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变中关村的三个科技起业家(1) 》陈再明21、4、28
北京中关村,40年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地名。现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被誉为是媲美硅谷的全球最大科技中心。今天,它汇聚了1万天使投资、2万创新企业、3万海归人才,贡献出北京4分之1的GDP。有三位科技起业家,是改变中关村的殊勋者,他们是陈春先、王江民和柳传志。
第一个科技起业家一一陈春先
陈春先就是中科院物理所核聚电专家。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获得了一等奖,和陈景润等人一道被破格提拔为中国最年轻的正研究员。然而,获奖、评职称都没让他感到兴奋,真正触动他的是访问美国时候的見闻。他从硅谷的128号公路一路转下来,看到数千家由大学教授、工程师创立的公司,以及由他们构筑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他看到一位美国教授,仅靠一家20人的永磁体小公司,就能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全球核实验室供货。科技与商业的高度协同,竟能爆发出如此惊人的生产力,这正是美国经济科技強大的终极奥秘。回国后,想起中美之间的差距,陈春先的心隐隐作痛,脑海中浮现了中关村。当年的中关村,聚集着中国最顶尖的30多所高校、130多家科研院所,人才的密集度不逊于硅谷,美国人能够做到,中国人为什么不行?
1980年,陈春先豪气冲天地宣布,要创办一家硅谷公司,取名为″华夏硅谷技术实业有限公司″。定下"二不四自″的原则,不要国家拔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个原则,到后来成为无数中关村公司所效仿的样板。可是,当时可行性报告书打到了物理所,却石沈大海,因为整个计划经济体制坚如盘石,挑战体制无异于以卵击石。
一个诗人说过,“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所里不行,陈春先就找到了北京科协,于1980年12月与所里的纪世瀛、崔文栋等10几个学士骨干一起,成立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的″华夏硅谷公司″。公司设在物理所的一间废弃了的仓库里,成立服务部。1980年10月23日,就被公认是中关村的公司诞生日。
1982年,公司的服务部被查帐、封帐,因为被指责科技咨询搞乱了科技秩序。所以,所有拿过服务部津贴的每月7块钱的教授科技人员,退回津贴走人。服务部只剩下陈春先等几个人。但天无绝人之路,中央领导肯定了陈春先的做法完全对头,把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科技人员可以先富起来。
从此,中关村的科学家、教授们融入开拓创新。这一年,在中关村四通、信通、科诲等公司相继成立,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至此已有了模样。陈春先的一小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