰草原(花博汇取消了,因为预计只呆三天)。不低估生活的意外性,这种想法让我在很多事情上都丧失了做计划的兴趣。
因为出行前在阅读陈嘉映的《走出唯一真理观》,整个出行几乎有意无意都受这本书潜意识思考的影响,可以说在几天的思考里都比过去半个月的思考和感受都要多。
通常在火车、公交等工具上出行时,我的思维也会变得比平常更活跃,甚至更加天马行空。偶尔看到火车旁的铁轨骨架,不断滑过的窗外风景,绿色的山峦,开始发芽的稻田,清一色的池塘,奇奇怪怪的建筑及其涂鸦,我想起了《死亡诗社》里提到的以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一种奇特的感觉升起究竟是因为平时鲜见还是因在火车里窥视的缘故呢?我不得而知。
我会偶尔留意火车的人群,想起《Before Sunrise》里Jesse和Celine美丽的邂逅,这其中蕴含多少勇气与信任,或许还有那样一种文化生态。正好读到陈老师谈到宗教定义,“中国没有全民族建制的宗教”,身上活着中国特有的文化,生长出来的也将是哲学的中国方式。是不是说,我们也有着自己独有方式下的浪漫呢,我们该为此感到庆幸呢,还是感到遗憾呢?
来武汉的三天正好都是万里无云的好天气,甚至一度让我以为武汉晴天都是这种给人纯净、明朗与透彻的感觉。到达武汉后,先是吃饭,简单闲逛,看导航,定好房间,休整一会,坐车去黄鹤楼看夜景,走路去长江大桥。值得一提的是,几天里老是有人向我问路,还有阿姨问我小黄车的app之类的事,好像我是本地人似的,不过武汉话感觉并不难听懂,每次前半部分都很清晰,后半部分就听不懂了,有点奇怪。



在长江大桥上吹风真的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加上眼前绚丽的建筑和图景,广阔的长江,不息的人群,如果广播还是最爱的轻音乐的话,一切都会显得那么完美。我那时想起以前写的小诗的最后两句“你是否曾跃入那令人窒息的狂喜,再也没有回头的恐惧”。不难想象,人在这样壮丽华美的景色和氛围之下,是很容易感到自己的渺小的,感受到自己与外在的差距,甚至暂时隔绝俗世的想法,变得真诚,变得谦卑,变得容易情绪和感叹。我不断观察来往的人群,似乎每个人的脸上都会增加一点激情,我指的是不管喜怒哀乐异或面无表情,都比平时更加明显或者说程度上的提高。我看到一个小男孩将头靠在手臂上,压在桥上,盯着远处五光十色的建筑发呆,我也盯着他发呆,显然我们和大家都在想着不同的事情,这些千百万的想法时刻都在发生,但即使在这样一个共同的氛围下的人群甚至情侣,我们的感受和想法终究是自己的,似乎永远不能让他人理解和体味。我想起里尔克那句“谁此刻孤独,谁就永远孤独”的话来。我还想到底下的黄土,想到辉煌建筑文明的一砖一瓦,大桥的每一个设计,所有呈现眼前的景色倾注了多少人平凡人的汗水,这里可以展开太多,那些东西向我涌来,我自觉承受不起,无非一时感触,走走停停,不断在风中凌乱,止了思绪,还归琐屑与平凡之中。


关于朝圣 五一加上好天气,拥堵可以用“朝圣”来形容,去黄鹤楼是人流的“朝圣”,去木兰草原是车流的“朝圣”。但是黄鹤楼却并没有给我太多的感触,人太多了,大家好像都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就是登顶瞧瞧看看,但是这个目的,似乎成为了每个人的标配。我会偶尔去触摸那些建筑,去感受那种历史与久远,但实在不深。人群拥堵不堪,像人给牛画了圈子一样朝一个方向走,大家都有一个基本的简单欲念,在一个框架之下,人容易被这种潮流给裹挟,很难再跳出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受到影响。在国家中,有制度框架,在学术中,有评估体系,在社会生活中,有道德规范等等,并没有不好,只是闻到了一些“宿命论”的味道,个人的呼喊实在有限,甚至太有限了。
关于音乐 音乐一直对我来说很重要,非常重要。不仅在于生理感官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我甚而觉得音乐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人。去武汉大学的路上,因为堵车得走三公里去木兰草原的路上,在电车里,临时在二号线上不顾返程时间去华科的决定,夜里关闭灯光凝视眼前黑暗的时刻,白天再临长江大桥玩味时,有很多察觉自己退缩的想法时,音乐一直都伴随着我,给了我些许勇气,给了我想象的空间,给了我坚定,给了我种种感受的深刻。它通常是这样:让我通过它得以记忆图景,让我得以理解以往不能理解的那种激情和撼动,让我想要呐喊,让我想要抵抗庸俗沉闷的日常生活,让我叩问自己的灵魂,让我想要逐梦,让我变得复杂和深邃,让我沉浸于万物燃烧的热烈之中……这不是夸张,我甚至觉得这些语词根本不能描摹那些精神状态,只有对于某些适合自己的音乐炽热深沉的爱,只有体味过一些真挚坚定的激情,只有对于生活有着深深的体味才能感受到那种强烈……
我脑海里不断重复那些那些绝美的音调和语词:
Don't you fold?(你退缩了吗?)
All the years dreams can buy(多年来的梦想还可以实现)——《The fold》

