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季度读书录
2021年1季度读书录
智能革命
作者: 李彦宏 等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 2017-5-1
评语:很久没看科普类的书,出于对AI的些许兴趣在图书馆找来这本书翻一翻,看作者是百度的CEO李彦宏为主,主要其实是介绍以百度技术为主的AI进展,出版已经4年了,也不算什么最新的内容了,略作了解尔。从这本书可以了解一个新的时代可能即将来临,目前政府的工作也是大力推广数字化智能化,还是需要了解最新科技的发展趋势。这本书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和各种问题,比较着重讲述中国在这次技术革命中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曾经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而沉沦了两百年,现在跟上了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在这趟智能革命时代算是处于第一梯队,还是有一定的潜力的。如何才能融入这个时代是每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都需要关注并了解的。如何在各个层面发挥作用还需要有很多艰苦的工作要做,也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希望能够比较和谐圆满地融入这个世界。
偶像的黄昏
作者: 傅国涌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06
评语:本书出版于2006年,是傅国涌的文化评论文章的合集,以前看过一遍,这次重温一下,还是挺有收获的。书中内容包括对金庸、李敖、巴金、王朔等名人的评论、解读得有些与众不同;还有对当代社会的一些文化热点现象做了点评;对知识分子人格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颇为丰富庞杂。写金庸的文章从家学渊源、个人品行、创作经历、思想源头等方面对其作了全面分析,搜集的资料非常全面,分析得还是不无道理的,也为后来写《金庸传》打下了基础。有人可能不以为然,兼听则明总是有参考价值的。《另一个李敖》对李敖的解读我比较认同,在比较全面了解李敖其人后我也有比较接近的看法。对王朔的分析也比较深入,揭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但部分意见我还是持保留态度的。其他提到的一些文化信息也有参考价值,这些文章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许多见解也确实蛮有洞见。
美的相遇:傅国涌教育随想录
作者: 傅国涌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7-6
评语:傅国涌转型从事童子教育后,出版了好些教育方面的书,我还一直没有怎么读,但对于他的国语书塾还是一直关注的,也看到她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读了他这册《美的相遇》后,对于他的教育理念了解得深入一些。他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信奉“得寸进寸”的建设者,以历史学者的眼光来看教育,从中国历史上的教育中打捞失去的学统和价值,重申常识,启迪民智,强调审美水平的培养和国语的美感。教育其实是心灵的对话,是生命能量场的交换,最终目标是“成人之美”,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彼此成全的关系。教育其实就是人与书、人与人的相遇。童年少年阶段的所学所遇会为后来的人生打下重要的基础。合适的课本、负责任的先生和合理的教育制度才能成就“把人当人”的教育,才有可能造就完整而健康的人格。书中可以见到很多我熟悉的书友的名字,读来颇觉亲切。
纸上卧游记
作者: 熊逸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8-9
评语:这本书的作者熊逸的名字对我来说非常陌生,一般情况下我是不会读的,但其内容确实有吸引力,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就是喜欢读这些与书有关的书,没办法。作者据说用的是笔名,我也不知道他是那路神仙。与其他读书笔记不同的是,这本书的形式有些特别,是以主题为中心展开写作的,围绕一个主题提及各种相关的书籍,引领读者穿行其中,不受时空的约束。书中分析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家经典著作,解读角度比较独特,最大的优点是不掉书袋,讨论一些读者关心的重大问题,很有哲理性,读来能够让人思考。多读书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让人更容易保持一颗开放的心,不拒绝“苟日新,日日新”的成长方式。读这本书相当于读了几十本经典作品,足不出户就能与古今中外的智者神交,与一流的学者同行,这样的书读了确实是有收获的。希望我今后也能够写出一些类似的文章。
读汪小札
作者: 陈武
