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巨人》漫谈(一)——接近完美的艾伦
艾伦作为《进击的巨人》中最重要的角色,在139话的塑造是饱受诟病的。有着未来视,看透过去和未来,教唆父亲灭门的艾主席变成了139话中的只会说“我不知道”,趴在地上说要让三笠记住自己至少10年的屑伦。
一方面这是谏山创在139话糟糕的表达所致,另外一方面是因为艾伦人格本身的矛盾。一直以来,艾伦存在着激烈的内在冲突。
1.虚无的本质
139话本身的大方向是没错的,在忽略掉139话low穿地心的对话,挖掘背后的内涵后,艾伦的本质就是最纯粹的普通人。

在本质上,艾伦绝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本质上,艾伦没有价值承载,他所承载的就是虚无。139话的三个“我不知道”实际是为了表现他的虚无。(虽然这里的表达很失败)

对于墙外世界向往,其实是从艾尔那里借来的理想。

这段分镜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艾伦眼中是对艾尔敏满满的羡慕。这是没有理想的普通人艾伦对像艾尔敏这样的理想主义者的羡慕。先前很多地方也有过暗示艾伦的理想是虚假的,这方面可以参考龙猫老师(知乎ID:TOTOLO)的文章。
艾伦借来的虚假理想仅仅是出自艾尔敏的书,借来的理想没有可以凭依的地方,所以只能通过不断的自我暗示,不断强化“我要去外面世界”的信念。但归根结底,这样的信念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幻想,脆弱不堪。但艾尔敏的理想是出自自身对世界的求知欲,这是艾尔敏自身所带有理想主义特质。他的对理想的信念扎根于自己的内心,所以在在面临残酷的现实时,艾尔敏可以坚持自己最本真的理想。
对于艾尔敏来说,对世界的求知欲是起因,对书中世界的向往是结果;对于艾伦来说,对书中世界的向往是起因,对外面世界的求知欲是结果。这是纯粹的理想和虚假的理想间最本质的不同。
同时艾伦也是不自由的,而且这种不自由是与生俱来的。艾伦弑母是最能体现艾伦不自由的地方。如果仅仅是为了表现宿命感,谏山创完全可以设计展现艾伦为了达成既定的过去而毫无作为的情节,例如埃尔文的死亡冲锋,而不是展现艾伦为了达成既定的过去而去做什么的情节。
同时戴拿巨人吃掉卡露拉是故事开始的起点,抛开139创作技巧导致的滑稽性外,因果链的开端完全是由艾伦自己操控的造成的既定事实,除了强调切的一切都是注定的宿命感以外,更能强调艾伦命中注定不自由。
艾伦先被仇恨主导,后被进击巨的未来视主导,实际上全篇最不自由的人。而恰恰是与生俱来不自由的艾伦,穷极一生去追求他自己注定无法获得的自由。
2.自私的理想
在前90话,艾伦的理想基本和调查兵团是重合的,在84话白夜里,艾尔敏和埃尔文的抉择中,艾伦第一次和调查兵团出现了信念上的错位。虽然这话的重点是埃尔文自私的理想让位给艾尔敏纯粹的理想,但这里艾伦坚定地为艾尔敏背书已经可以看出些端倪。
如果从功利角度来说,埃尔文的能力无疑要比艾尔敏强很多,尤其在岛内缺少有决断力的领袖的情况下。这点在韩吉的台词中很明确。艾伦能不知道埃尔文的存活对更有机会实现看海的理想吗?而且实际上调查兵团的精神是艾尔敏理想的更纯粹、更普世的体现。埃尔文也更有能力去实践调查兵团的理念。
但是艾伦不管,艾伦不听,艾伦不在乎。
艾伦要救艾尔敏不只是因为和艾尔敏之间的友谊,而更多是为了支撑自己自私且脆弱的理想。艾尔敏死了,那从艾尔敏那里借来的理想也就失去了意义。艾伦三句离不开看海,是因为他的理想真的只是这么狭隘,从来没有超越艾尔敏书中的内容。起码在看到古力夏的记忆前,艾伦没在乎过人类、自由以及其他普世价值。某种程度来说,埃尔文自私的理想和艾伦是一样的。

