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不让发,那我只能把流量留给自己了(并没有人要看
┑( ̄Д  ̄)┍

书中一些我比较感兴趣的细节整理和感想
1. 野村万斋高中时组过重金属乐队,现在音域较广,可以跨四个八度半,自认为是玩重金属的意外收获23333
2. 因为在日本需要表演狂言,没有机会留长发,所以野村万斋在英国留学的一年内迫不及待留了长发,但是回国第二天就剪了,“仿佛自己逝去的青春”。(其实顺便也留了胡子,但是留胡子会起疹子,就立刻放弃了。真是娇弱的皮肤呢🤣
3. 第一部分《狂言与身体》原本是在《日本经济新闻》连载的内容,连在一起看,多少有重复和感觉上啰嗦的部分。
4. “吾乃武司 编年史 1987-1994”,书中写的是“狂言是也座”场刊,结果我查了维基百科才知道是原名“狂言ござる乃座”的狂言会,一年举办两次,有官方推特,时间在袭名“万斋”之前。我觉得这种内容完全可以加个注释,像我这种不懂日语更不懂狂言的看着太懵了。
补充:“狂言是也座”的说明在P75页有比较细致全面的解释,这个活动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是表演古典狂言的保留曲目,第二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第三是现代新创作的狂言作品或者是旧作“复曲”(类似舞台剧音乐剧的“复排”)。但我依然觉得这些内容可以作为注释在篇章节开头说明一下。
突如其来的感想:2018年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观看了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的狂言演出。在正式表演开始前,野村万斋把“狂言是什么样的表演”和三个曲目的概要大致跟观众介绍了一下,科普性很强,又不至于太艰深,对外行观众十分友好。本来已经做好了看个热闹的准备,但因为经过了科普,所以反而欣赏过程要比预想的投入很多。现在看来这么浅显易懂的科普大概也是多年举办“狂言是也座”的功劳,对观众的迷惑和欲求十分了解的缘故,真的是功夫在平时。
5. 能不能把“披露”翻译一下,这个表达过于日式了……
6. 1989年访华期间购买了蜂皇浆233333
7. 1989年前往纽约拍摄富士电视台的纪录片《新纽约客》,参加了百老汇舞蹈训练,有跳《西区故事》和《周末夜狂热》🤣非常想看!
8. 参演了渡边守章执导的《哈姆雷特》并建议导演在谢幕时播放披头士的Let it be,而且野村万斋也确实跟保罗麦卡特尼同台献唱过Let it be🤣
9. 不太清楚“科白剧”是什么意思,搜到一个定义是“純粋にせりふとしぐさだけからなり、歌や踊りなどのない劇。音楽劇・舞踊劇などに対する呼称。せりふ劇。”只能通过谷歌翻译理解。进一步搜索发现这个说法可能源自“元杂剧”,
构成元代杂剧的要素有三:“曲词、宾白和科,并有完整故事情节。文词上,曲较典雅而押韵,白则较浅白通俗而不押韵。角色分担上,曲只限主角一人独唱,演出时一本四折整套曲子,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独唱,其他任何角色都可说白,但不能唱。独语为白,对话为宾。唱者先白后唱,不能兼带宾白。科又叫介,是关于剧中人物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脚色须依科、介表演。”
所以能剧的“话”“白”“谣”倒是与元曲的“宾”“白”“曲”有所类似和对应(一个猜想,不一定对)。
10. 无耳芳一的故事蛮有意思的,居然也没有注释,直接照抄维基百科贴一下:
芳一是住在阿弥陀寺的盲眼琵琶法师。特别是弹奏平家物语坛之浦之段,被称为“鬼神也流涙”的名手。
某夜,阿弥陀寺的和尚外出之时,芳一受到一个武士的邀请,去为一位“高贵之人”的大宅弹奏琵琶。芳一的演奏得到极大的反响,因此武士继续邀请芳一前来演奏七晩。