多想在草原里呐喊本叔的《Welcome home》:

还有些最爱的纯音使得我能够在那些陌生的嘈杂之地得以超脱,能够沉入到自己的一片音乐、忧郁和对于那些个作者的激情深刻理解所组成的奇幻空间,我想诗歌的缪斯攫住了我,我自愿成为音乐的傀儡,感到一股巨大的清晰,感到力量,感到无所畏惧,感到短暂的无欲无求,甚至好像可以放下一切……在草原的夜晚,关闭手机,留存最后一点电量,不自觉在帐篷里轻唱起杰伦的《彩虹》和陈奕迅的《红玫瑰》,第二天归途,趁最后返程前在网咖充电,把耳机音量开到很大,一遍又一遍的单曲《彩虹》和《红玫瑰》(一直用网易,还用酷狗的唯一原因就是单曲买了《彩虹》这首音乐)。

这倒不是因为我的很多感情寄托在这些音乐里,而是感觉到它们真的很优美,出于一种理解,出于对真情的渴望,出于一时的感觉吧。
关于草原 草原一开始是我最想去的地方,现在却没有那么多的感触。不是因为它让我失望,而是我无法描述,那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它自然的让你感受到自然最纯真的快乐,最高贵的美,是一种只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的巨大的舒适,很纯粹,任何人都无法抗拒。









草原的夜晚还有烟花,非常美,可惜因为得维持手机电量,关了机,没有拍照。
至于第二天清晨离开时的狼藉也不必说了,人们在有些公共生活空间中的表现似乎很难让人意外,大概是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自由吧。

一点总结 在武汉的三天,天气都非常好,每一次出行也并非一帆风顺。更多的感受还是精神和情绪上的,深度思考并不多,我开始慢慢喜欢上这种把自己抛入一个陌生城市的感觉,这时候才能对自己的处境、对自己的追求和缺点(弱势)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与定位,才能培养一颗对身边人的关切与注视的敏感的心,才能体会到一些稀松平常的基本概念或许有更加深刻的含义。在陌生城市里,你不得不与人交流,你不交流也会有人找上你。你会发现现代生活只是生存或许很简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但有品质的生活从来都不容易。你会发现自由并不只是能够做想做的事,无拘无束,自由还意味着恐惧,意味着面对未知的手足无措。你会发现在真正的实践里,距离柏拉图、萨特和柏林的令你憧憬的自由概念无限遥远。你会发现人群川流不息,世界是不会停下的运转机器,个人不值一提,我们因为一些共同的理念走到今天,我们彼此也可以充满了冷漠与不信任。你会发现,再好的城市,优美与浪漫总是和无序与肮脏并存,因为彼此的存在确认了彼此的意义。你会发现,在现代生活,不确定性逐渐加剧,信息的汪流裹挟着每一个人,我们的感受也越来越贫瘠,容易去追求一种容易的生活和世俗的价值,阅读不仅是一种丰富,更是一种抵抗。还会发现,原来佩索阿所提到的旅行的幻灭感,确实存在。
在武汉的三天,有很多美好的碎片图景,有那个趴在长江大桥上凝视远方发呆的小男孩,有带给人无限感触的长江风景

有纯净、清新又治愈的武大一角

有立即抓住人眼球的独特建筑

有自然安静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色


还有几次与司机逐渐熟络的交流,帐篷里一位母亲对子女耐心的关切与说教,无所不在的人群与车流,小摊贩上挥洒着汗水的劳动者,勤恳热心的志愿者们……所有这些组成一个城市独特的风景,这里面的厚度和蕴含,非常人一朝一夕所能彻底体味。我想起《现代性的忧郁》里的一句话:“生活没有意义,我们在一种形成于初级阶段和手段的机制驱迫下四处奔忙,永远不可能把握构成生活报偿的终极与绝对。”却也想着《希望之线》里的一句话:“答案无从寻觅,唯有时光不断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