到了90话授勋仪式时,面对弗洛克的刁难,艾尔敏自己都认同了弗洛克的说法。(艾尔敏发光的眼神是一条很长的线索,具体参考龙猫老师的文章)从帕拉迪岛角度来说,弗洛克确实是对的。但是艾伦先急了,开始重复艾尔敏的理想。他需要艾尔敏的理想来支撑虚无的自己。
不过在艾尔敏恢复了信心后,出现了最关键的不同。


艾尔敏想到的自由是无限的可能性,艾伦想到的是姑姑被虐杀的情景。
与其说这代表着两人理念的分歧,不如说艾伦认识到艾尔敏书中的东西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幻想,认识到自己深信不疑的全是假的。这也就是龙猫老师经常说的:不是艾伦背叛了理想,而是理想背叛了他。

这里艾伦一整段值得玩味的表情,都是为了体现艾伦的心虚和自我怀疑。
毫无疑问,艾伦思想的改变最关键的转折点来自于古力夏的记忆和日记。在此之前,的伦一直用从艾尔敏借来的理想作为前进动力。在共同的目标下,自私的艾伦和利他的调查兵团是重叠的,直到得知世界真相的一刻。
3.复杂的重担
只有将艾伦从宏大叙事中剥离出来,独立地从人物入手,才能看到真实的艾伦。谏山创既赋予了艾伦极为宏大的命题,也赋予了艾伦最为纯粹的情绪,所以需要一点点抽丝剥茧。
·自身价值的虚无和平庸
在故事的一开始的训练兵团期间,谏山创就将艾伦塑造为资质平庸但意志力非凡的人。在前期,巨人的矛盾大多是外部的,也是可以解决的。自身平庸,便追求不平庸,受到禁锢,便打破禁锢,这是前期巨人的主基调,大体上是正面积极的。
但是从70话左右开始,艾伦就远远不是剧情的奴隶了,谏山创也开始增加人物的复杂性,挖掘艾伦自身的虚无性。当艾伦发现先前追求的东西得不到时,一切都变了。艾伦自己没有理想,就去借艾尔敏的理想当作自己的理想,自己没有价值负载,就用调查兵团的价值当作自己的价值理念,自己从始至终不自由,就去把艾尔敏书中狭隘的自由当作自己的自由。艾伦用借来的理念填补虚无,最终只能得到虚无。用虚幻的自由填补不自由,最终也只能得到自由的幻影。
从这个角度来看,艾伦一生都在追求永远无法得到的东西,追求自由之人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是一个悲剧感很强的俄狄浦斯式角色。
内在的虚无和外在无解的困局导致艾伦得不到所追求的事物,理想和现实存在巨大的错位,也就导致了无比的失望。
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艾伦会对现实的落差产生失望,而艾尔敏不会。就像前面提到过的,艾尔敏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不会因为现实的残酷而改变。而艾伦的理想是狭隘且偏执的,所以也是脆弱的。艾伦也没有调节自己理想的能力。结果便是艾尔敏的理想转变为更坚定的理想,艾伦的理想变成了愤怒。
·源自本能的愤怒情绪
艾伦的虚无作为一条暗线,作为支撑艾伦愤怒的起因。艾伦的愤怒作为最终的结果,被地鸣的形式无限放大了出来。
除了前文提到的失望以外,艾伦的愤怒也是童年的母亲被吃,家乡被毁的仇恨延续。同时儿时信念的破灭造成了艾伦失去理想的节制,90话后的艾伦开始一意孤行,逐渐背离调查兵团,以下克上发动雷贝里欧突袭,艾伦这种非理性的行为模式很难说没有受到愤怒情绪的影响。
作为地鸣篇强度最高的单话,131话最为直接地描绘了这种愤怒。伴随着艾伦在天空翱翔,高呼自由和超大巨人的屠杀互相交织的隐喻蒙太奇,艾伦的愤怒化为一种原始的毁灭欲宣泄而出。

