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蜻蜓之眼》观后
今天的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徐冰
2021.5.3 at PSA 3楼小剧场 联合策划:实验影像中心(CEF)×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 到场嘉宾:徐冰、翟永明、王小鲁
个人评分:4.5星,我会列入2010s国产片十佳。
影片的特点非常明确,81分钟全部来自公共监视器或用户上传的摄像头画面,没有摄影师,没有布景,没有演员(联系取得了大部分中近景人物的肖像权),但定位不是影像艺术装置,而是剧情长片,确切地说可归类为“爱情”类型。编剧是诗人翟永明,剪辑是贾樟柯御用的马修。对徐冰来说是延续版画和《天书》的声东击西、限定媒材的拼贴式创作,翟永明称之为“采样电影”,我认为对当代电影的启示不亚于桌面电影,尤其在这个视频泛滥的时代,创作一部电影需要的素材范围,变得越来越宽广,尤其是纪实的、私密的、自媒体的真实影像在井喷,我们的观看经验也在随之演变,传统电影如何在这种泛影像时代中应变,变得更奇观、更工业化,还是更亲密、更接地气,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创作者对时代精神的把握。
映后徐冰谈到传统电影、甚至纪录片拍摄时的表演状态,因为人始终能意识到镜头的存在,而在本片中,这种假定性消解了,恰恰因为摄像头的无处不在、司空见惯,人反而呈现出一种非表演的真实状态,你看到他们吃饭、走路、开车,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可能是天崩地裂,也可能是太平如常,但电影将作为日常背景的“监视画面”抽取出来,就像从噪声中提取出远处的音乐,有什么事件会发生,它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爱情故事中的一环(比如突如其来的暴力),大部分时候你看不清他们的脸,但他们代表着蜻蜓与柯凡,这就是本片的奥秘,低清、粗糙、看上去没有联系的画面,调动着你的想象力,让你跟随台本,代入这“普遍中国人”的命运,屏幕上的日期和地点,不断提示你时空的真实性,我们在真实的质料中虚构,编织出与之匹配的寓意。
尽管有所预期,但大银幕观看还是被震到,一是天灾人祸的视觉奇观(更暴力的还没用),二是直播的加入(接续短视频时代)。从制作维度,也呈现出一种自动写作、或被素材倒逼的写作状态,一种去摄影机的、纯粹依靠剪辑的作者性,这和鬼畜、混剪时代是共生的,我想到李一凡《我爱杀马特》中,就用大量工人拍摄的视频素材剪辑成工长流水线图景,它们同样能完成主题需要的叙事,某种程度上视角更内部、表达更有力。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类型化”叙事中的作者性,尤其是翟永明作为女性和诗人的意识,比如整容和监狱成为同一种“躺在床上醒来”,比如(因为得不到监狱画面)用画面和诗句展现的四季轮转,而变性情节,除了让人想到阿莫多瓦的《吾栖之肤》,也显示出女性作为身份对象(“想要成为你”)的主体性。现场王小鲁说是中国人的“原型故事”,红尘来去,如同红楼梦,而我看到的是城镇化过程中,身处打工、整容和种种阶层焦虑中,人如何通过爱情寻求被压抑、被消解的主体性。影片的AI读解画面和近乎科幻的结局,仿佛也预示着“人”的消失。如果说“天网”时代有什么启示,那么蜻蜓之眼,就像贾樟柯在《江湖儿女》结尾呈现的,象征着“观看”的主体从人转变为数据。我们将自己的生活投射为影像,成为它的客体,然后在其中投射我们作为主体的欲望。

© 本文版权归 censored dump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censored dump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年读书小记 (31人喜欢)
- 2024年观影小结 (14人喜欢)
- 历史之坟:鲁迅厦门合影略记 (11人喜欢)
- 透纳在陆家嘴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