评语:近年来汪曾祺的著作不断被多家出版社出版,我的好些书友都是汪迷,在整理出版汪氏文集和汪氏研究文章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了一股汪曾祺热,全国的“汪迷”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汪学”也渐渐兴起,许多研究者撰写了各种论文,更有大部头的专著出版。《读汪小札》一书作者陈武是江苏的作家,对汪曾祺也是情有独钟,写了很多和汪曾祺有关的文章,本书就是该类文章的结集,是作者大量阅读汪曾祺先生作品,长期积累有感而发写下的阅读随笔和阅读札记。全书分为四卷。有《汪曾祺与‘冬青’社》、《西南联大时期的朱自清和汪曾祺》、《汪曾祺和花果山》、《林斤澜文章里的汪曾祺》、《闲话》、《重读》、《从说起》等作品,内容大多颇有见地,可读性很强,是汪曾祺爱好者们值得参考的读物。我也爱读汪文,这类书有机会也尽量看看。
万物写生:奔向故事的旅程
作者: 西门媚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1-1
评语:本书作者西门媚通过给一群优秀的年轻人上的写作课,以自己的写作和教学经验独创了“文字写生”的写作训练之法,带领学生参与社会,以绘画中“写生”一样的方法来观察和描绘社会。学生从中既学到了写作与文学,更是学习如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人生与世界。书中在谈文学的时候,也不忘对思想领域的探索,让读者在感受文字之美时,领略文学和思想的生命力,那就是保持对世界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书中涉及文学、艺术、思想等各个方面,其中介绍很多的写作技术,有关于“非虚构”写作的系列讲解,也有对小说创作中结构和语言的分析,还有对虚构和非虚构写作的技术比较。在本书的后面部分作者介绍了大量值得阅读的好书,既有利于提高欣赏水平,也对喜爱写作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非常适合爱好写作的读者们参考学习。总之,“读与写,是人的一生修行”。
一个人的湖
作者:项丽敏
评语:本书作者生活在皖南黄山脚下的太平湖,宁静灵秀的湖泊给了她美的陶冶与享受,也培育了她对大自然的热爱,驱使她以谦逊的态度和安详的文字来描绘那些美好的湖光山色,去倾听大自然的气息。文章的基调是明亮温暖的,语言简洁、朴素。其实她也是个诗人,文字诗意曼妙,读来有一种无言的美感。因为心灵的安静,就能够用波澜不惊、娓娓道来的笔触写下自己的感受,就像是和老朋友倾谈一样,会让人读来有一份亲切感。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很宁静,我们很多人都向往田园的生活,但却是放不下红尘俗世的享受,于是不断地会有矛盾与挣扎,读读这种书算是给自己一点安慰吧。作者对乡间植物的描述也很朴实自然,普通的花草果蔬在诗意的笔下都是那么可爱,可见其卓越的观察能力。乡村日常的生活其实比较单调无趣,但在丰富的心灵那里一切都不是问题,照样可以自得其乐。
不要和你妈争辩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0-4
评语:这位巴克曼是《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作者,不过我还没看过那本书。这本书读起来还是挺温暖的,给人感觉作者是一个治愈系的温柔男人。这本《不要和你妈争辩》是一本非虚构随笔集,是写给他还是婴儿的儿子的人生避坑指南。本书是育儿日记,写得也比较有趣,奶爸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撒了满满的狗粮。“总有人问我,遇到你妈妈之前我的生活是怎样的,而我的回答是,遇到她之前 我没有生活。”也不尽然全是围绕“不要和你妈争辩”这一议题,其实更多的是一份爱,是父亲很爱妻子,他在把这种爱传递给儿子。文中最浪漫的一句莫过于“而当你妈笑出声的那一刻,就是我觉得自己最男人的时刻。”有时候生活就是一地鸡毛,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事情让我们觉得人间值得。这样的男人女人是让人羡慕的,多少情侣貌合神离,但是书中的父母亲关系美好而和谐。
我心归处是敦煌
作者: 樊锦诗 口述 / 顾春芳 撰写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0
评语:这本书还是挺让人感动的,樊锦诗把她的的一辈子都贡献给了敦煌,为文物保护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直到花甲之年依然不解战袍,可谓是付出了一生。在她的主导下,敦煌研究院不断引入先进的保护观念和保护措施,改善了生态环境,实施了完整、综合、全面科学的保护,拓展了研究领域,加强了国际合作,并且建设起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建设“数字敦煌”的影像与数据库,推动了敦煌研究与文保事业的深入发展,也让观众与全世界更好地了解敦煌。书中樊锦诗自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非常谦虚地认为自己并没有做多少事情,但她那种坚持的精神确实很让人动容的,她对于事业和人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会让读者有所心得,包括对生死他都有自己的看法,可以让人看到一个智者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相信读者都能从中得到自己的启示。总之这是一本值得推荐一读的好书。
开门见山
作者: 傅国涌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0