这样的愤怒甚至是没有特定对象的,只是一种源自本能的破坏冲动。131画表达的是,地鸣被作为艾伦自我表达的方式。毫不客气地说,地鸣也是谏山创的自我表达。当然,想展示这样震撼人心的奇观的美妙想法,是没有必要去否定的。
说回艾伦本身,愤怒的情绪作为一种私人的情绪,来自于艾伦对自由理念的宣泄。由于自身的虚无性,艾伦实际上没有价值观来承载自由。自由幻化成了一种原始冲动。在131话的隐喻蒙太奇中,谏山创将艾伦的自由表征为毁灭和屠杀。
这意味着,艾伦实际上并不知道自由的确切含义,他只知道什么是不自由,并不知道什么是自由。于是艾伦选择用地鸣这样扭曲的方式消灭一切不自由(这便是90话的海边天问),但这和真正的自由相去甚远。
·天生的进击精神
进击精神是贯穿全漫画且和自由绑定的主题,也是艾伦最显著的特质。
从9岁开始,无论是艾伦单杀两人,拯救被绑架的三笠, 10岁就说出“如果不继续前进,前面人的牺牲就白费了”这样令古力夏震惊的话,还是在路中教唆父亲灭门,都是艾伦对进击精神的贯彻。


117话艾伦选择逃走而是直接迎战莱纳这一情节常常忽略,如果说先前的情境中都解释为不得已而为之,但在117话的迎击是本可以不为而为之,堪称最经典的体现。

就像艾伦自己121话自己说的:我打从出生起,就未曾改变过。在被夺取自由之前,抢先从对方手中夺回自由。

一方面进击精神是以进击的巨人的传承为线索,枭、古力夏和艾伦的意志一脉相承。(虽然艾伦对自由的理解如此扭曲)121话既是对艾伦一生进击精神的精准概括。又是对88话的呼应。凭借对这一主题的最令人心潮澎湃的诠释,个人有理由认为121话是90话以来最优秀的单话。


除此以外,调查兵团的牺牲是进击精神的另一条线索。从49话艾伦夺回战中埃尔文被咬住右臂仍然高喊前进,80话中死亡冲锋前埃尔文演讲中的“生者赋予死者意义”,到后调查兵团期间兵长和韩吉多次回想起死去的同伴,139话中地鸣被阻止后幸存的调查兵团成员浮现起兵团中逝去之人的幻影,无不令人动容。
在巨人后期自由主题崩坏的情况下,进击精神无疑是漫画中最成功的价值表达,也是全漫画最明确的价值表达。
·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艾伦是否拥有像艾尔敏那样的自由观念确实是值得质疑的。但艾伦的确有最基本的对生命价值的肯定。谏山创通过反复出现的“我已经在世上降生了”这一台词强调这点。虽然这方面和调查兵团的精神有所重叠,但这里着重艾伦的部分。
“我已经在世上降生了”一共出现了四次。但每次所代表的含义都有些偏差。
第一次出现是在14话托洛斯特保卫战尾段。艾伦在失控暴走后陷入沉睡,在艾尔敏尝试唤起艾伦的意识流中,出现了这句艾伦的自白。这时候艾伦对生命的本位的理解只限于打破外部的牢笼和束缚,和安逸与平庸对立。

第二次相同意思的话出现在71话卡露拉回应基斯的刁难的时候。一方面这是和基斯的经历构成互文,另一方面阐明了追求生命价值是与生俱来的权利。这里卡露拉的话有些晦涩,个人的理解是:这里不是说艾伦不是特别的人,应该过的安逸而是说追求生命价值这件事和是否特别无关,优不优秀无关,这是人的自然权利,和外界因素无关。71话中基斯自己设置了一套“凡人”和“特别的人”的叙事,而卡露拉的话就在于打破这套叙事,将“凡人”和“特别的人”还原为人本身。表达 “生命的价值理应如此,所以任何人都有追求它的权利”的观点。

