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4+1三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中期答辩述评
五校联合毕设中期答辩返回。唯一的感受是“中庸”和“平庸”。因为中期没有图板(其实是有问题的),参加了其中一组,就难以窥知另一个小组的基本情况,说的就只有50%的感受。
但就感受而言,一是城市设计的分析,明显两方面分析很弱,且分析方面没有新意和亮点。一个弱,是对发展环境分析的弱。一个重要城市地段,有一定规模,它的发展环境需要从不同尺度和维度,从背景到内部展开。但这方面普遍太弱,甚至几乎所有的组都有意无意忽略就在咫尺的高铁站和重庆交通枢纽站(现重庆站)。二个弱,是对基地内部矛盾、冲突和压力引导下的内部发展动力认知弱,对内部各种关系特质所隐含的发展基础认知弱。不但认知弱,啰里啰嗦还分析不出来什么结果,多数在物质空间的具体描述级分析上打转转,然后拍脑袋给出不明所以的结论。分析方面没有新意和亮点,一是分析视角、方法和具体技术路径,不新、没意。还是跟我吐槽本校的一样,八股,老套,二十年如一日。这也是现场所有老师的集体感受。二是对问题和愿景的结构化设计,没有亮点。其实基地的亮点地方很多,面向嘉陵江的,大片绿底和大落差的空间面就是最重要的亮点。李子坝的网红轻轨站的特质,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的时空特质,都是非常重大的亮点。但明显学生们对历史和当代都难以把握,以至于几乎全部弃置不理,对历史及其物质载体采取了边缘处理甚至忽略、拆除其风貌协调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态度(我在现场毫不客气的指出,这是学理和法理的错误)。完全开放的社区,也是亮点特质。但同学们可能对社区的理解和学理关系掌握太弱,几乎都习以为常的做公式式的“更新改造”,毫无新意,甚至都触摸不到当前社区设计的时代脉搏…
二是,城市设计逻辑的弱。我参加的组,除最后西建大一组体现出来城市设计基本功的完整和逻辑一致性(但过于面面俱到、缺少侧重的全面分析,也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及其方案定位的平),其余都谈不上什么完整的设计逻辑,或者概念和逻辑一致的方案。普遍是问题论述式,或中心结构式的,得出一个“心”,赋予n多的功能,好像就解决了全体的问题。八股式的设计技法…
三是,形式感的“无”。就没见到一组同学的设计,其形式来源是在地的,符合地方建设的习惯逻辑的,又具有自洽设计形式语言逻辑的。好像城市设计不需要语言一样…即便在重庆,需要因地制宜、因山就势,也需要从中找到结构性的形式语言,特征性的形式语言,以及类型化的在地语言,产生“设计介入”的空间内容和形态内容,吧?设计师哎。山地的垂、叠、台、混,本身就有多少特质、多少语言蕴含其中…
四是,生态、景观和可持续设计的“业余”。景观专业,普遍退居到哪里去了?对现场基地的生态结构和景观空间结构的认知极度匮乏。山、城、绿、水的关系没有认知,从绿到蓝的生态过程、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完全没有解读,画几个点线面就是景观设计了么?必须真的读出基地的生态结构逻辑、景观空间关系和人的开放活动空间体系,才能做生态和景观的,吧?
在现场答辩的时候,确实对东道主一组吐槽有些重了。说了几个“很不好”。主要还是对主场优势的期待(不但主场,而且相对其余四校,有山地知识和山地设计技能的整体优势)有些落空的关系吧。跟其他学校的相比,还是有特色,但以上问题,也几乎没落空。
规划、建筑、景观三专业联合(有学校只规划和建筑两专业联合),应该是组成一个完整的团队,既合且分,从团队角度和专业角度能够形成合力,在城市、空间和生态景观各方面做出层次、逻辑、深度。目前看,效果不彰。但也看出,值得努力。不同专业同学只有碰撞,才能交流和学习,哪怕初期问题多过效果。
最后赞一下,西建大的城市设计教学,基本功这么扎实。即便方案比较平,又有什么呢?我还是会坚持给予“优秀”的评价。跟其他的老师可能不太一样的评价方向。
没有任何激起我拍照的欲望的方案,所以,就只能无图无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