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n to.
很喜欢《非暴力沟通》引用的鲁思·贝本梅尔的诗,记录一下。
读得我很感动。
长久以来 我有一个改不掉的惯性,总是担心自己会辜负别人,不仅学不会拒绝,也常常过于主动给予。即使对方只是一个并不亲密的普通朋友,或者 是一个 不会给自己带来价值增值的陌生人。
苦恼的是,在此过程中常常 反被辜负,甚至被误解。被误解是否别有用心、别有目的;也常常后知后觉地 被利用,被工具化和价值化。
一度对大学里的社交很失望,厌恶这个商科思维培育出来的冷漠圈层。
情绪稳定后开始反思,反思无果,又很无力。理智上觉得自己的小坚持没有错,但当逻辑与现实总是不相洽,又忍不住想,我错了吗。
朋友小倩长我4岁,比我成熟很多,我在她眼里 是能被一眼望到底的。
她教给我一个小技巧。与人相处的时候先做预判,自己付出到什么程度,是完全不需要对方有所回报的,是出于自己心安并且顺手而为的范围。即使自己确实不求什么 去帮助别人,但也不希望换回的是伤害。
我晓得这是 她经过了多年社会经历的铺陈之后,才想明白的答案。是很中肯的建议。
一方面慢慢意识到 ,也许真心换真心 只是自己的美好期待和想象 ,我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鉴别力 和及时的自我保护 。
但另一方面 我 又更畏惧,我怕自己渐行渐远,怕自己 自以为变得 更世故更智慧了,其实却糊糊涂涂地丢了柔软与真诚。
好人难当,爱恨界限并不清晰,有时候灰心丧气就会走到另一个极端。
还是说 二十二岁的我,仍旧没跳出非黑即白的直线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