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2

《传习录》收录了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系统地反映了阳明心学的内涵,是学习心学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它所阐述的为人处世之道,即使在今天,依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备受世人推崇。
可是多年来,《传习录》对于今人,一直是一个深奥难懂的存在。尽管市面上有一些文白对照本,但书中大量的引文和专有名词,依旧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儒学30多年。他吃透了阳明心学的本义,对于书中讨论的每一句话,他都能详细介绍其出处,再结合历史上众多先贤大儒的观点,条分缕析地把《传习录》讲透。全书语言通俗有趣,论述古今结合,无需半点古文基础,就能让你从思想的源头读懂“阳明心学”。
翻开本书,轻松读懂《传习录》中的每句话,透彻理解阳明心学的智慧精髓。
略举阳明先生的思想一二:下日日不断之功、切己体察、事上琢磨、知行合一、夭寿不二。去人欲、存天理。只问耕耘,不求回报。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大家一起读书吧!因为此篇笔记篇幅较长,分二篇发布,此篇为第二篇,文中部分加粗字体为我的感悟点评。
第三章 传习录中
如孟子所言,世之不揠苗助长者稀也。人人都想拔苗助长,不能勿忘勿助,在最浅近、最便捷的大道上,你总是见不到人的,大家都在抄小路,在断蹊僻径上下求索!
就像股市投资者稀少,一条最便捷地走向成功的康庄大道上少有人行走,投机者都想抄近路,不想慢慢变富,走上了岐路,反而绕了远路。
走正道,立正命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危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
知命,是知道守自己的正命,不处危地而自取覆亡之祸。你走在自己的正道,无论吉凶,都是正命。如果犯罪而死,就不是正命,是死于非命。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所以立命也”就是不要利欲熏心,死于非命。不管死活,都走正道,立正命。不要以为换一条道能过得更好,就走歪门邪道。
故子曰:“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
孟子批评的:“大道就在近处,却偏要去远处求;事情本来简单,偏要去追求复杂。”孟子又说:“大道就像大路,很难知道吗?只是大家偏不在大道上走罢了!”
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轻视简单。你给他指一条简单的大路,他不肯走,说太简单了,老想再整点别的。一心想不走寻常路,却不知道成功不是靠不走寻常路,而是在寻常路上付出不寻常的努力。因为不肯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不愿意下笨功夫,所以总是希高慕远,总想贪巧求速,总想拔苗助长,总想另辟蹊径。有直道不走,非要弯道超车,不知道多数情况是弯道翻车。
不温故,则无以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重要的书隔两年就重读一遍,因为书没变,但是你变了,读到的东西会不一样。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也可以说是知行合一,因为过了两年之后,你又积累了两年的“行”的阅历,再回去读两年前的书,能“合一”出新的“知”。掌握这个学习法,你也就可以当老师了。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说: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解说,是为了在融会贯通之后,再回归到最简约的总结。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到处访察,多听多问,对两个极端的思想都掌握,取其中而为政策,这就是舜的治国之道,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寻找全民幸福的最大公约数。
中庸之道。
学习,除了读书,最重要的就是交友。读书是和古人对话,交友是和活人对话。和古人对话,精神流动是单向的,古人的精神流向我。和朋友对话,精神流动是双向的,当然更有生意。朋友是一把测量学习进步效果的活标尺,每次见到朋友,他有新的变化,新的进步,对你的激励也更真切。而如果身边交流的都是没有志向、没有见识的朋友,那就成了“为群小所围”,让你的格局越来越小。所以孔子也说:“无友不如己者。”不要和志向品德都比自己低的人混。
孔子说:“智者无惑,仁者无忧。”无忧无虑无惑,都是因为无我。
要想坚定不移,不为外物所移,那就不要老拿外物来“考验”自己,因为你不一定经得起考验。怎么办呢?就要“静”,尽量不接触,不收听,不收看,不乱说,不乱动。这就是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人最糟糕的状态就是心不定,志向不定,意见看法不定,总是摇摆,总是在动。为什么摇摆?一是自己不定,二是受外物和别人影响,三是有所疑惑、忧虑、恐惧。
就像短期频繁交易的投机者,因为心不定,志向不定,总是摇摆,总是在动。为什么摇摆?一是自己不定,没有自己的投资体系,二是受外物和别人的影响,三是有所疑虑、忧虑,在高价时贪婪,在低价时恐惧。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不惧。”
真知行不难。
苦不苦,想想阳明亡命天涯处;乐不乐,学习颜回箪食瓢饮鼓瑟高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赞叹颜回:颜回真是贤德的人啊!一天就吃一箪饭,喝一瓢水,住在很窄小的破房子里。换个人,早就不胜忧愁苦闷,颜回却仍然不改其乐。颜回啊颜回!真是贤德的人啊!
