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所住
这几年几乎每个年假都看一部悬疑谍战片作为消遣,大前年是《琅琊榜》,前年是《天衣无缝》,去年是《伪装者》。难怪影视公司争要悬疑IP,人都有好奇心,都想揭开谜底。顺便看豆瓣的评论忽然看到这样一段话,"在剧中,资历群多次提到自己的爱情观,他认为爱情是奢侈品,是不可靠的,他认为孩子比爱情重要(于先生那一场戏),家庭责任(亲情比爱情重要,与小资的对话),这些都为他后面杀害贵婉做了铺垫。从这里可以看出,资历群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他保留着封建大家长的做派(当然贵家也是如此),对待爱情也是保守的。他重视亲情更甚于爱情,这可能也是他后来能下决心杀贵婉却下不了决心杀小资的原因。………………叉开一下话题,其实这也反映出了古代与现代的不同。封建时代,人们讲究父母之音,媒妁之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资历群家虽然接受了很多西方的音乐等东西(主要是小资接受了),但他骨子里还信奉的封建的那一套。所以他认为亲情比爱情更重要。而现代人认为,孩子成年后就应该脱离原来的家庭,组成新的家庭。"
这段话说得太直白了,诠释了张爱玲的一句话:“中国是一个爱情荒芜的国度”。假如你把爱情的幻想放在一个传统的封建余孽身上,你就随时准备着被他杀死吧。他们的“人权”是为了偏袒自己而损害别人的,是一种野蛮的双重标准。且杀人不见血。因为有传统的大棒子供他们挥霍。
这几年写了几篇小说(还未出版),写到这些封建残余对人性的迫害,一边标榜自我意识女权等一边挥舞传统大棒子号召奴性及牺牲精神的伪君子。还有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反抗,不是某年代那些所谓的纯文学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天生具备自我意识的人,天然的存在(这本不是一开始就理当如此的嘛)。
“姐姐”在小说(这是一部有佛教内容的小说,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批书号了。)里问,人性是什么?
说到底,是多大程度上的动物性。
“封建”这个词太小,人性又怎么能以一个社会时期的文化所涵括。(哪怕封建社会也有那么几个光风霁月之人。什么名闻利养?人贵在活得通透。)
“后来我知道了,如果等到所有人都变得聪明,那要等太久。后来我又知道永远不会有这样的事,人是不会改变的,也没有人能改变他们,不值得耗费精力! ”陀斯妥耶夫斯基绝望了;“要允许群氓的存在,没有群氓怎衬得出超人?”尼采自我安慰道。我却傻傻地不遗余力的跟人讲道理,(我只想要真相,而君却一再以为我想要“赢”,直到有一天我什么都懒待讲,懒得解释,君就删除了我)而今,我也明白了,业力牵引(明愚早有定分),徒唤奈何。再往前一步,离幻即觉,心无所住。还有什么可解释的。
*****************
当年读康德的时候,有些地方读不明白,就找来译者邓晓芒的课听,逻辑非常清晰,想到了“思辨的力量”。
不管邓晓芒自己是否认可,他身上最鲜明的标签是"批评家"。他批评国民性、批评文学、批评知识分子、批评教育……其中,他"死死揪住不放,不打倒在地不罢休"的,是儒家文化里的病灶。(《环球人物》)
他仿佛被架在"道德"、"传统"、"中国文化"、"爱国"、"东方文化"的对立面上,这和他自己颇推崇的鲁迅面临极为相似的困境,鲁迅称之为"无物之阵":掷出投枪的战士射中敌人的心窝,一切都颓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走,得了胜利,因为他这时成了戕害慈善家等类的罪人。(《新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