评语:这本书是和我同龄的故乡乐清籍历史学者傅国涌先生的一部回忆录,对我来说是太亲切的一本书,可以勾起我无数的故乡和青少年时期经历的回忆。书中写到的对他童年到青年时期故乡雁荡的各种回忆,回忆那些在青春期遭遇的老师和同学,回忆自己的读书和写作经历,提到太多我也熟悉的师友,也提到太多我也曾经读过的书籍,相同的故乡环境,类似的人生经历,实在是让人感到非常的亲切和温暖,这些都通过真实的个人叙事,反映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一个偏僻小镇的社会氛围,从侧面反映出整个时代的痕迹。作者以前写过诗,对思想也是有特别的兴趣和爱好,回忆往事的时候充满了激情,文字也是非常的优美和流畅,读起来也是非常的轻松。这些文章我以前在他的公众号也读过部分,这次完整阅读,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他笔下的滕万林、李学川、李建林、卢达都是我熟悉的人。
龙井问茶
作者: 季中扬、师慧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2
评语:作者陪伴我们一起进入龙井茶历史的长河,一面是西湖,一面是钱塘江的翁家山村,狮峰山脚下有着杭州城桂花最盛的满觉陇,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且颇有民俗传说的梅家坞,佛都茶乡的天竺等西湖龙井茶文化遗产地,当我们荡漾在满目青翠的茶园茶汤中,探究起西湖龙井茶的前世今生,解开龙井的奥秘,特别是对“狮、龙、云、虎、梅”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了一手权威的、真切易懂的解答后,不免感觉在这样开放性的“原生态博物馆”茶区所受的熏陶。作者将茶农种茶、制茶、储茶诀窍等民间知识体系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指出龙井茶的制作讲究技艺、用心和人的经验,读来油然而生出一种共鸣。尤其是作者对“炒茶王”及作为外乡人的采茶女的采访记录,既写出了炒茶、采茶技艺,又写出了炒茶、采茶人的心理活动,拉近了饮茶人和制茶人之间的距离 。本书可以作为旅游参考。
江南繁荒录
作者: 徐风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20-3
评语:本书是宜兴学者徐风关于宜兴历史文化的一部随笔集,全书以宜兴历史上众多人物的故事组成,每一个人物故事既可独立成章,彼此之间又有机的联系,在以青玉案、声声慢、风满楼等词牌命名的章节下,构成一个结构分明、互相映照的文本。在具体故事讲述中,作者充分运用方志、日记、档案、海报等各类史料,以及自己的亲身访谈、经历和田野调查,在还原人物生命关键节点与心路历程的基础上,以一位读书人的共情心理,设身处地地写出了这些人物的故事,和他们展开心灵的对话,全书既有史家的严谨考证,又有作家的情感反应。这些人物故事组合成了宜兴这座文风鼎盛、文脉延绵的江南小城的风貌与气质。在某种意义上本书也可以说是一部纪传体形式的宜兴小传。不过毕竟只是一隅的小城,用了这样的书名,让人看起来有点名不符实,毕竟江南地域宽广,不可以偏概全。
回望
作者: 金宇澄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7-1
评语:本书由金宇澄父母的文字以及相关记录组成,书中有大量印刷精美的信件、照片以及证件等插图,让人读起来比较直观和形象。作者的父母是大时代中比较普通的人,出生并成长于并非名门但也算充裕富足的传统中国家庭,年轻时关心国家社会,积极投入社会变革的种种运动,接着读书深造工作,热情投入建设国家,四处漂泊任劳任怨,然后卷入政治运动,含冤受屈还得坚强生活。这个经历基本上就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标准配置。这样的人可以说千千万万,在经历了种种动荡和变迁之后,真正可以讲述自己经历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也就显得比较可贵。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述,他的父亲也认为“一切已经过去了,不能再讲了,很多人都死了”。但正因如此,这种记录便是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个人化的记录使得读者可以看到大的历史事件概念化的描述中容易被忽视和省略掉的一些细节。
文学课
作者: 戴建华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19-9
评语:本书是北京戴建华先生所著的一部中国古典文学的读书札记,是他在平时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典籍时记下的读书笔记的汇编,以文言体裁写成,上起《诗经》、《楚辞》,下至近代的秋瑾、王国维、黄侃等人,涵盖了整个中国古典文学史的代表性作家。作者从事过《汉语大辞典》的编著工作,醉心于古典文学研究多年,读书非常认真深入,有自己独得的体会,赏析各家古典作品都有一些益人神思的新见解,每篇文章结尾都有作者集句或者自己写的诗,更是别具风格,令人印象深刻,本书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学习者和爱好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一本读物,可以用作经常翻阅的参考书。和戴先生认识有年,非常佩服他认真读书的精神,每日都会在书友群和朋友圈发表他的读书心得,待友更是热情真挚,令人感觉如沐春风,真乃我辈之幸啊。此书乃“ 蠹鱼文丛”之一,该文丛之书大都可读。