富而不骄易,安贫乐道难。颜回就能在贫困中,自得其乐。
孔门之学是身心之学
一个人如果什么都能讲,所谓“打通儒道释”,还能把儒道释和“东西方文明”,加上量子力学、基因工程等,都讲到一块儿,那他讲的就全是揣摩测度、捕风捉影的事,因为他不可能对这些领域都懂,他的学问全部来自孔子说的“道听而途说”。
20世纪的哲学巨匠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做哲学教授,学校要求他给学生讲哲学史,他拒绝了。他说:“我觉得一个哲学家不应该讲别人的哲学。”他就是身心之学的标准,只讲自己的身心如何体认世界。至于别人怎么体认,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他不讲。
我们如果认真去学儒家,学王阳明,一定是先立志,立志做一个儒者;再立敬,以崇敬的心去学习;再切实笃行,学到了就做,这才是身心之学,美七尺之躯哉!
儒家是行动,不是学问。
儒家讲中庸之道,无过不及,关键是把握那个度。福利社会,人人都有保障,很好啊。但是,勤劳的人养活懒人,这就不对,这就好比墨子的兼爱,行仁太过,最后国家会崩溃。低税收社会,政府只管公共服务就行,各人凭本事吃饭,谁也别管谁,很有道理啊。但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就好比杨朱,行义太过,也不对。
蒙以养正,在童蒙时期就养成一身正气
如今我们教育儿童,应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品格为重点。而栽培涵养的方法呢,则应该以咏诵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气意趣,以学习礼仪来端庄他们的仪表,以劝勉读书来开启他们的心智。现在的人,往往认为咏诵诗歌、学习礼仪为不切时务,不务正业,因为考试不考!而这正是鄙陋庸俗的见解,又怎么能明白古人办教育的本意呢!
第四章 传习录下
朋友之间批评太多,也会使关系疏远。不要认为你是对他好就批评他,要委婉,多夸奖,用夸奖来覆盖批评。家人之间更不要相互批评指责。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总是把自己放得太松,没有戒慎恐惧,话随便说,所以总是伤害亲人。
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先生曾经说:“人只要能像喜欢美色一样喜欢善,像厌恶恶臭一样厌恶恶,就是圣人了。”
又有人写诗送人,先生看完后说:“凡是写诗作文要量力而行,如果说得太过,刻意雕琢,也就不是以诚挚的心修文立辞了。”
王阳明这个观点,王夫之论诗也说过。他说,你看见什么就写什么,写出来就是,别纠结。比如“推敲”,是“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取决于你看见没有,他推了就是推了,敲了就是敲了,你推敲这个干什么呢?
儒家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之间的关系是“亲”,所以要易子而教,孩子交给别人教导,避免孩子不听话,自己动怒,伤了父子亲情。
君臣之间,臣待君以忠,君待臣以义,儒家的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阳明的志向是什么呢?他从小就立志做圣人。所以第一次科举落榜,他说:“我不以不中举为耻,我以不中举而动心为耻。”
问:“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一句‘思无邪’,怎么就能涵盖《诗经》三百篇的含义呢?”
