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家李四光一一《当代科学家列传》(1)》陈再明21、4、26
李四光,他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是他发现了石油,使中国脱离了″贫油国″的称号。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地质部长,首先他就主张,要开展大量的石油普查工作,探明石油储量,打一场石油翻身仗。
李四光的″中国有石油″这个结论,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历史上曾有多位外国学者和专家,都来到中国寻找石油,早就得出了″中国贫油″的结论。1914年,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派了两名学者带着一支钻井队,来到了中国的陕北肤施,也就是今天的延安一带,他们在那儿安营札寨,做起了″石油梦″。他们在陕北高原,总共钻出了七个窟窿,一看,全是枯井。所以,他们摇摇头说:″中国将不能生产大量石油。″
到了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地质学家布克威尔德来到中国,他到中国的东北、西南转了一大圈,又是测量勘探,又是查询资料,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绝不会生产大量的石油。中国不仅不能找到大油田,连小规模的油田也难以形成。″这样,″中国贫油论″成为了中外学者一致的共识。而年轻的李四光却对美国学者的这个结论,产生了质疑。
1928年,李四光正在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书,一次,他从国外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报道,说美国在中国找石油失败,得出了中国是贫油国的结论,有些不以为然。因为,他在研究中发现中国有一定的储油条件。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燃料的问题》,发表在《现代评论》杂志上。他在文章中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沒有石油。中国的西北部有石油,华中、西南、四川盆地都存在储油条件。这是李四光第一次发出″石油之声″,这声音像是石头扔进深井里,设有掀起波澜,甚至没有一丝回音。
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讲学期间,整理出版的《中国地质学》一书中,他再次写道:″如果在华北平原的下部钻探到足够的深度,并且用地震的方法进行勘测时,可能发现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这个地方的″沉积物″,指的就是石油。可是,一位年轻学者的质疑,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但李四光一刻也没有停止他的求证之路,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他还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考察地质构造,发表自己的学术研究。最终,结合多年的研究和考察,李四光开创了地质力学。他远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的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对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质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终于,他的观点得到了各方的重视。‘
1954年开春,苏联派出托洛菲木克为首的石油考察团来北京,帮助中国找油。考察团经过一番勘探后飞回北京,大家都想知道考察团带回来的诮息。但托洛菲木克却不忙着发言,要李四光发表他的見解。李四光站起身来说:″在我看来,关鍵是要看石油的生成条件。依我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在分析了中国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找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中国石油勘探的远景,最大的区域有三个:第一个,青藏、西康、云南至缅甸的大地槽;第二个,阿拉善到陕北盆地;第三个,东北至华北平原。″ 随后,他亲自组织队伍,在松辽和华北平原开始石油普查。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江汉油田,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这几个油田的发现,在那个时代是最振奋人心的标志性图景。 李四光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学贵善疑。不怀疑怎么能够发现真理呢?″ 李四光从年轻时候开始,就不受那些既成学说的束缚,先后被除了″中国无第四纪冰川″和"中国贫油″的谬论,最终成为了中国的″地质之光″,这正源于他有着“学贵善疑″的这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