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长得跟张飞一样
关于豹子的一点读书笔记
影视剧里的林冲都是一副文弱的儒将形象,他们都忘了林冲的外号“豹子头”,他这外号源于他的相貌,书中第一次写他出场,鲁智深看见的林冲是这样的——“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这八个字在《三国演义》里全封不动的用来形容张飞形象。
也就是说林冲的真实相貌应该是和张飞一样的。

施耐庵把林冲写成这样的相貌,并不是说他鲁莽,相反,豹子在中国文化里的是谨慎、谋略、隐忍的代名词。
古人把豹子叫做“程”,《尸子》里说:“程,中国谓之豹,越人谓之貘。”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他到延州一带,这里还把豹子叫程。
之所以取这么一个名字,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动物有个有章法。
古诗里说““饿狼食不足,饥豹食有馀”便是说豹子豹子这种动物很有谋略,擅做长久之计。
比如有个词叫豹隐,出自《列女传》里陶荅子妻子劝说陶答子的话。
陶答子是个大贪官,聚敛无数,他的妻子就劝说他,便用豹子做了比喻:“我听说南山有一种黑色的豹,可以在连续七天的雾雨天气里而不吃东西,这是什么缘故呢?它打算使自己的毛更光亮柔顺,来成就美丽的花纹,所以能藏匿身形来远离敌害。猪狗贪不择食使得自己肥胖,离被宰杀就不远了。”
陶答子不听妻言,后来果然被杀了。
豹隐后来就成了一个典故,用来形容爱惜名誉,隐居蛰伏。
可见豹子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是一种多么有智慧的动物。

勇猛的外表加上一颗谋略的心,豹子自然就被军事家喜欢了。
《六韬》据说是姜子牙所著的兵书,这里面就有专门的的《豹韬》。
南朝诗人庾信跟随皇帝看练兵,就写诗:“豹略推金縢,龙图揖所长。 ”
豹韬、豹略这在古代是夸奖带兵武将的套话了。
如《新唐书·朱滔传》里,朱滔的:“左右将军曰虎牙、豹略。”
正因为如此,豹子的纹样就被广泛用来装饰。
例如明、清的武官的朝服上就有豹子图画(明代的四品,清代的三品)。
古代皇帝出行,都在要车尾树立带有豹子尾巴的旗帜。
《水经注》里引用《武昌记》的一个故事,说当年孙权打猎,遇见一个老太太,老太太说:“你猎到了什么?”孙权说:”我猎到了一只豹子。“老太太说:”那你为什么不把豹尾竖到车后去呢?“说完,消失不见。
老太太显然是神仙的化身,所谓竖豹尾就是劝他称帝呢。
东晋的沈充造反,他带兵出发,走之前就说:“‘男儿不竖豹尾,终不还也。’”
潜台词就是,我要当皇帝。

这里面做得最绝的是明朝的正德皇帝,他修建了一处豹房。
豹房里不光有豹子,更多的是有美女。
美女与野兽的大戏在这里上演,只不过无论是美女还是野兽,都臣服在明武宗胯下。
有人就怀疑过为什么明武宗会给自己的淫窝取豹房这么一个名字。
因为豹子自古就没有这方面的含义,有人就说这里的豹子不是咱们所说的豹子,而是来自阿拉伯语:巴欧坊 Ba—Fen的谐音。( 1994年3月《北京文物报》上《豹房非豹房之新探讨》 )
因为《明史》上说得很清楚:
“引乐工臧贤、 回回人于永及诸番僧,以秘戏进,请于禁内建豹房、新寺,恣声伎为乐,复诱帝微行。 ”
你看这个豹房的策划人就是番僧等人,而巴欧坊 Ba—Fen翻译成汉语就是技艺学术研究中心。
这个名字就很值得琢磨了。
如果真是这样,也算是对中外文化交流以管窥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