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
舒婷出生时,祖父循族谱“佩”字辈,为其起名叫“龚佩瑜”,瑜是美玉,佩戴美玉的意思。舒婷在上幼儿园时,母亲嫌这个名字不谐音,于是改名为龚舒婷。《诗刊》刊用她的第一首诗《致橡树》时沿用“舒婷”,如此舒婷便成了她的笔名。
女性主体
“女性散文”是20世纪90年代散文热潮的一支分流,随着国外女性思想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在散文写作中以女性的视角和立场来抒写女性的经历、经验和苦难。如果说《致橡树》还是舒婷女性身份的天然表达的话,那么在散文中她已经是自觉的以一种女性视角和立场来关注女性。她的散文因为充满“女性意识”成为当代“女性散文”创作中的一员。舒婷的散文中表现出对女性性别身份的认同,凸显女性的主体意识,又对女性现实困境有着清醒的认识,面对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表现出批判的锋芒和力度,但同时她对“女性写作”中强调日常生活、凸显性别特征的写作和把对女性困境置于男性对立面的创作持谨慎甚至是否定态度。 [47]
自爱爱人
“自爱”在舒婷的诗歌中,表现为强烈的独立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自我选择的确信和自我尊严的确立等。在《致橡树》中,舒婷明确地提出了一种独立精神的爱情,它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诗中一连串的假设和随后的否定,表现了对隶属、依附的轻蔑。只有这样的爱情一这样的人际关系,才有价值,才值得肯定,才能分担风雨共享霓霞。舒婷不倦地追求着人生价值和独立的人格尊严的实现,用自己的爱的方式去感受爱。舒婷正是以“自爱一这种充足的情感能源,通过对人的信任尊重和对心灵的抚慰,来表达她对现实的关切,这就是舒婷诗中的“自爱”和“爱人”的辩证内涵。 [49]
爱情忧伤
爱情的忧伤是舒婷诗歌情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舒婷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关注“社会”的同时也关注于“个人”。对时代忧伤的抒写,是舒婷作为一个朦胧诗人的使命感所在。《思恋》一诗中,缠绵悱恻的相思愁苦满溢字里行间,令人不忍触摸。“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诗人能感受到爱情的美妙却无法触其形;在《雨别》中,诗人又一次将自己的内心的痛苦昭示于众,这种雨中分离的场景对于被爱者“你”来说,也许只是一种最普通的分别,但是对于单恋者“我”来说,却是一种透彻心扉的痛。 [51]
浪漫主义
舒婷前期诗作充满着一种浓郁的浪漫主义忧伤情调,这种看似“低沉”的情调在朦胧诗论争中曾被权威诗坛所诟病,但舒婷所表现出的是理想主义者的忧伤,是时代的滞重与个体生命的抗争造成的沉郁的张力,而不是顾影自怜的纯个人化的忧伤。 [50]
悲欢交融
在舒婷的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以布满对立的形态出现,展示着悲欢交融的自我。从最初的《致大海》,到社会意识不断增强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再到带有明显自白色彩的《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诗歌的抒情情调强烈地表现着感伤与激越共鸣的特点。当她对社会现实作出反应时,她既是“迷惘的我“,又是“沉思的我”和“沸腾的我”。 [49]
通感手法
舒婷在散文中经常运用通感手法,达到语言陌生化的效果。如在《审己度人——读张爱玲》中写到认识的一种花。“蛇目菊,花小而密,麻麻的,皮肤起竦的那种。”把密密麻麻这个常见的词,用逗号拆开,形成触觉写视觉的通感,凸显“蛇目菊”的花的密度,同时含有一种不喜蛇目菊的情感。而在《家园里的至爱亲朋》中一句“茑箩的心事吹弹得破”,一个“吹”字,把心事这种感觉写成视觉,使茑箩的的女性化的娇媚更加突出,并且激发一种美好的联想。 [47]
叠词运用
舒婷诗歌中叠词的运用恰到好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从纤绳“深深”、“祖祖辈辈”痛苦、伤痕“累累”等叠词中,读者可以体会到诗人敢于正视祖国的苦难、贫穷、悲哀的过失,更正视伤痕“累累”的现在,愿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浓烈情怀。在《啊,母亲》中,描绘出诗人与过世多年的母亲在梦中相见,“紧紧”拉住母亲的衣襟,不舍母亲离去,但仍旧无法留住母亲“渐渐”消逝的身影。在沉痛中,诗人已经意识到这个残梦,但“久久’’不肯睁眼,愿长久地停留在梦境中回味与母亲在一起的那份温存。诗中叠词的运用让人感到诗人对母亲怀念依恋是那样的甜柔深谧。 [48]
幽默风格
“抒情性幽默”是以舒婷的善良、真诚甚至是任性为底色。她在诗歌中始终是在和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冷漠中看到温暖,在贫乏中看到丰富,这一点从她回应北岛的《一切》的一首《这也是一切》看得尤为清晰。“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逼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在身处最残酷的年代,舒婷都是善良的,相信生活的美好。在散文中她的幽默也是善良、真诚的,她调侃、自嘲、揶揄,但绝不是进攻。她调侃的对象往往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像蜜友傅天琳、唐敏,或是最尊重的人,像诗人邵燕祥、王燕生,还有自己的亲人如外婆、婆婆、丈夫、儿子等,当然还有她自己。经过舒婷的幽默,既表现出这些人偶尔的矛盾之处,又表现出舒婷对他们的欣赏态度。 [47]
自由形式
舒婷在散文文体中始终是自由的形式,时常把自己的诗歌植入散文中,在散文中让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并存。如《神启》《一茎一叶总关情》《夜莺为何泣血离去》《自在人生浅谈》等。而《柏林——一根不发光的羽毛》多种文体的连缀,已经完全打破散文文体的界限,有一种跟随“新散文”写作的趋势。在序言《试一试拼盘》中舒婷写到:“我尝试了种‘跨文体’写作结构,让多种文体串缀起来,如:嵌入家父病危的手书,儿子在德作文,资料、文献、日记、诗作以及丈夫“吾国遥控”和“谆谆教导”等等,各种混杂的诗意缝缀是该书一个基本点,读者可能对我这一变数深感失望,也许部分读者愿意更换一下阅读口味?”舒婷在这种文体实验中,并没有虚构,更多的是逼近真实,她甚至把自己的超市的购物票据、德国大学演讲的邀请函等都附在相关文章的周边,使她的在德生活显得更为真实自然,她是在坚持真实的向度上对文体的跨越。 [47]
诗意内涵
舒婷善于用极精致的细节去概括生活,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例如:“道路已经选择,/没有蔷薇花,/并不曾后悔过。(《中秋夜》)”运用“没有蔷薇花’’否定的细节,来指明道路的曲折;另外,在诗篇《向北方》“一朵初夏的蔷薇,/划过波浪的琴弦,/向不可及的水平远航。……去吧,/我愿望的小太阳!/如果你沉没了,/就睡在大海的胸膛。/在水母银色的帐顶/永远有绿色的波涛喧响。”中,诗句中的“初夏的蔷薇”承载着诗人的愿望远航,同样运用否定细节“向不可及的水平远航”,点明了诗人愿望实现地缥缈。这些诗篇中的“蔷薇花”以及在诗中所表达的诗意内涵是从欧美诗歌中借用而来的,用这样具有诗意内涵的细节来将抽象化为具体的艺术方法,是欧美诗歌中常用的。和欧美诗人一样,舒婷直抒胸臆时,多次反复地运用这种手法,增强了诗篇的形象性。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