第三次和第四次分别在100话比利的演讲和120话艾伦回应为什么不支持安乐死计划时。从本质来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反驳吉克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和114话库萨瓦的“我要是没有出生在世界上该多好”对应。


可以看到,“我已经在世上降生了”的含义在随着作品主题的延生而递进,虽然4句台词中有两次的不是艾伦说的,但是所有台词都是和艾伦同框,所以指代的是艾伦。
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在艾伦理解中的生命价值是普世性的,还是狭隘的自我感动。这对剧情走向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直到最后我们才知道答案是侧重后者的。谏山创对艾伦的塑造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认为这是全漫画最严重的问题也不为过。
4. 混沌体
实际上,无论艾伦的愤怒(姑且将艾伦的虚无和愤怒合并在看待),进击精神,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哪一点都无法单独导向地鸣这一结果。这三点其实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沌形式,共同构成的艾伦的人格。
艾伦既是100话中消弭仇恨的博爱之人,又是131释放情绪的愤怒少年;


既是130话和吉克谈话中钢铁直男,又是139话中不能再渣的屑伦。


这种彼此冲突的形象在漫画很多,难以统一成一个完整连续的人物。矛盾的形象反而让艾伦变成了造成一个巨大混沌体。
这也是个人不敢在完结之前动笔写关于巨人的分析的原因,139话前除了谏山创没有人能确定艾伦的人设最终会落点到哪里。艾伦拥有上述三点特质是毫无疑问的,但真正的问题是哪一点是最核心的。
这方面谏山创至少有两个问题:
·对倒叙的滥用
巨人确实是以使用倒叙而著称的,但是这也会为人物塑造埋下不少的隐患。在一切都结束了后,谏山创的倒叙很能算作成功。
对时间顺序的调换会导致读者难以捕捉到人物轨迹,加之巨人一贯“轻人物,重情节”,飞快的剧情推进让观察人物更加困难,何况是在最重要的角色时如此复杂矛盾的情况。
90话后艾伦的个人塑造被淹没在宏大叙事中。在大部分时间内,艾伦的私欲和民族叙事是重合的,在顺序的时间线中,没有一个清晰的节点来将两者割裂,将艾伦对调查兵团精神的背叛明确。等到131话谏山创将就地用回忆中的自白揭露自私的艾伦时,为时已晚。
·谏山创的摇摆不定
个人认为这是谏山创在90话最根本的问题。个人相信谏山创所说的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想好了结局,但是在结局主干固定的情况下,故事走向以及思想表达仍然可以千变万化。
请允许我把三笠和尤米尔的部分作为失败的表达剔除后,只提炼结局最精炼的主干:
·地鸣停止
·巨人之力消除
·艾尔敏和艾伦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
·帕拉迪岛获得立足之地
是不是根据这个主干可以得到截然不同的故事走向和主题表达?想好了的结局和画好了的结局中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谏山创最大的问题无法下定决心到底要将艾伦塑造成什么样的人。
在艾伦身上一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艾伦的愤怒宣泄是和生命价值并不完全对立,和艾伦的愤怒宣泄对立的是普世的生命价值。如果前者是主导便是“全部驱逐,一个不留”如果是后者主导便是在122话之前的主流猜测,艾伦想要消除巨人之力,将全人类从仇恨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就算退一步来说,在地鸣这个既定事实下,这种对立仍然是存在的,艾伦即使可以成为满足自私愿望(初心很好,但是方式错误)的愤怒少年,又能是为了帕拉迪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英雄。后者虽然将普世的生命价值的范围从全人类下降到了帕拉迪岛,从人类降格为民族,但只要将艾尔敏塑造好,承担起全人类层次的普世价值后,也能基本满足自洽。
这是对海边天问的不同回答。愤怒的艾伦代表肯定的回答,(相对)普世的艾伦代表否定的回答。这是一个“非是即否”的问题,谏山创却妄想用“既是也否”作为回答。
个人不在这里评价哪种艾伦塑造会更好,但无论是哪种塑造,都需要做出明确的选择。
谏山创妄图调和艾伦的愤怒和普世价值。即便是在地鸣篇中强度最高的131话中,谏山创在这里依然含糊其辞。既不敢彻底舍弃艾伦普世的部分,将艾伦塑造为彻底的自私之人,也没有在后面的分镜有任何收敛,为艾伦留有挽回的余地。谏山创在131话中缺乏明确的侧重,妄图在普世和自私两边反复横跳,雨露均沾。

