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小波引起的“文革”回忆
断断续续的看完了红拂夜奔和黄金时代,王小波的形象渐渐的立体了起来。之前的他,只是某个如雷贯耳的符号,现在的我,或许有那么点资格说上两句。
初中的时候看王朔,是一段段荒诞而伤痕累累的爱情,长大了之后,才知道可以用一个词一言以冠之,痞子文学。我无法想象怎样压抑的青春和激情,让王朔选择了这样一种类型的文字来张扬自己的欲望和挣扎。在经历了一个满目疮痍的时期,突如其来的大转型,让一些人的青春变成一种茫然和痛苦。
现在看王小波,用满页的荒唐和绮丽的幻想编织着某种似梦非梦的现实。白纸黑字背后躲藏着一个被压抑被迫害被欺辱过的知识分子,用夸张的赤裸的暴露的欲望来宣扬着讽刺着控诉着。过往的文革岁月和很长一段时间里的某种国家乃至社会特征,像凶狠的怪兽,长期的盘踞在他的心灵,作者不得不在字里行间中肆意而执着的批判抗议。
在前言里,著名的性学专家李银河对王小波的“性”反抗大加赞赏。多聪明的编辑,将这俩个看似千差万别的人物,放在了一起。十来年前的中国,这两位都以某种令国人瞠目结舌的方式享誉寰宇。李银河的言论或许更为大胆,与王小波相较,也更为直接。但是究其根源,都能在二人身上找到深刻的时代的烙印。
同样文革出身的作家,我看的最多的是梁晓声。从懵懂的童年时期,到北大荒开荒的知青年代,到工农兵学员的大学生涯,及至工作结婚,梁晓声用平实而真诚的语言,一一道来。没有夸张,没有避讳,在名气大噪的那几年里,他以直面自我勇敢剖析的勇气获得了中国最诚实作家的赞誉。随着社会变革而跌宕起伏的个人经历,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同样的文革经历,一样的肉体痛苦和人与人之间的压榨欺辱,在他的笔下,是偶尔心酸却又苦中作乐的。倔强的个性让他举步维艰,他也气愤过,抗议过,为了某些私利,他也耍过小聪明,做过小手脚。终于,他找到了自己位置。
同样对文革经历的描写,梁晓声更加的细致和具体,真实的生活,让我伤感却又满怀到希望,那种积极的向上的努力和勇气,是生活赋予他最大的财富,也是我永远的收获。王小波的文革,时代所造就的伤害充满了他生活的每个角落,像沉重的枷锁压抑着他的生活,于是乎,不得不用最荒唐最刺激的方式来宣泄,强调着自己的创伤和遗憾。
或许,没有在更年轻更有激情的年纪里邂逅王小波,是我的遗憾。可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我,无法体会痞子文学的力量,也无法真正融入王小波的愤怒和伤痛,却是梁晓声的真实,更让我难忘。就像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你的我的他的,每个平凡的人,都曾在那个年代遭受了自己生命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讽刺和指摘很容易,却是远远不够的。生活依然继续,勇敢的走下去,比自怨自怜更加重要。
过去的那个年代,对于现在的90后,00后已经过于遥远。谨以此文纪念曾经关注过此的我和我一去不复返的少女时代。
初中的时候看王朔,是一段段荒诞而伤痕累累的爱情,长大了之后,才知道可以用一个词一言以冠之,痞子文学。我无法想象怎样压抑的青春和激情,让王朔选择了这样一种类型的文字来张扬自己的欲望和挣扎。在经历了一个满目疮痍的时期,突如其来的大转型,让一些人的青春变成一种茫然和痛苦。
现在看王小波,用满页的荒唐和绮丽的幻想编织着某种似梦非梦的现实。白纸黑字背后躲藏着一个被压抑被迫害被欺辱过的知识分子,用夸张的赤裸的暴露的欲望来宣扬着讽刺着控诉着。过往的文革岁月和很长一段时间里的某种国家乃至社会特征,像凶狠的怪兽,长期的盘踞在他的心灵,作者不得不在字里行间中肆意而执着的批判抗议。
在前言里,著名的性学专家李银河对王小波的“性”反抗大加赞赏。多聪明的编辑,将这俩个看似千差万别的人物,放在了一起。十来年前的中国,这两位都以某种令国人瞠目结舌的方式享誉寰宇。李银河的言论或许更为大胆,与王小波相较,也更为直接。但是究其根源,都能在二人身上找到深刻的时代的烙印。
同样文革出身的作家,我看的最多的是梁晓声。从懵懂的童年时期,到北大荒开荒的知青年代,到工农兵学员的大学生涯,及至工作结婚,梁晓声用平实而真诚的语言,一一道来。没有夸张,没有避讳,在名气大噪的那几年里,他以直面自我勇敢剖析的勇气获得了中国最诚实作家的赞誉。随着社会变革而跌宕起伏的个人经历,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同样的文革经历,一样的肉体痛苦和人与人之间的压榨欺辱,在他的笔下,是偶尔心酸却又苦中作乐的。倔强的个性让他举步维艰,他也气愤过,抗议过,为了某些私利,他也耍过小聪明,做过小手脚。终于,他找到了自己位置。
同样对文革经历的描写,梁晓声更加的细致和具体,真实的生活,让我伤感却又满怀到希望,那种积极的向上的努力和勇气,是生活赋予他最大的财富,也是我永远的收获。王小波的文革,时代所造就的伤害充满了他生活的每个角落,像沉重的枷锁压抑着他的生活,于是乎,不得不用最荒唐最刺激的方式来宣泄,强调着自己的创伤和遗憾。
或许,没有在更年轻更有激情的年纪里邂逅王小波,是我的遗憾。可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我,无法体会痞子文学的力量,也无法真正融入王小波的愤怒和伤痛,却是梁晓声的真实,更让我难忘。就像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你的我的他的,每个平凡的人,都曾在那个年代遭受了自己生命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讽刺和指摘很容易,却是远远不够的。生活依然继续,勇敢的走下去,比自怨自怜更加重要。
过去的那个年代,对于现在的90后,00后已经过于遥远。谨以此文纪念曾经关注过此的我和我一去不复返的少女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