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深 悬崖之上 听后感Ⅱ
悬崖之上真的是词曲编唱混都优秀到无需刻意挖掘就满是令人动容的细节的程度。不过继续记录自己喜欢的细节之前也想写几句作品的整体结构:
个人认为歌词的前四句算是这首歌的引语,或者说一段满怀悲悯的画外音,比较鲜明地将创作者演绎者摆在记录者的视角,但是记录者们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是压抑着万千翻涌的思绪、努力传承历史与信仰的后辈的视角。
接下来的两段主副歌是几乎严丝合缝的对仗关系,是不同年代的情与景的片段。间奏吟唱段由副歌旋律简化精炼而成,在歌曲中就是连接前后两段不同时空的长镜头。
大概也是因为创作整体都是由尽记录者的角度出发,因此一切从极简而克制,尤其是周深的演绎,他没有选择极尽外露的方式歌唱那段岁月,而是把一切情绪都融在歌声细节中浸染听者:
“有信仰的孩子多想家”这一句,虽然昨天就说这一句真的好绝:不但在旋律上引入了和声小调用升5去无限接近主音6,给人一种对这故土有万般眷恋却不得不流离失所无法归巢的伤感,但又把一点点希望藏在和弦最后的上行处理中;而周深的人声在“信仰”一次上的喑哑沉重的处理也极为贴合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坚持信仰的代价;另外就是“多想家”的尾音被周深做了明显的延迟处理,几乎是延迟出接近一个附点音符的效果——那时的想家是涩多于甘的,或许还带着路过青苔碧瓦堆的隐隐作痛,让人不能不想可又不敢多想。这矛盾纠结的痛楚的踟蹰就尽在周深的延迟处理中。
第一段副歌中最先戳到我的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是“别忘记冬夜漫长的北方”的“北”字,在头脑能理性思考之前就对周深这个字的咬字念念不忘。现在想了想,大约是这个字的“收”,开口极小的咬字、带着啜泣的余音般的听感。那时以为无法走过的暗夜终于迎来了终点,那些失去的散落的心爱的人们,只能在幸存者的记忆中永生,不要忘记、不可忘记。但是,每一次记起、每一次怀念,又都会带来无以言表的痛彻心扉。思念是痛的,淡忘也是痛的,所以只敢小心翼翼地饮泣怀念每一个北方。
“她在你离开的村庄,静静地守在墓碑旁”这两句单是旋律就已经用半音的引入戳了我泪点,紧接着“想象明天的人们幸福的模样”这一句,“想象”二字中间的气息其实是有一点点竭力压抑的哽咽感的,可正是这种把传达歌曲意境放在首要位置的隐忍状态才反而更能听出歌者的深情与专业,也才更会不自禁的共情泪目。
而在这一句已经很戳我泪点的情况下,作编曲还安排了基本无缝衔接的吟唱段再次对泪点精准打击。初听吟唱段时就觉得这里仿佛是一段缓缓经过战场的长镜头:
硝烟未散,浸血残旗沉沉地披在烈士们的身上,旷野的风凛冽卷走火药与生命消逝的味道,夕阳一边流走一边吞噬人世间的温度,心有余悸的禽类长鸣着仓惶展翅逃向下一片天空。
而当吟唱段作为连接两段时空的长镜头放在整曲中时,这镜头扫过的便不止是一片或任何一片战场,而是中华民族艰难前行的整段近现代历史,是我们的屈辱与振奋、喑哑与嘶吼、怒火与孤勇、以及献祭于战争的牺牲与代价。
在口琴与人声吟唱配合带来的如此悲壮而震慑的美丽画面中,去分析吟唱段的难点或者去夸周深的气息控制的精准都堪称煞风景了。
吟唱段之后的主副歌也一样细节满满:
“血红的花儿开在屋檐下”:这里虽然旋律与第一段一致,但周深在“屋檐下”这里唱出了更明显的下滑音;而接下来的一个小节中,在此前基本一致匀速稳定的吉他忽然将34弹在了浓缩一拍中,原本就是半音音程,速度再翻倍,就形成了颤音的听感。连着第二句“无忧无虑的孩子”一起,这两句就是全曲最有动态最鲜活的镜头:时过境迁的和平年代,煦日晴空微风中,摇曳的花儿,再也不会被战火催老的孩子们……请别忘记这些静谧的温暖,都来自于悬崖之上随鲜血流失的体温。
“无忧无虑的孩子们陪伴着它”这一句对旋律进行了微调。第一段“勇士的鲜血一遍遍染红了它”本是【27676776 365#3】,旋律是一直有着曲折并且下行收尾;而这一段旋律改动后变成了【27776 776 5(52)23】,旋律的曲折明显减少,更贴合未经战火的孩子们直白无愁的形象,结尾的四度下行音程接一个大二度上行,旋律走向上也带出了有孩子们存在的青春希望。周深在这一句咬字的颗粒感也更强一些,很好地配合了歌词画面,但同时周深又在气息中加强了喟叹,这种叹息般微微颤抖的气声让这一句的音色中流着浓烈的苍老色调,用深沉的底色描摹出在和平年代看来似乎理所应当的欢乐背后的牺牲——
曾经的孩子们早经战火的蹉跎,当他们镜中沉郁的双眼凝视自己苍老的面容时,当他们望着如今不知愁的孩子们微笑时,会不会有一瞬间想象自己与回忆中永远年轻的恋人并肩老去的画面。
最后一段副歌简直就是词曲编唱一起发大招,每一种安排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仿佛长在了我泪点上:
打击器的加入进一步渲染了气氛。我自己格外喜欢这首歌里的鼓组,明明使用的是较轻较缓的鼓点安排,但每一下又都在人心上敲出沉重的回响。整首歌里我最爱的两处打击器的安排:
“她在你离开的村庄”这个小节之后的鼓点上叠了一声有强烈下坠感的下滑音效,前一句是汹涌澎湃的让灵魂都鼓噪的“心上人”,后一句则衔接着周深彷如泣诉的“静静地守在炉火旁”,这个音效的意境在我听来,就是每一个灵魂从天际坠落的模样、是每一位捐躯者从爱人的世界突兀退场的定格、是每一位悼亡者每一次想象爱人牺牲的画面时便短暂停跳的脉搏。
(尤其是“炉火旁”这里有着微弱却鲜明的哽咽感,总觉得周深仿佛录完这一遍就开始汪汪大哭了…真的很想看录音花絮…对不起破坏气氛了…)
这首歌的细节多到一直到最后一句都还有得写。
“看见明天的人们团聚的模样”这里的开头旋律也是进行了微调。上一段“想象明天的人们”是【4,42227,7,】是一段用翻八度开头象征非现实的想象,而这想象因为看不到实现的那一天而一路下行带着忧伤。而改动后“看见明天的人们”旋律是【43(12)27,17,】整体音程缩小,镜头已经聚焦在了新生活新时代的一景,这明天是切实的和平的明天,于是在“明天”二字上周深还做了个小小的上滑音处理,像是炉火旁追忆亡人的她终于在唇角浮现的一丝哀伤的微笑。
这个上滑音带给我的画面感与接下来“团聚”这个词上叠加的打击器连起来听就更让人心绪难平。这个打击器的选色有点像是是用敲击鼓边或者鼓槌互敲的方式在模拟木鱼的声音,这是全曲中唯一一次出现这个类似法器的声音。
或许是那些被留下来的幸存者们在眷恋自己终于不可得的团聚的欢声笑语时,默念起珍宝一样的心爱者,以名为咒,向英灵们进行一场告慰——
魂兮归来,请望一眼在诸君庇佑之下的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