那些巨匠和他们的缪斯女神
作者: 余凤高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
评语:余凤高这个名字以前经常在《书屋》上看到,写一些外国文化和历史研究的普及文章,留有比较深的印象,看了本书后记才知道他原来是杭州的社会科学研究者。本书包括了“作家的缪斯”和“艺术家的缪斯”两部分,共20篇文章。主要讲述外国文学艺术史上那些文艺巨擘在其一生中所经历的情感故事,以及与对他们的生活和文艺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女性的交往始末,读者能够从中看到文艺大师们鲜为人知的更亲切的一面。这些文艺大师包括阿拉贡、安徒生、爱伦·坡、巴尔扎克、歌德、马雅可夫斯基、毛姆、帕斯捷尔纳克、小仲马、叶芝、毕加索、达利、马蒂斯、莫迪里阿尼、莫奈、梅西昂、施特劳斯、夏加尔等人,真是西方文艺史上的灿烂星座。文艺与女性的关系一向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些传记和故事也都永久流传,有些基于此的文艺作品也成了名作,是值得关注的。
你好呀!故宫
作者: 涂思美育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2
评语:本书是买肯德基套餐时送的,当时看到有个图书套餐觉得挺好奇就订了一份,拿到时让人有些意外,因为一份21元的套餐居然还送一本定价18元的书,当然只是给孩子阅读的。书拿到手自然要翻一翻,这是涂思美育出版的一套丛书之一册《 中轴线上的城市》,向小朋友普及介绍北京城的一些知识,介绍紫禁城的一砖一瓦、一事一物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后面附赠的练习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适合四岁左右的小朋友阅读拼玩,大人也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走出唯一真理观
作者: 陈嘉映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0-5
评语:本书是学者陈嘉映先生选编自己于2007—2018年间所作演讲、访谈与评论结集,他是研究哲学的,现在那些大部头的哲学著作我已经无兴趣阅读,因为心态和时代的变迁让阅读兴趣也发生了转移,但是对于人生的问题总还是要保持一点关注的,所以对于这种比较通俗的文章还是有兴趣阅读,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一些不同的视角。书中陈嘉映先生回顾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思想变化,作为一个哲学研究者还是必须对时代和人生保持足够的关注,包括对一些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显然也是一脉相承的。他和不同学者之间的交流也有一定的深度,用讲座和对话这种形式可以比较通俗地表现出自己的见解,也能够更加容易让大众接受,这不这本书也成了热门书,对其他的学者想必也会有一定的启发。如何保持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真正认识世界永远是人们感兴趣的,思考在路上。
左边
作者: 柏桦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09-4
评语:柏桦这本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是一本当代诗人的回忆录,主要讲述了关于一个时代的先锋性诗歌,写自己的如何学习和创作那些诗歌,如何感悟到的文学的美好,如何从老诗人梁宗岱身上获得对诗歌和审美的认识。这本书一开始是在香港出版的,其中有些内容确实有点禁忌,书中写到了北岛、顾城、海子、老木、骆一禾、张枣、翟永明等多位当代先锋诗人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写作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其副标题“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还是别具新意的,其意图是为了打通八十年代与毛时代的精神联系,显得比较特别。八十年代那些最激进浪漫的青年诗人,实际上给人感觉是毛精神上的好学生,这确实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能够给人很大的启发去认识这一段历史。这个三十年的内涵还是很丰富的,值得亲历者们写下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书中也提到了《金蔷薇》。
上海的风花雪月
作者: 陈丹燕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5-8
评语:陈丹燕是个女作家,文笔细腻,文风流畅,本书内容带有浓烈的人文气息,让读者读到了对上海这个城市的喜爱。20世纪老上海的故事还是挺有味道的,咖啡馆、弄堂、张爱玲的公寓,都充满了历史的味道。那些优雅、坚强的人物,流动着的是上海的风花雪月,从历史的尘烟到当下的情韵,城市的变迁,为保护城市记忆而永不拓宽的街道,那些物是人非的名人故居里飘荡着的名人名家的身影和气息,那些被文学青年视若珍宝的外国文学经典在白皮书时代的尴尬往事,那些在法国传教士镜头里与我们对视的一百多年前的上海,还有那些以散步为名,不动声色地、前赴后继地在淮海路上争妍斗艳的时髦女子,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显示这个城市的历史和内涵,还是令人颇为感慨的。作者对上海有一种真诚的热爱,深入挖掘这个城市的灵魂,还是令人欣赏的,只是文章有些良莠不齐。