王阳明回答说:“岂止是《诗经》三百篇,就是六经也可以用‘思无邪’一言以蔽之,以至于上下几千年穷尽古今圣贤所有的话,都可以用‘思无邪’一言以蔽之。除了‘思无邪’,还有什么话可以说?这就是一了百当的功夫。”
思无邪,就是没有私心,就是致良知。
圣人也不免被人毁谤
王阳明回答说:“毁谤是从外来的,即便是圣人也没法避免。人贵在自我修养,如果自己实实在在是个圣贤,纵然其他人都毁他,也说不着他。就像浮云遮住了太阳,又怎能损害太阳的光辉呢?但是,如果自己只是做出个恭敬端庄的相貌,心中却没有任何坚定的意志,纵然没有一个人毁谤他,他内心的恶魔终究有一天会爆发出来。所以孟子说:‘想保全声誉却遭到毁谤,在预料不到的时候反而会受到赞誉。’毁誉都是外在的,如何能避免,只要加强自身修养就行了。”
毁誉的哲学,一是不要当真,不以毁誉为进退。《孙子兵法》讲将道,其中说:“廉洁,可辱也。”你如果好名自尊,别人拿污名来激你,你就会干出以死明志的事情来,中了别人奸计。所以不以毁誉而忧喜,不以毁誉为进退,守住自己的人格底线。
二是当遇到不虞之誉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撇清,不要模模糊糊地接受。名胜于实为耻,实胜于名为善,永远不要让你的名誉超过了你的实力。那是最危险的,一旦被人打回原形,怎么爬都爬不起来。特别是当你被吹捧过度,别人对你的要求也就更高,你必须用不断的胜利去支撑你的虚名,一次没撑住,就摔碎了。
三是当遇到求全之毁的时候,原则是“君子不辩诬”,不辩,让他毁。所谓誉满天下,谤亦随之。毁誉本是一对,秤不离砣,砣不离秤。不要把自己名声搞得那么好,那都是负担。你辩也辩不清,反而张扬了那诋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让大家自己去发现那是诋毁。当诋毁不是由你自己辩明,而是在你的沉默中,由别人发现的时候,你就获得了诋毁免疫力,终身免疫。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最糟糕的就是,不仅不知道,而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反而以为自己全知道,那就完了。
就像投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最危险。
世间的道理,都特别简单朴实
讲到约束,要推己及人,先管好自己,再管别人;爱是由近及远,先爱自己家,再爱别人家,乃至爱国、爱天下。如果次序颠倒,他就是小人,甚至是禽兽。比如“大义灭亲”就是禽兽,不是儒家价值观。孟子说:“如果舜的父亲杀了人,他是天子,他该怎么办?他应该抛弃天子之位带着父亲逃跑,而不是‘秉公执法’。”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把自己、亲人、朋友的利益放在大义之前,自古以来的贪官污吏前赴后涌,是儒教的弊端之一吗?
我们心中本来就有天赋准则
孟子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当上天要把君相之大任交给一个人的时候,一定先将他置于困境,内则苦其心志,让他不得舒展;外则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穷乏其身,使其不得安养;见有行事,总不让他如意,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当你觉得你的朋友兄弟对你不好,你不要去指责他,指责会把他推向更坏的程度,也会激出你自己的坏来。你要一如既往地做他的好朋友、好兄弟,仍然以朋友兄弟的爱待之,他自然会转变过来,因为他的心中,也有“本来天则”。
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这里的“乡愿”,就是好好先生,所有人都说他好,是媚世之人,见好人时,他也是好人;见坏人则同流合污,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人不鬼说神话”,这样讨得所有人喜欢。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这是欺世盗名之人。君子是见什么人都说一样的话,不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孔子又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既能爱人,又能憎恶人;既让一些人爱戴,又让另一些人憎恨,这才是仁者,价值观明确,爱憎分明,不跟人和稀泥。和稀泥,不能得罪人,就是贼,德之贼。
既求物理,也要正事理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畔,就是叛,离经叛道。君子如果能广博地学习前人的典章古籍,又能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后生小子,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兄长,做事踏实可靠,说话恪守诚信。对那寻常的众人,都一体爱之,不会瞧不起谁,憎恶嫌弃谁。而对那有仁德的人,则更加亲厚。把这些都做到了,还有余力,就可以读书学习文献了。
这一句非常深刻,张居正赞之为“万世之明训”。德行实践是本,读书学习是末。如根本不固,学也枉然!
君子不辩,而要明辨。是辨析,而不是辩论。一起辨析,则一起接近真理;相互辩论,则圣贤也起胜心,相互争胜,各自跑偏,相距越远。
看不见、听不着的地方,才是良知的本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并非不要富贵,而是不要不义。如果取之不义,则舍弃之而不动心,不为声色货利所牵累,这就是“致良知”。
傲慢与懒惰能毁掉你的一生
王阳明说:“人生最大的毛病,就是一个傲字。为人子,若傲,就一定不孝;为人臣,若傲,就一定不忠;为人父,若傲,就一定不慈爱;为人友,若傲,就一定不诚信。舜的弟弟象,尧的儿子丹朱,都只是一个傲字,就断送了自己的一生……胸中一定不能‘有我’,‘有我’就是傲。古圣先贤许多的优点,也只是一个‘无我’而已。无我,自然就能谦虚,谦虚是众善的基石,傲慢是万恶的根源。”
《论语》里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杜绝四个毛病:意必固我。意必固我,就是一个“傲”字。
曾国藩也说过:“败人两字,非傲即惰。”有两个毛病能毁掉你的一生,一个是傲慢,一个是懒惰。
终结。
波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波波实盘周记2025.05.11 (1人喜欢)
- 安踏体育分析报告 (1人喜欢)
- 山西汾酒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分析 (1人喜欢)
- 波波实盘周记2025.05.05 (1人喜欢)
- 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实录2025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