和尚对盲眼的芳一每夜外出感到可疑,便让寺院的杂役尾随芳一。杂役发现芳一一个人在平家一门的墓地中,在安德天皇的墓前演奏,身边包围无数的鬼火。和尚将实情告知芳一,为了避免芳一发生危险,就和小僧合作,在芳一全身写下般若心经,并且嘱咐芳一在武士来邀请的时候不要应答。
当夜,武士(平家的怨灵)来到寺里,却看不到芳一,也无人应答,只看到一对耳朵,就把耳朵取走回去交差。事后和尚才发现写经之际,忘了在芳一的耳朵也写上经文,所以武士(怨灵)只看到一对耳朵,日后人们就以“无耳芳一”称之。芳一也因此声名大噪,过着衣食无虞的生活。
11. 《狂言与汉字》这篇,讲到野村万斋通过“蓝人秀”启发,想通过在狂言演出中增加电子告示牌,向观众解释难懂的台词,或者通过告示牌将文字设计视觉化,代替布景或者道具。甚至也可以用来跟观众互动。让人不由得想到,日本不愧是发明了“弹幕”的国家呢2333333
12. 有点好奇《花子》的故事,没有找到中译,勉强用彩云小译看了,摘录原文如下:
洛外[都の外]に住む男が、以前、美濃の国[今の岐阜県南部]・野上の宿(のがみのしゅく)でなじみになった遊女・花子(はなご)が都に上ってきて手紙をくれたので、妻の目を盗んで会いに行こうとします。男は妻に、最近夢見が悪いので諸国の寺々にお参りに出かけたい、せめて持仏堂に籠もって一晩座禅すると言い、決して邪魔しに来てはいけないと禁じます。妻が覗きに来たときの対策に、座禅衾(ざぜんぶすま)をかぶせた太郎冠者を身代わりにして花子のもとに出かけます。結局、真相を知った妻は激怒し、今度は自分が座禅衾をかぶり、夫の帰りを待ち受けます。そうとは知らず、夢見心地で帰ってきた男は、座っているのが太郎冠者だと思い込んで、花子と過ごした夜の一部始終を語って聞かせます。ところが座禅衾を取ると妻が出てきて仰天し、怒り狂う妻に追いかけられ、男は逃げまどいます。(via:https://www2.ntj.jac.go.jp/dglib/contents/learn/edc12/enmoku/hanago.html)
13. 合拍剧团《露西·卡布罗尔的三种人生》,即The Three Lives of Lucie Cabrol,Complicité。改编自约翰·伯格的《猪的土地》(John Berg - Pig Earth,理想国有中译本)。
14. 搜索《木六驮》的时候,找到了本书译者为本书整理的剧目介绍,非常用心:https://www.douban.com/people/mozu-/notes
15. 《吾乃万斋XXIV》(P162)讲到了“狂言现代化”的问题,包括之前在看《昭和元禄落语心中》也是反反复复讲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生活中存活并流传的故事。当然《落语心中》毕竟是虚构的故事,这里倒是可以看到真正的传统文化从业者的观点和真正实施过程中的思索及操作。书中并没有提到实验性新尝试的困难,包括评论界和观众的反响都还比较友善。如果是真实情况的话,那么文化环境真是太友好了。
16. 野村万斋没有考进东大,结果进了东京艺术大学能乐专业的狂言方向,导师就是自己亲爹野村万作,他自己也要吐槽明明在家就能上课,非要跑到大学去哈哈哈哈。
17.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演出《茸》的时候,美国观众将头戴斗笠的蘑菇形象解读出了“越南士兵”的意味,并把“山伏”联想成为美国本身。还蛮有时代特征意味的,之后98年去越南公演时,没有演出《茸》,反而还有点遗憾233333我作为读者感觉到了一丝缺德😂
18. 黑泽明找野村万作指导《乱》的狂言部分,并请他推荐十岁左右的能乐家的小孩饰演盲眼少年“鹤丸”。结果野村万斋的妈妈阪本若叶子把时年十七岁的儿子的照片混进了候选照片中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9. 野村裕基开始懂事时问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表演狂言”,当年野村万斋其实也有同样的疑问,却因为惧怕父亲兼师傅野村万作而不敢开口。感受到了作为家族文化的宿命与轮回。