巨婴国
作者: 武志红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6-12
评语:翻完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在本书中,作者分析了巨婴的全能自恋心理,认为这种心理就是集体主义和愚孝的深层心理机制,在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催生了中国好人、控制人格、被迫害妄想、无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等一系列当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认为因为两种在婴儿时期没被满足的最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两个愿望。一个愿望是:抱抱我;一个愿望是:看着我。本书揭示了人性心理的角角落落,对痛苦的敏感有便如入里的分析,也有一些对人性的关怀。作者希望能够鼓励每个人看到自己内在的负面能量,活在流动之中,拥抱内心的婴儿,从而活出丰盛的自己,这种愿望自然是好的,但是论证得有些粗疏,看起来不像一本心理学著作,而是文化心理分析之书,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作者对王小波的推崇还是让人欣赏的,禁这样的书也是耐人寻味,某些人显得太脆弱了吧。
有情月色
作者: 玉兰儿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0-7
评语:本书是诸暨书友玉兰儿的散文集,全书分五个部分,“江南印象”乃作者所撰之游记,“有福读书”差不多是书话类的文字,“山居·花草月令”则是其品花的感受,“老月光”乃访旧感悟,“红笺情”有些不一样,主体部分是作者写给已去世作家汪曾祺先生的书信,体现了对汪曾祺作品的热爱。在书中可以读到江南的印象,草木的葳蕤,书香的情味,人世的缠绵,点点滴滴都记录了在生活中的那些美好遇见和感动,让读者也能产生共情,得到审美的乐趣。这些趣味也并不是特别难得,只是需要一颗敏锐的心灵,还有优美的文笔,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感悟,无论是读书、赏景、品茶,字里行间都能够充分地让人品味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喜欢,感受人生的美丽。她和那些文友的情谊也是挺让人感动的,书中提到一些文友还是我有所交往的书友,读来更是显得特别的亲切。
西方博物学文化
作者: 刘华杰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5
评语:本书是北大刘华杰主编的西方博物学历史介绍的书,可作为教科书使用,由不同的人合著的,书中依据博物学、科学史、文化史、环境史、思想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西方博物学文化的发展脉络。具体研究了塞奥弗拉斯特、约翰·雷、林奈、布丰、格雷、班克斯、伍德、埃莉斯、梭罗、缪尔、利奥波德、卡森、谭卫道等十多位西方有典型意义的博物学家及相关的博物学文化,勾勒出了西方博物学文化的概貌,也涉及到环境史、环境伦理、科技史、生态文明等问题。本书包含的信息量非常的丰富,很有参考价值。书里试图揭示这样一种理念:博物学始终平行于自然科学存在和演化,博物学与自然科学有交集但并非其真子集。在这种新的定位中,博物学的价值、意义并不完全由自然科学来评定,而是具有独立的价值的。因多人所著,文采稍欠。
流水十八年--全国民间读书年会纪略
董国和
唐山百刊堂2021年印行
本书是全国民间读书年会的一份简史,作者是一位民间读书人,曾经两次参加过这个年会,和参加年会的读书民刊编辑和读书人们颇有来往,借助阅读各种读书民刊上参会者的记录和自己的一些亲身体会,为十八年来的全国民间读书年会做了一个简要的记录,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作为一个后期也参与过这个读书年会的读者,可以去了解一些前期不太熟悉的年会内容和花絮,也可以重温自己参与过的年会场景,读起来自然是无比的亲切与温馨。作者除了引用当事人所写的材料叙述民间读书年会的历史外,还为一些因为记忆问题等各种原因的错误记录做了辩证,也是一种微历史的记录,虽然说不上有什么大义,但是对于爱书人来说还是感兴趣的。全书共十九节,除了了对前十八届读书年会做了回顾外,还对十九届读书年会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改进建议,真可谓是个痴情的读书人。读此书让我了解到很多以前并不熟悉的书友情况,还是挺开眼界和长见识的。虽然内容大多只是摘抄当事人的记录,但能够集中到一起还是要花很大的功夫的。有点遗憾的是,全书好像没有经过仔细校对,出现了很多的错别字,也有一些事实的错误,相信在当事人和各位书友的协助下可以得到订正。
季米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舌尖上的故乡美味
- 与自牧的书缘
- 2025年1季度读书录 (2人喜欢)
- 2024年4季度读书录 (4人喜欢)
- 2024年的新书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