(注意:这里漫客栈版本的翻译存在偏差)
可以说90话后的艾伦都缺乏决定性的塑造,谏山创在这方面是软弱且不坚定的。
到了139话,读者发现自己苦苦等待的竟然是一个折中且依旧含糊的答案:地鸣是为了保护同伴,范围介于自己和全人类中间这样说自私不自私,说普世不普世的尴尬位置。将保护同伴作为最终落点,既没有贯彻自己的愤怒,也没有坚持艾伦的普世观。个人只能称之为狭隘。这种经过妥协的结局是极其失败的。
5. 嗜血的弥赛亚还是有良知的恶魔
最后个人想谈谈139话中,个人理解的艾伦人设。以伏笔铺设长度来看,将三笠的选择作为最后的落点是临时起意,所以先在此搁置。
先前剧情总是给了读者错误的诱导,让读者产生了一种美好的错觉。天真的读者们曾经以为地鸣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结果发现地鸣就是艾伦的最终目的。读者们曾经以为123话中艾伦和调查兵团过于温和的决裂是为了铺垫艾伦最后将回归调查兵团精神,结果发现艾伦是真正的背叛。读者们曾经以为艾尔敏和艾伦将在最后殊途同归,在价值负载上达成统一,结果发现两个人在139话双双崩坏。无论是哪一种立场的读者,139话都是对读者期待的背叛。
现有的139话在人物塑造是存在缺失且模糊的。剩下问题便是艾伦到底在139话这种价值表达不明确的结局到底偏向哪一边?是嗜血的弥赛亚还是有良知的恶魔?虽然139话中艾尔敏感谢艾伦成为刽子手确实让人大跌眼镜,表达更侧重前者。但个人认为将139话的艾伦理解为后者会更好一些,或者说这样的理解会更加自洽。
在个人的猜测中,在最终话里艾伦消弭私欲和普世的生命价值间的矛盾,实现对普世价值的回归以及自我和解。但实际的139话中艾伦最终没有自我和解,而是选择了自我毁灭。

139话中明确表示踏平世界就是艾伦的根本诉求。弥赛亚和恶魔两者中,面目狰狞的恶魔才是最真实的艾伦。但艾伦仅存的良知让他选择了自我毁灭来拯救世界。在个人设想中,在艾尔敏理解发动地鸣是艾伦天性使然,无可避免的前提下,艾尔敏应该感谢艾伦还留下了两成人,拯救了剩下的人,而不是感谢为了保护同伴杀掉八成人这种狭隘的做法。这么想会合理很多。
个人只是给出一种理解方式。139以及以的前艾伦确实存在很多矛盾以及缺失的地方,所以个人不可避免地用很多个人观点来填补不确定的部分,在尽可能符合文本的情况下,追求作品内的自洽。
在《进击的巨人》这部漫画中,读者的敌人既不是贪婪的出版社,也不是鼠目寸光的编辑。读者最大的敌人是谏山创的随心而动。艾伦这一人物是谏山创最直接的内心影射。是受到谏山创自身想法影响最大的角色。诚然,谏山创在每个时期画了他想画的,这是没必要苛责的。但是139话中的艾伦塑造实在令人惋惜。个人不认为139单行本的加页能在本质上改变什么。
谏山创笔下的艾伦只是和完美如此接近,就算在失败的139话中也呈现出完美的艾伦的影子。但最终这完美的形象只是归于幻影。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完美的艾伦只存在于读者的头脑中。
想写的东西多,而自己菜,混乱及矛盾之处,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