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奥孔》摘要和笔记(20210421)
《拉奥孔》这部美学著作不但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座纪念坊,也是启蒙运动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这部著作在表面上像只是讨论诗和画的界限,实际上涉及当时德国文化界一些争论激烈的根本性的问题,它的联系很广泛,而它的内容也很丰富深刻。
十七、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它的总的任务是反封建,反基督教会,普及文化,解放思想,争取资产阶级的民主权利和领导地位。由于当时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条件不一致,启蒙运动在各国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就不完全相同。
德国启蒙运动领袖们从莱辛和赫尔德以至歌德和席勒等人看出德国当前的反封建、反教会的任务首先要从政治的统一来解决,而按照他们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想法,政治的统一可以不假道于政治革命,只要通过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化就可以实现。
总的说来,德国启蒙运动领袖们在一般文化中所最关心的首先是文艺,到后来才逐渐转到哲学;而在文艺中最关心的是文学,只是附带的才涉及其他艺术。莱辛,赫尔德,歌德和席勒等人的主要活动都在文学方面,而他们的共同理想也都在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学。
当时在欧洲文学中占领导地位的是法国文学。所以德国启蒙运动中第一个理论家兼戏剧家高特舍特就想把法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移置过来,用布瓦罗的《论诗艺》来指导德国民族文学发展的方向,这种移置的企图既不符合德意志民族传统,也不能适应德国资产阶级的需要。
苏黎世派(以瑞士的波特玛和布莱丁格为首)的论战反对高特舍特所崇奉的法国新古典主义,号召诗人们学习中世纪德国民间文学,荷马史诗和英国文学,特别是莎士比亚戏剧,弥尔顿史诗以及汤姆逊和扬恩等感伤派诗人描绘自然的抒情诗。这个新派的理想较符合德国资产阶级的需要,所在这场论战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德国研究古典文艺风气的开创首先应归功于莱辛的直接先驱温克尔曼。他的主要著作《古代造形艺术史》在欧洲引起广泛的兴趣。……他仍旧认为希腊艺术在极盛时代所达到的崇高风格以单纯静穆为其特征,重美而不重表情。
莱辛是在高特舍特和苏黎世派的大论战以及温克尔曼宣扬希腊造形艺术理想的文化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在当时德国启蒙运动领袖们之中,他的反封建、反基督教会和向往新兴资产阶级的基本立场是最鲜明的,他的斗争性也是最强烈的。他基本上同情上述苏黎世派和温克尔曼所代表的两个新倾向,瞭望到正在形成的德意志文学所应走的不是法国宫廷文学的方向,而是结合当前启蒙运动的反封建的任务,批判继承德国民间文学,英国新兴市民文学和希腊古典文艺来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学的方向。(注:莱辛的反封建、反基督教会和向往新兴资产阶级的基本立场决定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艺趣味,他更多的希望通过运动和发展去发扬个性和改变现状,这就决定了他的艺术观点的倾向和批判力度。)
莱辛首先关心的是文学作为反封建、反教会的一种武器,而文学的主要形式他认为是戏剧。他毕生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建立市民剧方面……在把戏剧看作文学的最高形式这一点上,他无疑的受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影响,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认为戏剧对群众的接触面较广,通过对人物动作的可以耳闻目睹的表达方式,可以更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可以产生较生动的效果,因而较有利于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这种戏剧的对象是市民,它必须反映市民的生活和理想,也必须以教育市民为其主要目的。在建立新型的市民剧方面,莱辛所做的工作和狄德罗在法国所做的工作是遥相呼应的。
莱辛的主要兴趣不在于造形艺术而在于诗或文学。他对温克尔曼的“静穆”理想应用于造形艺术作了一些让步,承认“美是物体的绘画价值”,是“造形艺术的最高法律”,“美的根源在静穆”。但是他坚决反对把“静穆”理想应用到诗里去。他说得很明确:“美特别不是诗的题材,而是一切造形艺术所特有的题材”;诗人所要求的“不是静穆而是静穆的反面。因为他所描绘的是动作而不是物体,而动作则愈错综复杂,互相冲突的动机愈多,也就愈完善”。因此,“把绘画的理想移植到诗里是错误的”。诗与画的基本分别,在莱辛看来,在于话描绘物体静态而诗则叙述人物动态,因此画要静穆的美,而诗则要真实的表情。
歌德谈到《拉奥孔》时说过:“我们必须回到青年时代,才能体会到《拉奥孔》对我们的影响。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幽暗的静观境界中拖出来,拖到爽朗自由的思想境界。”足见歌德对《拉奥孔》所最重视的一点也正是对静观的人生观的否定。这可以说是莱辛抬高描述动作冲突发展的戏剧的基本意图所在。——“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