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山下游延安

沟壑纵横,宝塔矗立,窑洞成排……一张流传甚广的宝塔山老照片,形成我多年来对延安的直观印象,竟无知地以为,这处革命圣地依旧“处处是荒山”。
然而一下高速,我就被城市里满眼的葱郁震撼了。
山多路窄,又遇节日,有些路段水泄不通。可这恰好给我时间,慢慢欣赏起沿途风景。
公路两侧的行道树枝繁叶茂,像在为车辆和行人撑伞遮阳。抵达的那个下午,烈日高照,酷似盛夏,一路上连成片的阴凉缓解了燥热。
眼前,公路环绕的一座座大山满是青翠,楼房错落有致铺排于山间,形成独到风景。很难想象这里一度山川草木尽荒凉。
青山环抱,绿水穿城。静静流淌的延河与宝塔山交相辉映,河岸成排的绿树挺拔多姿,在平静的水面形成倒影。
若不是看到宝塔山的一侧有明显的黄土和沟壑,很难想到这是陕北的黄土高原。
漫步中心街、延河路等主要街道,行人熙来攘往、接踵摩肩,说着不同的方言。大小商铺火爆非凡,几乎无异于节假日北京王府井的喧闹。
革命纪念场所是游览延安的重中之重。以凤凰山革命旧址为起点,步行不久,就来能到宝塔山、清凉山、王家坪、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稍远,但若坐出租车,起步价就能抵达。
走到清凉山脚下,依山而建、形似巨轮的延安新闻纪念馆赫然呈现于眼前。这艘巨轮从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的汪洋大海中缓缓驶来,带着坚定信仰、火热初心、扎实苦干的不朽精神,让人心潮澎湃。
延安清凉山,可谓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摇篮。1937年到1947年,清凉山曾是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部门所在地。
走进纪念馆一层,便是新华社发展史概观,展出大量延安时期新华社的珍贵照片和历史文物,其中有领导人反复打磨的“花脸稿”、当年编印的《参考消息》,也有工作人员使用过的手摇发电机、英文打字机,以及他们在严冬工作时穿的毡靴、盖的毯子……
看着这些“文物”和再现当年情景的窑洞、蜡像,想象着前辈们在艰苦条件下采访、写稿、编发的情景,顿感一股无形之力击向心窝。
前辈们怎样看待工作?他们从中追求什么?遇到困难又如何克服?……我试图寻求他们的回答,也搜索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到头来却发现自己精神上的渺小、态度上的犹疑与行动上的低矮。
带着凝重的心情,我走出纪念馆,沿着清凉山的台阶向上爬,抵达一处平台时,就看到两排简陋的窑洞。这里是新华社清凉山旧址。
当年,来自各地的信息每天源源不断地汇总到此,又由这里通过电波发往全国和世界。
如今,新华社迎来九十华诞,并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而不懈努力。
今年还是建党100周年。延安很多街巷的树木上挂起红星,夜晚十分夺目,很有节庆氛围。
特别是宝塔山上的宝塔,映着璀璨的灯光,吸引着游人注目、留影。此时,贺敬之的诗句仿佛在耳边响起: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