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豆瓣电台的一点感想
豆瓣电台是个不错的形式,我认为它的优点之一,就是在逼迫用户和照顾用户的天平上作了很好的妥协。作为用户,你不能自定播放列表,不能指定播放曲目,也不能暂停、倒回播放,这些类似传统广播的使用特性能够逼迫用户听一些陌生的音乐;而作为妥协,豆瓣电台允许用户标记喜欢和不喜欢听的曲目,以及快速跳到下一首曲目,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收集并“学习”用户的口味和习惯,逐渐磨合的结果就是私人电台可以逐渐提高对用户喜欢音乐的命中率。
这种逼迫和妥协的统一促成了如下几个事实:其一是豆瓣电台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媒介(就其对用户的潜在价值而言),用户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听到了更多自己能够接受甚至感兴趣的曲目,拓展了个人的欣赏领域,而就他们原有的收听惯性可能较长时间甚至永远也不会主动去听这些曲目;其二是促使用户延长使用豆瓣电台的累积时间,因为当他们发现私人电台的播放命中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对自己的口味,这对用户就形成了激励性质的正向作用,他们会有主动性更长时间使用这个自己的“知音”,并期待更长的使用时间会得到更好的磨合效果;其三是不需用户太多操作干预的“推”式流服务有着很高的使用舒适度,播什么主要由豆瓣自主掌控,用户只需享受使用过程和使用体验,这对于类似IT行业工作性质(强度中性偏高、持续时间长、不能有过多琐事打断工作思路和节奏)的从业者来说乐于且易于接受。
就个人的体会,豆瓣目前已存在的识别策略主要是根据用户添加的歌手、用户听过的音乐专辑、用户标记“喜欢”的曲目所属的艺术家及音乐分类等。其实私人电台在智能识别用户口味上还可做更多改进,比如通过波形分析,自动“推”过来用户倾向于喜欢的某种声线或歌喉的歌手。当然,说说容易,实现起来还是有些技术难度的。
这种逼迫和妥协的统一促成了如下几个事实:其一是豆瓣电台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媒介(就其对用户的潜在价值而言),用户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听到了更多自己能够接受甚至感兴趣的曲目,拓展了个人的欣赏领域,而就他们原有的收听惯性可能较长时间甚至永远也不会主动去听这些曲目;其二是促使用户延长使用豆瓣电台的累积时间,因为当他们发现私人电台的播放命中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对自己的口味,这对用户就形成了激励性质的正向作用,他们会有主动性更长时间使用这个自己的“知音”,并期待更长的使用时间会得到更好的磨合效果;其三是不需用户太多操作干预的“推”式流服务有着很高的使用舒适度,播什么主要由豆瓣自主掌控,用户只需享受使用过程和使用体验,这对于类似IT行业工作性质(强度中性偏高、持续时间长、不能有过多琐事打断工作思路和节奏)的从业者来说乐于且易于接受。
就个人的体会,豆瓣目前已存在的识别策略主要是根据用户添加的歌手、用户听过的音乐专辑、用户标记“喜欢”的曲目所属的艺术家及音乐分类等。其实私人电台在智能识别用户口味上还可做更多改进,比如通过波形分析,自动“推”过来用户倾向于喜欢的某种声线或歌喉的歌手。当然,说说容易,实现起来还是有些技术难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